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李健推荐的25本“无用”的书

笔墨之林 2022-03-21 20:44:22

海子,精英和大众都爱他,官方和百姓都爱他。海子的诗,还存在于娄烨的电影、高晓松晓说、周云蓬《九月》,俞敏洪演讲、撒贝宁和白岩松的朗诵、柴静采访、汪峰《流浪》。其实不需要这些名字来证明什么,只是希望这些名字让海子的诗走向更广阔。

.

华语世界超过10亿人次阅读,需要一读再读的经典。

《蓝星诗库(金版):顾城的诗》主要内容包括:星月的来由·烟囱、对宇宙大声发问、我的幻想·美、怀念、铭言(二首)、割草谣、找寻、无名的小花、幼芽、小风景、我赞美世界、生命幻想曲、幻想与梦、小树、地基、友谊等。

《在细雨中呼喊》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典文本,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在细雨中呼喊 》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 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 碎片 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余华作序力荐!目前为止唯一同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的华裔小说!陈可辛读后“感动得一塌糊涂”,十年筹拍同名电影,由《活着》《霸王别姬》《狼图腾》编剧芦苇亲自操刀改编。“一本完美无缺的小说”。首次收录许知远+哈金13000余字访谈。畅销近20年,全世界超过20种文字出版。本书是哈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医孔林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当他与久久苦恋的情人吴曼娜结合的时候,却失去了爱的激情。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他重新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辗转多年,又开始了下一个无尽的等待。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十八年的等待,是时间的囚牢,也是命运的奴役。爱情究竟是什么,等待又何具意义?在时间与命运的捉弄下,一切都不复重要,似乎唯有坦然接受安排,等待才有了希望可寻。

这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用高科技手段监视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如果青春需要一部圣经,那它只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传奇作家塞林格成名作和代表作,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一经问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影响不衰,被评为20世纪百本英文小说,《时代》杂志推荐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也深受学者重视,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无数中学和高等院校指定《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课外读物。

“生命是神圣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我要继续追逐我的星辰。”

在人生正处于低谷时,纽约的年轻作家萨尔结识了来自西部的青年迪恩,被其无拘无束的探险精神和活力四射的疯狂举止所吸引,从此踏上了横跨大陆的冒险之旅。在1947年开始的四年间,萨尔四次西行,并同迪恩一道远赴墨西哥。他们或开车或搭便车,一路上浏览风土人情、品尝世间百态,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经历身体的狂欢和灵魂的探索。萨尔最后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并安顿下来,而迪恩则一如既往地踽踽独行。

*******************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它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我杀了人,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世界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但是,默尔索,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者,冷静自持,无动于衷,漠视七嘴八舌急于发表意见和批判的群众。他倦于给出令人满意的标准答案,他对合乎礼俗但不合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事物,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和距离,于是,他被大家指责为无情、不孝、不义。默尔索不知道在与世界冲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鸟瞰自己,也鸟瞰他人,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还没找到答案,如何给别人(何况是别人“想要的”)答案?在这种种荒谬的情境中,默尔索凸显了“独立的个人”的困窘。在他没找到答案之前(可能穷极一生都在摸索),他注定是: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既定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加缪形塑的“现代荒谬英雄”默尔索于是诞生,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孤独的灵魂,让我们得以正视自己混乱、无依的处境。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是当代最为迷人的诗人之一,享有“诗界莫扎特”的美誉。她的诗别具一格,常从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小隐喻开启广大想象空间,寓严肃于幽默、机智。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大的读者。

2012年平装本出版,《万物静默如谜》便成为国内读者的至爱诗集,相继入选了“新浪中国”“深圳读书月”等年度十大好书,畅销一时。这本书的出版间接推动了国内诗集出版的热潮。

此次《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版,译者陈黎夫妇根据波兰原文,对内文做了全新修订,还新增了《纪念》《火车站》《复活者走动了》《悲哀的计算》《不会发生两次》五首译作,总共八十首。内文全彩印刷,并收录了10幅精美插画。

李商隐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作品,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反映了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了那一时代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在诗歌艺术方面,他通过广泛学习前人,惨淡经营,突破了由盛唐和中唐诗人多方开拓而难乎为继的局面,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

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

哈扎尔人自己写的历史已淹没无闻,只能通过这三大教的文献来佐证这次大论辩的结果,但三个宗教记载的结果相互矛盾,都认为自己一方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十七世纪末,也就是几百年后,有一本哈扎尔辞典面世了,包括三大教关于论辩的记载,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绿书、黄书,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但十七世纪这本书也已佚失,很难看出它的原貌。况且,这部书难道仅仅是要记录这次大论辩吗?

在这些结构下,作者巧妙地加入了另一条隐秘线索:哈扎尔人在改宗前的原始宗教:捕梦者的宗教。捕梦者能在不同做梦的人的梦中跳跃,所有人的梦自成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人活着。捕梦者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阿丹?鲁阿尼的知识。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成为苏联“解冻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七八十年代,其节译本在我国国内被列为高层阅读的内参资料,流入民间后被圈内人士私下传阅,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

世界顶尖作家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顶尖翻译家的最佳译作的“珠联璧合”。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草婴先生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翻译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因为每部作品都要看好多遍。

为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来到小城科马拉,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好心的赶驴人指引我投宿爱杜薇海斯太太家——她似乎一早就在等待我的到来。村庄荒芜凋敝,却时常能听见擦地而行的脚步声、像蜂群一样压得紧紧的嗡嗡声,那里的生命好像在低声细语,随风荡漾……

