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篇4从身是菩提树到菩提本无树,再到本来无一物,三重境界。

不染purity 2024-02-22 10:44:18

五祖弘忍当时要以偈语传衣钵,偈语相当于当时唐朝的五言律诗,和唐诗差不多,于是就有了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语。

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偈语已经相当的精彩了,把自己比喻成菩提树、明镜台,但是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勤奋、要静心,莫使自己内心被尘世的种种所蒙蔽。这是第一重境界。

我认为这已经是我们普通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了,但仍然是一个人,是人就会被尘世的东西所牵绊,所影响。

六祖慧能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面存在第二重和第三重境界。

当我还没有开悟之时,认为心中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即使有再多的尘埃,依然不会蒙蔽我的内心,因为尘埃无处可沾。

所以第二重境界就是无菩提树、无明镜,但是有尘埃。尘埃虽未沾我心,但却在我身边漂浮游荡。

许多年以后,发现我还是肤浅了,年轻的时候只能从六祖慧那首偈语里面领会出第二重境界,并没有领会到“本来无一物”的真正含义,但是开悟了之后,突然意识到六祖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是指连尘埃都没有。

所以第三重境界呢,是无菩提树、无明镜台,亦无尘埃。是心中无一物的境界,就是佛教中所说的“空”的境界。

我时常在想心中无一物的境界,应该是心中无佛无道,无我无他的境界。如果去求佛,说明心中有佛,去求道,说明心中有道,并没有达到心中无一物的境界,自然也摆脱不了尘埃的沾染。所以真佛不在寺院内,大道也不在道观中,不必刻意去寻求,应该把心清净下来在自然中去感受。古往今来能达到如此境界的估计也只有老子、庄子、六祖慧能等人了吧。本来无一物,只有心中无一物,才能包罗万象,不会被现有的道和佛所局限,所以新佛与新道可能产生于那些心中无佛无道,却能包容万物

的人。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1 阅读: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