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的命运和风筝有关,从第五回风筝出现在探春的判词开始,到二十二回探春用风筝做谜底的谜面暗示,再到七十回探春放风筝,三个大风筝搅在一起最后一起飞走为止。风筝与探春一直纠缠在一起。那么探春究竟和这些风筝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风筝暗示出探春的人生。“筝”字同“争”,曹公常用同音字来暗示人物和事件,探春这里同样不例外。探春的人生一直在“争”,关于名分,关于地位,关于家族对自己重视的程度。她渴望出人头地,不愿意被庶女的身份所束缚,更不愿意因母亲的低贱而自贬身价。
因此她一直在争,为争一口气,为争这些名誉荣耀,她不认生母赵姨娘,也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她认高贵的王夫人为自己的母亲,称自己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她同样也很争气,贾府的女孩子,除了进宫做了贵妃的元春,数探春最优秀。
但风筝却告诉我们,探春争来争去,争到的却是“风”,她争到的所有荣耀,最终也只是一阵风而已,随着风筝被风吹走,她所有在乎的东西正如判词里说的一样“千里东风一梦遥”,都是一场空而已。
第二,风筝暗示出探春背后的政治事件。对于风筝的意义,很多人认为风筝只暗示出她出嫁的时节,以及她的远嫁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因为探春远嫁是清明,此时正是放风筝的时候,而她远嫁时的判词插图,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个女子在船中哭泣,这个女子的远嫁似乎就像是断线的风筝一样,漂泊无依。
但是我们看探春的曲子是《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探春在和谁分骨肉?和贾政与赵姨娘吗?贾政可是从来没对这个三姑娘有过只言片语的过问,唯一一次差点提到探春,还是嫌探春给宝玉做的鞋太奢侈了,宝玉怕贾政责怪探春,骗贾政这鞋是舅舅王子腾送的。贾政对嫡子贾宝玉尚且要“打死”,对这个庶女的感情能有多深?
那么探春是在与赵姨娘分骨肉吗?要知道,探春可是从来没有承认过赵姨娘。即便电视剧为照顾读者的情感,安排了探春出嫁前和赵姨娘母女深情相认的场景,但书里直到八十回末尾,探春都没有认可过赵姨娘。她的认知里,王夫人是她母亲,他舅舅是王子腾。
那么探春又是在和王夫人分骨肉吗?是让王夫人和贾政“休把儿悬念吗”?这个套在探春身上似乎还是不合适,因为贾政的骨肉亲情本来就很淡薄,而王夫人对于探春来说本就不是骨肉,又何来分骨肉呢?
这个“分骨肉”倒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雍正皇帝的事迹。清代翰林院检讨孙嘉淦曾公开上书雍正帝要他“亲骨肉”,而探春不合时宜的“分骨肉”倒和雍正的一些事迹有一些莫名的联系。
雍正即位之后加封佟皇后的弟弟隆科多,并称呼隆科多为舅舅,令雍正帝生母德妃大怒。这一点和探春不认赵姨娘兄弟赵国基反称王夫人兄长王子腾为舅舅是不是很相似。所以探春身上似乎有雍正的影子,因为雍正的王位就是经过清朝史上最残酷的九子夺嫡而争来的,这和探春的风筝之争何其相似。两个凤凰风筝缠在一起,凤凰就是鸟中之王,两个凤凰在争什么?自然是王位之争。
第三,探春究竟是插图里那个哭泣的女子还是江边放风筝的女子?如果分骨肉放在探春身上并不合适的话,那么插图里在船上掩面哭泣的女子似乎也就不像是探春了。其实探春的判词插图里是有三个人的,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如果船上的女子不是探春的话,那么两个放风筝的人中就该有一个人是探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二十二回探春放风筝的描述。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
这样看,探春确实是放风筝的那个人,而那个忽然逼近的大喜风筝或者放那个大喜风筝的人该是船上出嫁的女子才对。而最终这三个风筝绞在一起,线都断了,三个风筝一起飘飘摇摇都飞走了。
我们再从探春的实际情况来看,探春将来会嫁贵婿,她抽到的花签是“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还特意指出,她将来会是一个王妃。
但我们清楚,探春不论怎样要强,怎样争,她的真实身份并不高,邢夫人就曾指出过,迎春该比探春高几十倍才对。即便争气如探春这样,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嫡庶论”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那里,探春能高到哪里去?
所以探春远嫁是真的远嫁了,但主角有可能并不是她,她极有可能是作为陪嫁过去的,这才符合她庶出的身份。毕竟元春这样高贵的嫡女进到皇宫里,也才从女史做起,十几年才熬成妃,探春一个末世家族的庶女怎么可能一开始就是王妃呢?王妃只可能是她后来争气争来的。
这样看来,探春的《分骨肉》极有可能有一语双关的意思,这是探春这个陪嫁和真正的待嫁女子一起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而“自古穷通皆有定”,作为陪嫁的探春日后并不一定比这个尊贵的女主低,她日后极有可能会取代这个女子成为真正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