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往日的科马拉渐渐浮现:佩德罗·巴拉莫幼年家道中落,靠着巧取豪夺一跃成为统治者,无恶不作。然而,他唯一承认的儿子坠马而亡,历经半生娶到的爱妻疯癫而死,他诅咒整个村庄,自己也在劫难逃……

安吉拉•卡特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巨人,被拉什迪、麦克尤恩、石黑一雄、阿特伍德等一众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焚舟纪》是她的短篇小说全集,收录四十二个短篇,包括曾经出版过的四个集子《烟火》、《染血之室》、《黑色维纳斯》、《美国鬼魂与旧世界奇观》和六篇未曾结集作品。

这些短篇多以神话、民间故事、文学经典为蓝本,文学女巫卡特以精神分析学原理透视和拆解这些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在旧世界的意识元件中植入女性主义观点,重装新世界的神话和传奇,构筑起与整个父权文化的神话和传说体系相抗衡的“神话重塑工程”,成为幻想文学和女性主义的伟大经典,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有评论说安吉拉•卡特至少改变了好莱坞十分之一的产业形貌。此言非虚,新版《美女与野兽》不仅从情节和细节上表达着对卡特的致意,甚至片中女巫的扮演者正是纪录片《安吉拉•卡特》中卡特的扮演者。在整部《焚舟纪》里,惊才绝艳的文字和奇情耸动的故事铺展如同盛大的幻术,演绎着对于父权文化的四十二重“盗梦空间”。

本书是茨威格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被徐静蕾拍过电影,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反响热烈。作家R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作家R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却成了全人类的“童话”。

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茨威格的另外两个经典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出于对一个赌徒儿子般的爱,试图挽救赌徒,最终却失身于赌徒。激情和救赎,妙在无关爱情。《火烧火燎的秘密》是一个母亲出轨的故事,不同的是通过12岁的男孩来观察这个孩子尚不理解的“火烧火燎的秘密”。

年轻美丽的妻子海丝特,独自在美洲新大陆生活,在这里和某个人陷入爱情,发生“通奸”,生下小女孩珀尔。

.

为了保护情人,海丝特始终没有说出对方的名字,自己承担全部罪过,被当众责问,并被罚永远在胸口佩戴象征耻辱的红A。代表Adultery,通奸。

.

“示众”过后,海丝特选择远离人群,只有珀尔在身边。海丝特用自己华美的绣工养家糊口,有余力就帮助别人。后来人看到海丝特佩戴的红A,以为这个A代表Able,即能力。

.

海丝特心中始终怀着对人的善意,竭尽所能对别人施以援手。以至于大家开始记不清,以为红A是Angel(天使)的缩写。

然而和她“通奸”的是谁?虽然由于海丝特的守口如瓶,他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与名望。可秘密也让他不得安宁,秘密在他的胸口烧出一个无形却充满血肉之痛的红A。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首部散文集,以长文为主,夹以若干短文,仅十八篇文章,篇篇精彩,再加上其文体和“书体”的独特,遂形成一本完美之书。这是一个伟大诗人的精神自传,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布罗茨基以创造性的诠释与解读,完成了他对阿赫玛托娃、奥登等人的致敬,对个人价值的有力捍卫,还有对独裁者罪行的揭露和控诉。这样的控诉使用的不是公共语言和措辞,而是站在“一个诗人对一个帝国”的高度。而这个高度,又源自他的一个信念:语言高于一切,甚至是时间崇拜的对象,诗歌则是语言的至高形式。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内容正如它的副标题——十四篇历史特写(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尊崇历史的真相,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共情、怜惜,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遥远如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在面对恺撒遇刺、局势混乱时的犹豫不决;又如极富戏剧性的瞬间,格鲁希墨守成规而造成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以致影响了之后的整个欧洲历史……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渴望之书》中的诗歌是科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禅修中心、洛杉矶、蒙特利尔、孟买写下的,距他上一本诗集出版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这本灿烂动人的诗集同时收录了科恩顽皮挑衅的画作,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无始无终却又隐隐透露着晦暗幽默的诗作相映成趣。《纽约时报》评论:“《渴望之书》的书写范畴独特,清晰却又氤氲着水气,辽阔无边却又私密,顽皮却又深刻。”

周云蓬首部小说集,收入《敬亭山》《高渐离》《南寺》等18篇小说。

周云蓬写小说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拥有过人的现实感、观察力和想象力,更不用说他的生活阅历和音乐创作对叙事能力的加持。在这些故事中,他展现了诗人对语言、音乐人对结构和节奏的把控能力。《少年心事》纪实感强烈,宛如一篇青春期日记;《敬亭山》兼具古典诗意与志怪氛围,结构却相当现代;《高渐离》直接复述《史记》相关记载,却在最后时刻以虚构“反杀”史实;《无人》《养老院》情节截然不同,却都透过科幻感指向终极……这一切又统一在文字的朴实、轻快和自由之中。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木心诗集《伪所罗门书》,依据木心晚年定稿,第一辑收入《汗斯酒店》《窥视和劫掠》《第六年呀》等,第二辑收入《小神殿》《快乐的伤兵》《那末玫瑰是一个例外》等,第三辑收入《夜糖》《屠格涅夫》《我的农事诗》等,四五六七辑分别收入《贝壳放逐法》《北方的浓雾》《战争第一夜》《山茱萸农场》等,并配有作家影像、创作手迹。

木心说,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是谓“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字不曾消失、不肯遗忘,更将拥有悠长丰沛的活力。

作者以其独特的美学情怀,述说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文字编织成画面,我们走进了那古老却又现代的汉字时间光廊,东方书写的敬意与喜悦,就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0 阅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