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晚,百济神州的年度报告释出,激起了医药圈的涟漪。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百济神州总收入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74%,再创历史新高。在美国销售近5年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终于翻身,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首款迈入“重磅炸弹俱乐部”的国产创新药。
去年一整年,关于创新药出海的话题异常火热。创新药企都在传达着一种观点:中国市场因为消费能力、医保砍价等原因,承载不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必须要到美国才能实现当年的理想。
然而百济神州用自己的亲身案例告诉市场,美国的遍地黄金并不好捡。孕育一款“重磅炸弹”级药物,通常需要在市场盘桓10年之久。泽布替尼虽然迈过了10亿美元这条门槛,但百济神州2023年全年仍净亏损8.82亿美元。
国内创新药企业市值第一的百济神州出海都还在血亏,那些想靠“出海”救命的Biotech怎么办?
让子弹先飞一会去年,中国有两款创新药登陆美国。11月,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FDA获批,两种规格的售价分别为6300美元和25200美元,在中国,该药每盒医保定价为分别1885.38元、2513.70元。无独有偶,君实生物的PD-1在美国上市后,240mg规格的药品售价定为8892.03美元/瓶,是国内医保价格的33倍。
定价差距显而易见,但高药价是否就能获得高收益?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是通过FDA批准的第一款中国产创新药。经过5年的苦心经营,2023年百济神州来自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达45.9%,约11.28亿美元。但现实依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百济账面依然处于亏损。
一位医药独立评论人对健识局表示:“重磅炸弹是次要,重要的是百济持续营收情况。33%的亏损收窄是积极信号的开始,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
他认为,美国对创新药采取的是自主定价策略,其市场逻辑是“药品价格碎片化”,详细地说,一款创新药在美上市,会被分为市场价格、发票价格、谈判价格等,且医保或商保价格保密。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应的返款比例也会有所不同,最后达到政府、商业保险、患者共同承担付费的效果。
目前,百济财报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发票价格”,未来可能会享受到其他支付方式的获益,考虑到美国复杂的市场交易逻辑,企业盈利方式会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赋予了明年百济更多的想象空间。
另外,上述评论人认为,泽布替尼从2019年开始赴美推广,销售成本皆是从0到1起步的。直到现在,其销售成本才几乎与研发成本持平。但一般来讲,美国上市产品销售成本应为研发成本的1.5倍。
美国市场药品推广的投入力度并不比中国弱,这也是寄望于出海的国内企业需要关注的。
支付结构调整难度大“出海”这个时髦词背后的无奈,相关部门已经有所关切。
今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试点方案》提到“浦东新区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
半个月后,一则《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文件流传业内,令行业看到了创新药自由定价的机会。
上述评论人对最近的鼓励政策持谨慎态度:首先,落地时间是个问题。其次,中美两国创新土壤本就不同。中国市场是追求的是药品竞争公平性、研发效率性、廉价性组成的“不可能三角”,但美国市场直接牺牲廉价性,以成全其他条件。
当下美国也在寻求控制药价。近期,美国《降低通胀削減法案》出台,首次打破制药公司的垄断定价权。2月初,联邦老年医保Medicare已与10款畅销药的药商进行医保集采谈判。这似乎表现出中美两国医药政策格局的趋同性。
但上述评论人认为,两国政策只会渐行渐远。他进一步解释到:中国自2018年实现全民医保以来,国家医保一直是最大的单一支付方,商业医保仅占比10%,而且大部分商业医保无资格、无能力应对治疗需求。反观美国,商业医保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大部分民众都认为“医疗是个人的事”。
美两国医药市场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民众的观念不会在短期内扭转,中国即使想通过改革支付结构实现对创新药的支持,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经验。
创新药企选择重点市场和方向,通常需要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去做决策,看到更长远的时间纵深。如果底层逻辑没有改变,目前的“出海”赚快钱策略很难实现延续发展。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中国的创新药被医保价格压得极低,所以很难出头。为什么发展没有欧美快,这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尽管药企现在各方面的技术都已经具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