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敬了他一碗茅台酒,师长把自己的0001编号戴在他胸前

历史有小狼 2024-09-06 16:32:45

在几十年前的老山战场上,曾经有无数位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军人,在许多个艰苦危险的日日夜夜里奉献了自己的辛劳与毅力,还有不少人留下伤残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山英雄”。1986年,老兵邢志强主动请缨,去驻守敌情险恶、被视为“有去无回”的211高地,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军长、师长都感慨万分,而他也实实在在靠自己的勇气和无私,博得了“老山第一兵”的赞誉。

主动请缨

1986年,中越双方仍处于“轮战对峙”的胶着状态之中。按照军委的计划,解放军47军奉命前来接替这一地区的防务。一切本应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但当“派哪个连队哪些战士前往211高地守卫”的问题摆在面前,却让军长师长都多少有些犯难。

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这个211高地,它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地处险要,此前历经两军反复争夺,留下了一个“绞肉机”的外号。

官兵们心里都十分明白这个任务的危险,驻守211高地,几乎被视为是“有去无回”的任务。

身为带兵多年、一直十分关心战士的军长,钱树根并不愿意硬性指派哪个战士来承担这个危险任务。可是军情不等人,前方正在坚守的战士既疲劳又带伤,换防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最后,钱树根在出征誓师大会上把这个任务提了出来,他并没有避谈这个任务的艰难危险,但仍有不少战士纷纷举起了自己的手。邢志强更是直接站了起来,他说:“不就是一块高地嘛,我去守!”

这样的反响让军长、师长都既感动又感慨,战友们受到豪迈气势的感染,也纷纷鼓掌为他助威。最终,由邢志强和两位战友潘久田和白世寿前往换防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邢志强原籍甘肃庆阳,身上有着豪爽大气的西北汉子性格。他成长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曾经担任王震将军的警卫员,也正是因为受到家庭影响,他二十岁就参军进了部队。

在部队的时间里,他时时刻刻都把训练视为最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因此能力提升十分迅速,很快就成为军中的基层骨干之一。这次主动请缨,他的理由也很质朴直接:第一,他是党员、又是班长,遇事理应冲锋在前;第二,他家中共有五个兄弟,也比那些身为独身子女的战友更适合去完成这个任务。

听到这样的话,即使是历经风霜的军长钱树根本人,也忍不住有些热泪盈眶。在随后的壮行宴上,他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茅台酒,为即将上前线的三位战士壮行,139师师长黄俊杰也摘下了自己胸前、编号“00001”的战斗标牌,把它戴在了邢志强的胸前。

所有人心知肚明这个任务有多危险,一个不好就可能会生死永别。但邢志强本人却并不情绪低落,他告诉首长放心,“人在阵地在”。壮行宴结束不久,这三位战士便开往前线,进入了驻守211高地的哨位。

“绞肉机”的来由

211高地之所以成为参战官兵口中的“绞肉机”,多年之后仍然留下种种传说,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这里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地,只是随着战事发展,它的地理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了两军都虎视眈眈的对象。

它的面积其实很小,长约50米,宽不到30米。但其下就是一条公路,双方运输辎重补给、运送伤员等行动都必须依赖此公路进行,这个高地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1985年2月11日,解放军经历了与越军的反复拉锯争夺,终于成功将这一块重要的高地收复回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军将士也付出了鲜血的代价,出于纪念这一战斗的想法,人们决定以战斗日期为这块高地命名,这就是“211高地”名字的来由。

但如前所述,正因为这块高地对于敌我双方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越方自然也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211高地发起疯狂反扑。解放军为了确保对211高地的有效控制,不管换防的部队、战士换了多少茬,每一任的守卫者也同样不敢松懈。经历了多次反复拉锯、争夺,双方都在这里付出了大量伤亡,211高地的“绞肉机”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解放军67军换防过程之中,越军便曾窥伺到兵力较为空虚的空当,对211高地发动了“M1T5计划”,参战敌军为营级规模。多年之后,参与此战的越军上校阮友划仍对这场恶战记忆犹新,他称之为“渭川战争(越南一方对此战的称呼)中最惨烈一战”。

按照阮友划的回忆,由于越军与解放军在这一地区对峙了很长时间,且在此前的战斗中积累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对于该高地附近的地形非常熟悉。

“M1T5计划”之前,越军通过几次试探性进攻,基本摸清了解放军的兵力配置和具体部署——由于211高地的面积十分有限,再加上地形限制,解放军在高地上构筑了总计10个猫耳洞,整个高地上的解放军兵力最多不会超过55人。

211高地拉锯战

1985年5月底,在多方试探、掌握211高地的相关局势之后,越军集结了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发动了针对211高地的进攻。双方炮兵以各种口径的炮弹来往攻击,到激烈时战场上根本无法分辨炮弹的来源、究竟来自敌我的哪一方。

