老昆明城㊲|老昆明街名很直白

地产看 2024-09-22 12:48:58

老昆明的街巷名称很直白,街巷有什么,街巷名就叫什么。如瓷碗巷有瓷器铺,轿子巷出租轿子,猪集街有猪羊市场,简直就是购物指南。

你要找寺庙,报国寺在报国街,土主庙在土主庙街、城隍庙在城隍庙街、武庙在武庙街,还有童谣“东寺街,西寺巷,茅司拐拐小楼上”。你要找衙门,可以到布政司街找布政司署,到藩台街找藩台衙门、到粮道街找粮道署……是不是很方便?老昆明人逛街、购物、求神、拜佛、见官、办事都离不开它,外地人就更离不开了。

老昆明的商业街名

图 | 马市口

老昆明城内商业繁华。今正义路北端有马市口,南端有羊市口,加上前面提到的辕门口(今光华街一段)、营门口(从金碧路到北后街)和县门口(小东门),街市繁华,商店云集,有“五口通商”的美称,又与马市(马市口)、羊市(羊市口)、珠市(珠市街)“三市”并称“五口三市”,同为老昆明城商业最为集中、最为繁荣之地。

老昆明的不少街巷名称,简直就是商铺市场的广告,人们但有所需,就可以“望文生义”地冲着街巷名称而去就行了。如买米就去小东门外的米厂心,这里早在宋代大理国时期就是储粮要地,周边形成米市场,明代又建有大粮仓,此地便称米仓心——米仓的中心。因附近有贩猪市场,清末又称猪集上街。民国时改米仓为碾米厂,周围的集市就叫米厂心了。米厂在旁,买米极为方便。城西买米可以大西门外的庆丰街,那里是城西米市所在地,只是这“庆丰”有点儿绕(一说因街上有“庆丰汇号”得名)。桃源街南段旧称卖米巷,里面也有米市场。

买卖牲畜又有羊市街、羊市口、羊马市铺等,在今南通街,是传统农副产品市场。珠玑街旧称“猪集街”,有猪羊市场。大小东门外的马厂北巷、南巷原来有牛马市场,主要是官家做买卖,原来叫马场,后又改称马厂。龙翔街有条大羊巷,是牛羊集市和马店集中之地。长春路中段原来叫熟皮坡,这里聚集着不少制革作坊店铺,也形成了市场。

此外,要打灯油可以到香灯房,在今天的桃源街中段,那里卖香灯油的小铺子不少。买菜就到菜市街,买盐则上盐行街和盐店巷。南华街旧称毡子街,是毡子市场所在之地。南太桥旁有木行街,清代有木料、木器市场。华山西路一段旧称卖线街,集中不少棉线店铺。华山西路另一段旧称篦子坡,有卖篦子的店铺。玉溪街原在近日公园西南,原有不少玉溪商贩在此经营土布和风味食品,仅玉溪口味饭食摊点就有一二十个,后来又在此建起新兴(玉溪)商场,玉溪街也由此得名。黄公东街原称劝业场后街,就在劝业场后面。今金碧路一段原称广聚街,街上的两广商号不少。

老昆明有“文化”含量的市场也不少,在街巷名称上都有反映。如书林街地近元、明时的昆明文庙,早年书生云集,不少刻版印书的四川人在此营业谋生。宝善街东段旧称珠市街,清代有石桥,称珠市桥,桥上为珠宝玉器市场,经营者多为四川人。顺城街一段原称烧珠桥,桥上为烧珠饰品市场。启文街原来叫绣衣后街,多有刺绣店。吹箫巷内原来有不少生产、销售竹器的人家,卖艺人多在此吹、拉、弹、唱,引来不少游人,既是市场,又是“游场”。至于昆明城南,旧有赵、郝两家挖窑烧制砖烧盆罐,当地得名南窑,后在此建起了昆明火车站,民间也称南窑车站。

