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去世了,要把他从微信里删掉吗?

宇宙迷 2023-04-20 00:30:46

前几天,一条“来自远方”的短信让无数人泪崩了。

陕西一名学生考研落榜后,给离世的爸爸发了几条手机短信:

爸,我研究生没考上……

爸爸我好想你,给我托个梦吧,我想见见你。

意外的是,他竟然收到了“爸爸”的回复:

没关系的孩子,谁能永远春风得意马蹄疾,你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

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最棒的,爸爸也很想你!

他瞬间泪目。

因为他的爸爸,已经去世3年。

他实在太想爸爸了,才发了这个短信,没想到竟会收到新机主的暖心回复。

而回复他的陌生人高先生表示,他当时收到这条短信,考虑了很久,才决定以爸爸的口吻回复他。

因为他不想打破对方对爸爸美好的幻想,希望他能重拾信心,越来越好。

没想到,这些短信竟引发了网友集体泪目,大家纷纷在评论区怀念自己逝去的亲人:

去年7月,我永远失去了最爱我的爸爸,不管我发什么,再也不会有回复了。

我一直给我妈妈的手机充话费,不舍得让它停机。

我爸去世后,我妈继续用他的电话号码,9年了。

我的很多密码都在父亲生前的电话里,有时会幻想他突然有一天回来了……

原来,有那么多人在默默保存着和逝去亲友仅存的,哪怕一点点的联系。

也有人因为太悲伤,不知道要如何面对与逝者的联系:

高中最好的朋友离开十几年了,每次想起他都很难过。有时会想,是不是要删了他的QQ才能不那么难受?

我女儿的微信、抖音都留着,可是里面的好友却越来越少了。

......

失去至亲至爱,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我想起一段话: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人通常不会感到悲伤。真正让你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看到的半盒牛奶,是窗台上随风摇曳的绿萝,是折叠在床上的被子……

这几年,随着年岁渐长,身边几位长者相继去世。

爸爸妈妈失去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如演员高亚麟所言: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没了,你直面死神。

我慢慢体会到,这种失去逼着我们不得不长大。而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不是悲伤的结束,而是悲伤的开始。

最沉痛的悲伤,是遗憾

聊起这个话题,我听到最多的感慨,就是遗憾。

那些无法挽回的遗憾,是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

我们可能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填补那个内心的缺口。

某位演员曾说,自己最遗憾的事,就是在父亲病重的时候,没有放下手里的工作,回去看他、陪伴他。

她哭着对那天的自己说:

你应该把手上的工作全部放下,立刻赶回家,看你爸爸最后一眼。不然,未来的日子里,每一天你都会为此而后悔。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大的遗憾。

我现在每一天都在想起父亲的脸,觉得很遗憾,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女儿的责任。

身边的人听完,泣不成声。

“时光要是能倒流就好了,真的。”

为什么这种遗憾如此刻骨铭心呢?

知乎上一个匿名用户说:

就是一个很深很深的伤口,里面还在瘀血,皮肉先长好了,就是一碰就痛。

我以为没事了,结果听到同学一句“我妈来接我”,伤口被瞬间撕开。

我不知道伤口有多深,但肯定是好不了了。

其实,我们最悲伤的并不是亲人离世的时候,而是后来我们逐渐将他从生活中剥离的时候。

这个过程往往粘着血,带着肉。

而我们永远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个细节,会与过去相遇。

这种悲伤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充分释放,足以将一个人吞噬。

时光不会倒流,人死不能复生。

我们该怎样,才能从悲伤的泥淖中走出来?