在多轮炮击之后,解放军的兵力劣势逐渐被放大,越军步步抵近到阵地前沿。中方战士逐渐被越军的炮火和攻击封锁在猫耳洞内,随着敌人逐个针对猫耳洞进行攻击,我军很快丢失了对211高地的控制权,解放军守军付出了二十余人的牺牲。

67军很快作出反应和布置,历经一番激战后重新掌控了战场局面,但211高地却在此战后一度失守。

在越南一方,其官方和军方都对这一次“局部战场的胜利”十分看重,越南国内的宣传机器一度大肆宣传,宣传成“大反攻的开始”。然而来自解放军的反击,很快就让他们明白——“大反攻”的梦,做得实在太早了。

三个月后,67军199师对211高地发动奇袭,仅用了16分钟便成功收复了该高地上被越军控制的两个哨位。

邢志强和两位战友前往前线接防的任务,就是这样一块曾经被两军反复争夺的“烫手山芋”。

在1号哨位坚守

当他们真的抵达阵地,很快发现211高地“很小”的传说并不是虚话,这块高地真的地势逼仄,上面仅有三个哨位。所谓“哨位”,其实也就是猫耳洞,通常依凭着稍微宽敞、能够容人的石头缝建立起来。

作为班长,邢志强主动选择了去守卫最靠近敌人、危险程度也最高的1号哨位。人在1号哨位里,甚至都能够听得见对面敌人在战壕里发出的声音。

211高地属于亚热带地区,在猫耳洞中坚持防守和反击,面对的不仅仅有敌军炮火的威胁,还有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远离战场的普通人而言,其中艰苦难以想象。

当时当地气候炎热、阳光酷烈,晴天时阳光会把整个石壁都烤到发烫。曾有亲历者说过,给个生鸡蛋贴在洞壁上,把鸡蛋烤熟不成问题。

一旦下雨也不好受,猫耳洞里积水排不出去,所有人的腿脚甚至整个下半身都会泡在水里。雨天气温骤降,战士们只能裹着破旧雨衣勉强御寒;可是一旦雨停,极大的空气湿度又会憋得人难以呼吸。

除了这些,猫耳洞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蚊虫鼠蚁出没,有的传病、有的带毒。有时候被咬一口,后续不但又疼又痒,还可能会流黄水、发高烧。长期驻守的战士,往往还会受到“烂裆”和“战壕脚”的困扰。这是高温潮湿的恶劣环境带来的疾病,先是让人感觉奇痒影响正常的战斗生活,一旦不由自主去抓挠,又很容易发生溃烂。

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一线的很多守卫战士基本都是一丝不挂,或者用一种自制的“老山裙”勉强蔽体。

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个人卫生问题。由于1号哨位距离越军阵地实在太近,驻守在这里的解放军战士甚至连走出哨位都有被打冷枪的风险,为了生命安全不得不把藏身的猫耳洞当作“厕所”使用,时间一久洞内环境必然更加糟糕。

他们就是在这样条件极为恶劣的猫耳洞里,坚守211高地超过100天。

211高地的一百多天

就在邢志强等人抵达哨位的第一天晚上,越军就发起了偷袭。好在他们早有准备,对哨位周围的地形特征了然于心,一波反击让敌人留下十几具尸体后,又灰头土脸地撤了回去。

但面对这样近的敌人,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们总是轮流放哨,其他两人和衣而眠,即使是轮到休息的人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战士们称为“睡觉都是睁着眼的”。这样紧张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所有人的眼睛都很快就布满了血丝。

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背靠背互相支持、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来自越军的进攻。第一次和他并肩上到211高地的两个战友潘久田和白世寿,因为一次反攻中的弹药匮乏不幸负伤,被转送到后方进行抢救。

两位新的战友被派到了邢志强身边,换人是趁着战斗间隙争分夺秒进行的。连长原本下令让邢志强也一同撤下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休整,但邢本人却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认为自己在211高地待了这段时间,对于天气、地形甚至敌军的进攻特征都已经累积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坚守阵地、减少牺牲都是很有利的条件,如果全都换成不熟悉情况的战友,可能会相对容易吃亏。

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态度坚定地请求继续驻守,连长看他如此坚持,也明白他说的理由确实有道理,最后也只能表示同意。

虽然人没撤下去,但在后方的战友也仍然时刻记挂着他们。邢志强24岁生日的这一天,连长特意带着一只烧鸡来到了1号哨位,专门来替他庆祝生日,军长还专门打了个电话给他,不为别的,只为了给他唱个生日快乐歌。

结语

在211高地的一百多天里,邢志强一直都以强大的意志力坚守阵地。身边的战友换了好几拨,有的受伤了、甚至有人牺牲了,他本人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退缩想法,反而更加激发起了同仇敌忾、保卫家国的战斗意志。

直到第117天时,他因为受到重伤影响而高烧昏迷,部队立刻安排将他撤下前线,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凭借着这一百多天艰苦环境下的坚守,他无愧于“老山第一兵”这个称号。

0 阅读:79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