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朝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落后了

杨成龙说 2022-05-29 12:09:56

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受到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对国际法认识不足,因而屡屡吃亏。鸦片战争后,清朝虽然战败,但是依然将西方国家称为“蛮夷”,也未能充分将条约重视起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对条约的态度并未有大的转变,这必然会再遭战火。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损失惨重,同时也正式打醒了中国。

推荐阅读: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狼狈为奸,俄国煽风点火,中国被坑惨了

一,咸丰皇帝想用武力拒绝履行条约

1858年,清朝分别和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其条约内容大同小异,分别是: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传教、经商;将通商口岸增加10个,其中长江流域有镇江、九江、汉口三个;赔偿军费和商欠各200万两;英法军舰可以自由进出各口岸;中英法外交平等,不准使用“蛮夷”的称号;修改关税税率;以后每10年修改一次条约,一年后在北京互换条约。

而咸丰皇帝当时只是将签订条约当做缓兵之计,他想等四国退兵之后就伺机废除。他说:“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随后,他就召集桂良等商议,试图和英法等国修改条约。《天津条约》中的条款最不能让咸丰接受的就是“公使进驻北京”。

在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中,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低一等的蛮夷。只有中国可以派遣使者驻扎他国,绝不允许他国派遣使者驻扎中国。在中国看来派遣使者就是行使主权。直到鸦片战争后,清朝依然将英法等国称为“蛮夷”,未将之平等看待。而所谓的《南京条约》在清朝皇帝眼中不过是怀柔蛮夷的手段罢了。

为了让英法放弃公使驻扎北京这一款,咸丰不惜以关税全免作为代价,然而英法依然不肯退让。最终,英法为了加快修改关税税率,同意大使不必常驻北京,但是需要定期到北京换约。

无能的咸丰帝

1858年10月,清朝和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及《海关税则》等,其主要内容有:中国海关聘用英国人为帮办税务:中国海关对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需要缴纳2.5%的子口税,免除厘金税;鸦片贸易合法化。

大沽口炮台遗址

另一方面,咸丰帝下令僧格林沁修缮、加强天津的防御,试图组织英法到北京换约。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增加大沽口水师,修复和增加白河口的炮台。经过大规模的布防,白河口两岸建设了3座炮台,安装火炮60门,其中1.2万斤大钢炮两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炮台一周修建有围墙,挖掘了壕沟。不仅如此,在北塘地区也安装了大炮24门,双港一带安装大炮81门。

从这些防御工事的建设和准备来看,僧格林沁是铁了心要打一场硬仗。

二,天津的两次交战,俄国泄露机密

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1859年二月,英国全权大使普鲁斯和法国公使葛罗到中国换约,而桂良则通知他们必须在上海换约才行。英法使者不肯退让,坚持要到北京换约,咸丰帝有所妥协,允许英法人员入京,但是限制人数,规定不能携带武器,不能乘轿。

到五月,英法军舰16艘、官兵1300人到达了天津海河口。清朝方面通知他们要从北塘口登陆,但英法蛮横无理,非要从海河口登陆,并要求中国必须撤掉天津的防务。僧格林沁十分强硬,拒绝了英法的要求。

英法舰队见僧格林沁不妥协,立即对大沽口开炮,挑起战争。僧格林沁下令还击,一时间大炮雷鸣,英法舰队几乎被炮弹淹没,最终英法军舰被击沉了4艘,击伤6艘,英军死伤430人,而清军只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英法舰队只能逃往上海。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英法军队在中国遭遇的第一场大败。

而美国公使看到英法舰队惨败,就狡猾地听从清朝的意见,从北塘进入北京,成功和清朝换取了条约。实际上,英法也可以完全像美国一样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海军在中国遭遇如此失败,使得脸面无光,因此两国决定扩大战争来找回面子。

1860年四月,额尔金、葛罗带领1.8万英军,7000法军到达中国沿海。钦差大臣何桂担心英法扩大战争,就建议咸丰帝向英法妥协,答应英法联军的要求,然后再引英法联军进攻太平天国。咸丰大怒,认为这就是卖国,于是撤销了他的职务,让薛焕代替。咸丰虽然选择强硬,但是却下令“仍存先战后和”,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并派遣恒福与英法谈判。

