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宦海沉浮中坚持“秉公直言”因而屡次遭贬

史海撷英 2024-06-19 10:20:47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这位“文武全才”尽管只活了64岁,却谱写了自己集军政、教育、文学、书法和慈善之大成于一生的辉煌篇章。

堪称伟大的范仲淹,其实幼年很不幸,他是通过刻苦读书而走上致仕之路。但又因在宦海沉浮中坚持“秉公直言”,从不“站队”,屡屡被贬斥。

然,他始终不屈不挠地直面人生,傲骨铮铮地奔向所从事所向往的领域,始终坚守高洁的情操,得以绽放最耀眼的历史光芒,是宋仁宗时代最杰出的“文武全才”,第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北宋文坛很了不起的文学家,不仅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还留存诗词三百多首及《远行帖》、《边事帖》等书法真迹。

苦读及第,从司理参军起步

范仲淹的祖上很显赫,先祖范履冰曾任唐朝宰相,到了父亲范墉这一代,递减为北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因病死于任所,家境一下没落。

为了生存,母亲谢氏只好改嫁到淄州长山朱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还算幸运的是,母亲重组后的家庭尽管贫寒,但支持年幼的范仲淹读书。只是,范仲淹不得不通过“断齑画粥”这样的坚忍苦读才能维持住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范仲淹

范仲淹熬到26岁时,终于得以进京赶赴最高等级的殿试,一举高中,成功及第,以97名的成绩得授广德军司理参军的职务,即从事经办讼狱、案件方面最末等的办事员。

范仲淹还是很兴奋,毕竟有了一份编制内的工作,便恢复了“范”姓,又把母亲接到京城供养,开始用心经营自己的致仕之路。

在第一个岗位踏实干了将近2年,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得到认可,当即升为副科级干部“文林郎”,不久又因工作成绩突出,旋即提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

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范仲淹工作得很是顺风顺水,前景一片看好。

一下基层,6年后回京

就这样,范仲淹干了5年,33岁时,他下基层去锻炼,先任副县级领导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范仲淹到任后,见海堤年久失修,便提议修捍海堰,得到朝廷批准。于是,在范仲淹负责盐务监督的第三年,组织上提拨他任“兴化县令”,兼管修堰工程,这就是有名的“范公堤”。

晏殊‍

期间,范仲淹母亲过世,按规制须辞职“丁忧”。范仲淹于是赶回应天府奔丧,恰好恩师晏殊在天圣五年(1027年)任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邀请他办完丧事后去应天书院散心,协助教务工作。由此,范仲淹便在应天书院有了将近一年的教学管理体验。

天圣六年(1028年),39岁的范仲淹痛感当时的时政弊端,遂结合自己的想法,大胆向宋仁宗敬献《上执政书》。建议朝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得到宰相王曾赞赏,即联系上晏殊共同向宋仁宗极力举荐,得到宋仁宗的关注,便召范仲淹回京任享受厅级干部待遇的图书管理员职务"秘阁校理",专司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得罪刘太后,二下基层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见垂帘听政达7年之久的刘太后还没有还政于宋仁宗的意思,也没去想什么后果,便直接向刘太后上书谏言:“八年庚午,年四十二岁。上疏论太后复辟,其略云:陛下拥扶圣躬,听断大政 ,日月持久。今皇帝春秋已盛,睿哲明圣,握乾纲而归坤纽,非黄裳之吉象也。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疏入,不报。”“晏公所荐公为馆职,闻之大惧,召公诘以狂率邀名,且将累朝荐者。公正色抗言曰:‘某缘属公举,每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擭罪门下。’殊不能答。公退又作书遗殊,申理前奏,不少屈,殊卒鬼谢焉。”并回写一封《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范仲淹这一不知天高地厚的提议等于是把刘太后的威权直接放在炉火上烤,这范仲淹不过是小小的秘阁校理,又名不经传,没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刘太后大怒,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得罪宋仁宗,三下基层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逝,24岁的宋仁宗得以亲政,或许是感念当年范仲淹的仗义执言,便下诏令45岁的范仲淹回京工作,直接破格提任为右司谏。

范仲淹

因时逢天下大旱,便又安排范仲淹兼职,到江淮一带开仓赈灾。“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期间,因郭皇后管理后宫时,不慎误伤了宋仁宗。宋仁宗很生气,宰相吕夷简借机打压郭皇后,讨好宋仁宗,建议废后。“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

此举让秉直忠厚的范仲淹“伏阁请对”,与吕夷简当庭辩论:“公即与中丞孔道辅率知谏院孙祖德等诣垂拱殿门,伏奏皇后不当废,愿赐对以尽其言。守殿门者阖屝不为通,道辅抚铜环大呼曰:‘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寻有诏,宰相召台谏,谕以当废状。道辅等悉诣中书,语夷简曰:‘人臣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自有故事。 ’道辅及公曰:‘公不过引汉光武劝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自余废后,皆前世昏君所为。上尧舜之资,而公顾劝之效昏君所为,可乎?’夷简不能答,拱立曰:‘诸君更自见上力陈之。’”