“民以食为天”,不少街巷名都和这个“天”有关。如大德山下的好生巷原称打猪巷,巷内有杀猪坊;香油巷内有香油会馆;盐店巷里有盐仓和盐店;炒豆巷里有人卖炒豆;经常巷原名豆浆巷,巷内原有人家专做豆腐、豆浆;安邦巷原名干巴巷,巷内原有制售牛肉干巴的“专业户”;大饼巷巷口真有一家大饼店,肴美巷原称长美居巷,巷里就有家“长美居餐馆”等等。

还有不少街巷名与手工业有关。老舍住过的靛花巷里有靛染作坊;染布巷里有染房人家,浆染纱帕、小布;知化巷原称纸花巷,有制售纸花的人家;江城巷原名打珠巷,住着一些制作珠宝首饰的工匠;临江里北段旧称打草巷,居民多从事草编织业;九新巷内则有“久新服装店”等——有的巷名连商家的姓都有了,如同一个广告。如马家巷原称马家店巷,原来有马姓人家在此开客店。

还有因为“街巷产业”相同而街巷重名的。如翠花街(今维新街)和翠花巷,都因街巷中有居民制作翠花得名。昆明城里的豆腐巷至少有两个,巷内都有豆腐作坊,为防止重名,其中一个改称祝福巷。金碧路东段有两个杀鸡巷,巷中都有杀鸡为生的住户,后来一个改称履善巷,一个改称泰安巷。

因为城市发展,“街巷产业”有变,街巷名称也会随之改变。长春路中段原称树皮坡,据说元代这里长满名贵的涂杉树,不少人到此砍伐,留下成堆的树皮,称为树皮坡,清代这里聚集了一些硝制皮革的作坊,又改名熟皮坡。大德山下的好生巷原称打猪巷,巷内有杀猪作坊,后来换了新住户,认为老巷名不吉利,改为好生巷。致果巷原来叫小火巷,巷里有火扇作坊,后来的新住户认为火有凶气,会导致恶果,不甚吉利,改称致果巷。

碑巷和打碑巷都有专门打制墓碑的石匠,碑巷大概也有了新住户,认为巷名不吉利,改称福寿巷,打碑巷之名则一直沿用下来。清末馨香巷里有香料坊,到民国时期,巷口又有馨香包子铺,都有“馨香”二字,这个巷名自不必改。武成路上早先有卖鱼巷,小西门一带农民多在此卖鱼,后来巷内住进了做香料生意的人家,卖鱼人退出,巷名又改为料香巷——老昆明人地名之与时俱进如此。

在这些商业街巷名中,来头最大的当数华山西路的利昆巷。创办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石龙坝电厂的耀龙公司当年就坐落在这条巷内。有了水电,首先受益的就是昆明,因此称“利昆巷”。

老昆明的寺庙街名

图 | 东寺街

明、清时期,昆明城内寺庙不少,据统计,到清代后期,城内祠庙庵堂有百余座之多,与此相应,昆明城内以寺庙祠堂得名的街路巷道也不少。昆明有童谣“东寺街,西寺巷,茅司拐拐小楼上”。所唱东寺街以大东寺(觉照寺)、小东寺(常乐寺)得名,西寺巷则在西寺(慧光寺)外——这是昆明娃娃最早的街名记忆。

有的地方直接以寺庙命名,哪怕那寺庙早就没有了。如弥勒寺(今西坝路东段以北)、西岳庙(今环城南路东段南侧)、老郎宫(今南昌街)、水晶宫等。

有的在寺庙庵堂名称后加一个“街”或“巷”,就是地名了。如文庙横街、文庙直街、文庙东巷、文庙西巷、咸宁寺巷(今咸宁巷)、永国庵巷(今义生巷南段)、永宁宫坡(今华山东路北段)、灵光寺街(今灵光街南段)等。

有的略去那“寺”那“庵”,但那“寺”那“庵”仍站在背后。如圆通街有圆通寺,金牛街有金牛寺,报国街、报国巷有报国寺,黄公东街、黄公西街有黄公祠,财神巷(今财盛巷)有财神庙,青龙巷(今云龙巷)有青龙庵、三义铺有三义庙、太乙桥有太乙庙、吉祥巷有吉祥庵,太平巷有太平庵,积善巷有积善庵,华国巷有华国寺,初地巷有初帝庙,吉云巷有吉云庵,万寿巷有万寿宫。

