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9个中国航天日。54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看看54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背后那些航空人的故事。
54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播放着同名乐曲,遨游太空。而“东方红一号”的轨道计算,正是由航空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安计算所完成的。
航空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计算所)是从事机载、弹载计算机和航空软件研制的专业科研机构,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航空工业计算所已发展成我国航空工业机载计算机发展中心、航空软件开发中心、计算机软件西安测评中心、航空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那段往事其中的艰难曲折,还要从一台名为“104A”的计算机讲起。
104A机房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强调:“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而后,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了《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其中包括57个方面、616个科研课题。当年,这些项目和参研单位遍布全国各地,中科院西安计算所由此诞生。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中国原子弹设计参数的计算,很多是“算盘打出来的”,但这种计算手段相对落后,并非长久之计。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持“两弹”工作的钱学森提出了150工程,并在北京计算所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150工程的主体部分就是104计算机的国产化。104A中的“A”,指的就是苏联104计算机完全国产化的第一个系列。
104计算机
104A项目由西安计算所承担,是西安计算所的立所之项、发展之基。104A项目作为“两弹一星”的配套工程,也就成为了必保项目之一。
西安计算所旧车间
起步是异常艰难的。1960年7月,苏联撤出专家,此时也正是中国人民生活极端困难的一年。西安计算所北院的生活区只有简单的一栋西一楼,南院的科研社区还是玉米秆圈起来的荒地。但当时,所里的职工们就像带月荷锄归的南泥湾战士,支起帐篷当车间,架起床板当工作台。工作之余,人人义务参加基建、挖坑、拉土填地基。在一片热火朝天中,机房雏形盖起来了,加工车间建起来了,菜园也开辟出来了。职工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大家只有一个念头:104A项目不能停!
计算所旧址
当时,研制104A的参考资料全部是俄文,自学比较困难,即便是学校里也没有任何中文的计算机教材,更别提那时的计算所连研究室建制都还没有。为尽快步入正轨,全所围绕着104A成立了几个专业组。北京计算所调来的安建勋、曹酉申、郭震寰和刘庭华4人参加过北京104的组装调试,积累了经验,关键部位都由他们承担;其他人去北京、上海进修,去大学听课,回所里自学……相互研讨,共同提高。
很多人之前学习加减乘除的“数学胃”,现在“消化”的全是脉冲、晶体管、指令流程……上级传达的方针是“边建设、边学习、边研制”“各项工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新中国的新一代大学生充分弘扬主人翁精神,不等不靠,以昂扬的斗志推动着104A工作的开展。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
中科院“两弹一星”相关单位和任务由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副院长裴丽生领导。1961年9月,裴丽生专程到西安计算所视察时,看到工作人员用改锥头沿插件拉动,看是否有虚焊或接触不良时,直接从工作人员手中拿改锥用木把逐个击打插件。他边打边说:不要怕,经得起破坏试验才能出质量过硬的产品。在当时的条件下,调试电子管计算机普遍使用“敲击法”来消除虚焊,即用木榔头轻轻敲击机柜或插件边沿,停机后让接触不良的地方暴露,补焊之后,还要反反复复敲击。
工作人员架起木床板当操作台
1965年4月7日,《陕西日报》报道104A
1965年4月7日,《陕西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西安科学部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试制成大型电子计算机》。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准确地沿着104A预先计算的轨道行进,播放着同名乐曲,遨游太空。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104A
不忘初心的104A为国防事业屡立功勋,同时承担了许多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建设的计算。保障“两弹一星”任务后,104A出色地完成了盐锅峡发电站蜗壳和大坝应力计算,盐锅峡发出了整个黄河流域水电站的第一度电。104A也使得西安计算所成为西北、西南的计算中心,仅在1965年这一年就完成了145项计算任务。
104A奠定了航空工业计算所独立自主研制的技术基础。以104A为起点,航空工业计算所后劲十足,陆续研制了许多诸如691、735大中型并行计算机,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计算所691计算机
计算所735计算机
104A于1960年4月6日正式立项,历经十年考验,于1972年4月20日正式批准拆除,整机迁往杭州某单位,用于教学实习。至此,104A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现104A机房(右下角)俯瞰图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104A项目亲历者周天孝以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的身份坐在主席台上,倾听令人振奋的闭幕词,激动万分。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来临了……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无论是航空人,还是航天人,都经历过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到如今不断开拓创新。星辰大海,天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