经历5个阶段,才能走出悲伤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了“悲伤的五个阶段”。

罗斯认为,悲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

无论是一个人面对灾难性的个人损失(工作、收入、自由),或是亲人逝去、失恋、离婚、受骗、面临绝症、宠物死亡等,哀伤的阶段都是相同的。

如果困在其中某个阶段,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

阶段一:否认 / 隔离。

这个阶段,悲伤的人会否认或逃避事实, 认为“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把自己隔离起来,其实是一种防卫机制。

一般有以下3种表现:

1. 压抑悲伤,哭不出来。

有些人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亲人、朋友,虽然内心悲伤到极点,但可能一滴眼泪都哭不出,或被人指责太冷血,或自责不够孝顺。

2. 不愿接受现实。

电影《遗愿清单》中,男主在罹患癌症之初,不愿相信癌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医生宣判丈夫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时间时,妻子不愿接受现实,还认为是诊断错误,要带丈夫转院治疗。

来源:《遗愿清单》

3. 假装对方还在。

我们可能在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我装作没事发生,这件事就不会伤害到我。

纪录片《人生果实》中,和修一爷爷相爱一辈子的英子奶奶,在修一去世后,还保持着每天给他做饭的习惯。

然后对“他”说:“修一,饭好了。”

英子奶奶不觉得寂寞,也不大会感到悲伤,屋里到处都有他留下来尚未完成的东西,每次看到,都会有他还在的感觉。

但往往,真正伤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代人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他们为了逃避痛苦做的事情。

阶段二:愤怒。

当我们无法再欺骗自己,度过了否认阶段后,现实的苦痛会慢慢浮现。

我们可能会觉得命运不公平,反复责问:为什么偏偏是我要承受这些?

也可能会对死者感到愤怒,指责他们狠心离开自己;甚至对自己感到愤怒,责怪自己,恨自己无能为力。

阶段三:讨价还价。

愤怒过后,我们会想努力挽救。

于是,我们开始和自己、医生或者自己的信仰等进行讨价还价,以为只要改变当时的做法,就能避免坏结果,或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比如:

只要能救Ta,我做什么都可以,多少钱都愿意。

如果我当时早点带Ta去医院,或许就不会变成今天这样。

如果我以前能对Ta好一点……

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和命运讨价还价。

来源:电影《情书》

阶段四:沮丧 / 抑郁。

这个阶段,我们知道做什么都无力回天了,痛苦会加倍袭来,再也没有任何理由逃避。

我们可能会变得非常脆弱、消沉、失控,自暴自弃,就像所有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全部毁灭了。

这是五个阶段最难的一关,严重的甚至可能会有极端想法。

记得我外公突然去世的时候,外婆每天不肯吃饭,以泪洗面。

那种痛,或许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来源:纪录片《人生果实》

阶段五:接受。

最后一个阶段,我们终于接受了现实,学会放下,重新开始生活。

来源:电影《情书》

罗斯认为,悲伤的这五个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我们也不一定会经历其中所有阶段,但是她认为,至少会经历其中两个阶段。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时间和方式都不一样。

比如亲人去世,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哭不出来,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欢声笑语,这都很正常。

所以,不要轻易批判自己或他人面对悲伤的方式。

《情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泪目。

一个女孩的未婚夫在登雪山时不幸遇难。整整两年,她都无法接受事实,也无法开始新生活。直到朋友带她去未婚夫遇难的雪山,她仿佛感觉,他就在山上,静静地看着自己。

所有的悲伤、委屈、怨恨,都化作一声声的呐喊:

你好吗?

我很好。

你好吗?

我非常好。

你好吗?

......

她泣不成声。

或许,这是她和爱人在内心真正的告别。

来源:电影《情书》

《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台词: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

面对失去,我们不需要遗忘,不需要刻意删掉联系方式,不需要扔掉对方的所有遗物、照片等,也不需要对Ta避而不谈……

我们更需要的,是“整合性哀伤”——带着对亲友健康的思念,可以自由地走进回忆,也可以感受现实中的美好。

这种哀伤,是一种爱。让活着的人带着爱的力量,更好地活下去。

世界和我都在爱着你。

0 阅读:189

宇宙迷

简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与你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