自然,吕夷简恼羞成怒,宋仁宗也不高兴:“明日,将留百官揖宰相廷争,方至待漏院,有诏出知睦州。”后转任苏州知州,都分别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睦州任上,范仲淹在给恩师晏殊的信中就盛赞睦州是个好地方,从而不辞辛劳地将睦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台阶。“唯恐逢恩,一日移去”。还对所辖的桐庐县情有独钟,为之创作了《萧洒桐庐郡十绝》、《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桐庐郡斋书事》等名诗佳作,至今广为流传。

范仲淹

在苏州任上,范仲淹兴“郡学”,修水利,疏通五渠,成功把太湖水引入大海。

得罪权相吕夷简,四下基层

因范仲淹在睦州、苏州做出了显著成绩,尤其在苏州治水有功,范仲淹“三下基层”只有3年时间。

景祐三年(1036年)初,宋仁宗便把范仲淹调回京师,委任国子监,后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再一次回京工作,仍兢兢业业地履职,勇敢地剔除弊政,深得京城百姓好评,“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但范仲淹的积极工作又得罪了权相吕夷简,总是找他的问题。在范仲淹献《百官图》上书直谏“仁宗皇帝宜亲掌官员升迁”时,便以范仲淹“越职言事”为由,诬陷范仲淹涉嫌“朋党”。此举触中了宋仁宗的软肋,很是担心范仲淹有不臣之心,在“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下,贬范仲淹“知饶州”。

范仲淹只得“四下基层”,这时朝中就没有多少人为他饯行送别,不再看好他,以为他就此中落,不会“东山再起”了。“时朝士畏宰相,无敢过公者,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饮之。时质以病在告,扶病祖宴都门,独留语累夕。大臣谓之曰:‘子有疾可辞,何为自陷朋党?’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忘之? 若得为其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好友梅尧臣为此作《灵乌赋》安慰他,劝他吸取教训。范仲淹大为感动,但仍表示改不了“秉公直言”的个性,又作《回灵乌赋》相赠,表示始终坚持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凛然气节。

于是,范仲淹风萧萧地只身赴饶州就任,一干又是4年时间。

李元昊

康定元年(1040年),因西夏李元昊犯边越来越厉害,在三川口打败了宋军。宋仁宗见军情危急,便急调富有军事才干的范仲淹回京,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任边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与主帅夏竦一道阻挡西夏的入侵。

忠心耿耿的范仲淹马上就任,自请加“知延州”,训练“康定军”御敌。“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诏以为康定军。”次年又上书“加强边防,徐图西复”。在范仲淹联络羌族、筑城、巩固军塞等一系列战术御边下,西夏军久攻不下大顺城,于庆历二年(1042年)撤兵。

有名的《渔家傲・秋思》就是范仲淹这个时期写的,表达了他激昂的军旅情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苏幕遮・​碧云天》也是范仲淹同期写下的名词,表达了羁旅乡思之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因范仲淹守边有功,宋仁宗加封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陕西路安抚使。次年回京授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

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一下到了顶峰,在宋仁宗的大力支持下,同意他按自己上书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协处国务。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与富弼、欧阳修等重臣组成革新派,着手实施国家吏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遗憾的是,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只实施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有所成效的时候,因深化改革触及到很多既得集团的核心利益,遭到联合打压,指责范仲淹的改革有私心,涉嫌“朋党之争”。

“庆历新政”失败,五下基层

宋仁宗架不住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反扑,在庆历四年(1044年)又把范仲淹贬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巡边,后再贬为知邠州、知邓州。

范仲淹在邓州任上干了近3年时间,在“兴教育”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所设的花洲书院讲学蔚然成风。有名的五言绝句《江上渔者》就是范仲淹在邓州任上去江边赏景时写下的,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艰辛劳作的赞许:“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期间,好友滕子京寄给他一幅《洞庭秋晚图》后,范仲淹触景生情,借景喻情,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江》,饱含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思想。

皇祐元年(1049年),61岁的范仲淹迁“知杭州”,始及养老及身后事宜,便用自己的积蓄在老家吴县置“义田”,购“义宅”,设“义学”(私塾),首创“范氏义庄”这一史上前所未有的私人慈善机构,用来“恤宗族”,回报范氏族人,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范仲淹

范氏义庄从皇祐二年(1050年)起运行,一直延展到民国时期,跨越了千年历史,有力地保障了范氏族人的赡养。期间,得益于范氏子孙的代代传承。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任宰相时,予以强力发展义庄;明朝时第十六世孙范惟官至浙江提学副使、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官至福建参议,都对义庄进行了扩展;清朝时,第二十世孙范弥勋进一步捐田一千亩拓展义庄,在清末宣统年间,范氏义庄“义田”达5300亩,居最高峰。

范仲淹在杭州任上工作近两年后,被提任为户部侍郎兼知青州。此时,范仲淹已63岁,身体每况愈下,范仲淹便在皇祐四年(1052年)抱病自请就近知颍州,在去往颍州的途中,范仲淹与世长辞,卒年64岁。

范仲淹过世后,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以缅,追赠他为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先是,公在青未盈岁,以疾徒知颖州,诏自青州徒,行于徐州,卒,有《遗表》。历官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0 阅读:1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