有的仅取寺庙部分元素为街巷之名,如凤翥街以文昌宫内凤翥楼得名,吉星巷以巷内庙中有福、禄、寿三吉星之像得名,德星巷(今德兴巷)以巷内有星君殿得名等。还有的以寺庙方位取名,巷口对着太阳宫,就叫朝阳巷;巷在大东寺(觉照寺)外,就叫东寺巷等。

有的又以多座寺庙取名。如早年土主庙前有土主庙街、城隍庙前有城隍庙街、武庙前有武庙街、史皇庙前有史皇庙街,1937年将此四街与小西门正街“合五为一”,统称武成路。一说因武庙和城隍庙两大庙得名;一说因武庙中的武成门和武成殿得名。

另外还有一些地名看似与寺庙无关,实际上也由寺庙而来。清代昆明城文武官员到城隍庙(五一电影院)或武庙(武成小学)参加祭祀大典,为表现敬意,必须提前下马,步行到庙祭典。手下则将马牵到附近井旁饮水,然后到另外一处等待。祭典结束,官员又到此上马,打道回府。久而久之,在城隍庙和武庙附近就形成了下马巷、上马巷和饮甘巷,都积淀了不少历史信息。昆明城南有双龙桥,既是桥名,又是地名。其名所来,一说因老桥两侧桥墩各雕一龙,因称双龙;一说因原来桥东有白龙庙、桥西有黄龙庙,还有一座双龙寺,如此一来,此桥此地就不能不称“双龙”了。

昆明的郊区还有一批以寺庙命名的村子,其中不少已成为今天的城区了。如城西的波若庵村、红庙,城北的廖家庙,城东的白龙寺、两面寺、金马寺上村等。而城南的护福村中有护福寺、万德村中有万德寺、永盛村中有永盛庵,都从寺庙而来。和寺庙间接相关的村名也不少,如城南的寺后村,因地处护福寺后得名;云溪村取村中慈云阁之“云”和古溪寺之“溪”得名;香条前村、香条后村以村中古福寺的香案(香条)得名;龙马村原名马村,因村中建龙王庙取其“龙”字,更名龙马村。昆明城中又有佛兴村,因村中有北岳庙、白鹤观、肖公祠、宏觉寺、四官阁、斗姆阁和大梵宫,取意佛事兴盛而名,后以谐音改为复兴村。

据统计,老昆明75%的寺庙地名出自清代,可见此时宗教对昆明市俗生活影响之大。

老昆明的衙门街名

图 | 天君殿巷

清代对昆明街名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昆明城内林立的官府衙门和官办机构。当时昆明城内最高衙门是云贵总督府,在今天的胜利堂址。总督府前的甬道就成了甬道街,总督卫队驻守的辕门就成了辕门口(今光华街一段),总督衙门竖立大旗,并有祭旗的旗庙,旧时称旗为“纛”,于是树立大旗之地称二纛街,就是今天的民生街,还有一条三纛巷,后扩建为今天的民权街。二纛街有不少制作销售茶壶、锅盆、墨盒、神像之类铜制品的店铺,也算民生;三纛巷棺材铺居多,后改名“民权”,不知何故?

类似的官衙地名还有府甬道,原为明清云南府衙门前的甬道;东院街(今光华街)旁有督院(总督衙门);西院街(今福照街)旁有抚院(巡抚衙门);鱼课司街上有管理水产并征税的鱼课司;布政司街和藩台街(今威远街)有布政司署,又称藩台衙门;营门口(从金碧路到北后街)有清军南营驻地的营门;左哨街(今青云街)有左哨衙门。民国初年昆明设市,市政府驻处以东的龙王庙街就成了市府东街。

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朱净宇

如有爆料、投稿、商务合作、侵权,请联系公众号云南楼市观察沟通处理。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本号保留最终解释权,本号不承担法律风险。

0 阅读:0

地产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