而僧格林沁认为英法军队擅长海战而不擅长陆战,因而专心守卫大沽口,忽视北塘的防务,不久俄国使者伊格纳季耶夫就将北塘没有设防的情报告诉给了英法军队。8月1日,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北塘登陆,清军仓促应战,兵败如山倒。随后,英法联军水陆并进,进攻大沽口。

咸丰帝见英法来势汹汹,就下令僧格林沁后撤到通州,如此大沽口这样重要的要塞就被英法攻陷了。24日,天津沦陷,咸丰帝派遣桂良到天津谈判,英国提出要400军队护送使者到北京换约,并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桂良表示全部接受其条款,但是咸丰帝依然坚持拒绝英国人进入北京。不久,他让僧格林沁在通州应敌,同时也派遣使者去和英法谈判,这让大臣们都摸不着头脑。

清朝官员和巴夏礼谈判

不久,清朝使者载垣到通州和英方代表巴夏礼谈判。咸丰帝得知后,让载垣将巴夏礼扣留作为人质,但是载垣还是比较清醒,和巴夏礼认真谈判起来。他同意英国之前提出的要求,谈判进展非常顺利。就在谈判快结束时,巴夏礼提出要面见咸丰,载垣认为英法使者不可能下跪,而咸丰也不可能接受,于是双方的谈判就破灭了。巴夏礼要离开之际,被载垣等人扣留囚禁。

三,从八里桥之败到圆明园被毁,清朝斗志被击溃

英国舰队司令额尔金听闻后,立即进攻僧格林沁大营,清军败退到了八里桥。八里桥是通州到北京的咽喉,这里灌木丛生,比较适合防守。僧格林沁早在这里修建战壕和土垒,决定来一场决战。9月21日,英法联军8000人向八里桥推进。僧格林沁和胜保没有退却,和英法进行了决战。

然而,清军的武器太落后,其火枪有限,蒙古八旗大多数都是手持长矛、弓箭发动一波波的冲击,虽然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向前,但是最终无法给英法联军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八里桥之战,持续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清军战败,但是蒙古八旗的英勇给英法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写道:“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

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清军投入了6万军队,其中3万骑兵,损失1200人。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51人。清军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武器太落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双方的武器差距不算太大。然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已经装备了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使用了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术。英法军队经历了克里木战争的考验,战斗力也迅速提升了。

咸丰帝见八里桥溃败,就带着大臣逃到热河,让恭亲王奕和英法谈判。奕一贯态度强硬,他要求英法必须先退出天津,以至于谈判未能成功。不久,英法联军到达北京,奕也逃到了卢沟桥。英法联军在北京充分暴露其野蛮的一面,他们大肆劫掠。英法要求清朝交出巴夏礼等39人,清朝方面只能同意,结果发现已经有11名使团成员死于狱中。英法联军大为不满,要求报复。

不久,他们冲进了圆明园,将之烧毁。泄愤之后,英法联军才同意和清朝签订条约。当年10月,清朝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该条约承认了《天津条约》的内容,同时又增加天津为口岸,并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将赔款数量增加,并要求清朝为大沽事件“道歉”。

此次战争,咸丰帝将自己的愚昧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懂国际法,也不关心国际形势,在战争初期就被俄国坑蒙拐骗,结果丧失了东北大片土地。之后又拒绝履行条约内容,试图保持原状。战争爆发后,又战和不定,最后直接逃走,成为了清朝第一个逃跑皇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带来的冲击是远远大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外交上,清朝不得不改变过去的宗藩外交,转而接受近代主权外交,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同时设立外交机构。在领土上,俄国趁火打劫,抢走了东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直接威胁清朝的“龙兴之地”,使得清朝不得不放开边禁,实行移民实边;英法军队攻入北京,让清朝真正感受到了西方列强带来的危机,也认识到了中西方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

0 阅读:33

杨成龙说

简介:欢迎走进杨成龙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