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410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准精神心理学能触及内隐记忆层面
02、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是一致的
03、精神分裂症、双相患者能否转化为抑郁症,甚至康复呢?
此图为AI生成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3者是完全独立的,还是会互相转化?
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的答案大不一样。
比如,如果从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的观点出发,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认为这3者是不同的精神障碍,不会互相转化。
可要是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话,答案会颠覆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的认知——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3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01、精准精神心理学能触及内隐记忆层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和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心理学流派的角度,有何区别。
主流精神科践行的主要是“精神病学”,有的医疗机构可能已经开始践行了“精神医学”,比如比较重视临床心理治疗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但这类医院的数量不是很多。
那啥叫“精神病学”?简单来说,是指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病了,肯定是他们的某个生物学因素出了问题,比如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等等——这就是典型的精神病学观点。
相对来讲,“精神医学”则有进步。它认为精神障碍有生物学层面的因素,但也有心理社会因素,患者的后天经历也占了一部分病因,专业的心理治疗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不过,整体上讲,“精神医学”对心理社会因素也不是十分重视,认为这只是次要的因素,更主要的病因仍然是生物学因素,即遗传、大脑功能和结构变化等。
既然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不同,那应该就对应了不同的生物学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所以它们之间是不会转化的——这就是精神病学、精神医学的理解。
那主流的心理学流派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国内外的心理学流派有400多种,它们都非常注重心理社会因素,甚至会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角度去理解大夫眼中的临床症状,尝试解释它们是怎么在后天形成的。
可是,这些流派只能从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简单来说,也就是人们能想起来的记忆。它们难以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也就是来访者想不起来的记忆,那就很难刨根问底,搞清楚精神心理问题的病根是怎么来的。
而且,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都属于精神科诊断,大部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不具备专业的精神科知识,他们也说不清楚这3种精神障碍能不能互相转化,甚至不太会考虑这个问题。
那什么是“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
精准精神心理学,简单来说至少结合了精神医学和科学心理学,已经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所谓的内隐记忆层面,简单来说,就是仍然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对人的精神心理和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人们平时无法主动想起来的记忆。
比如很多人都有一些坏习惯,总忍不住咬指甲、拔死皮等等,这肯定是后天经历导致的。但这到底是怎么来的?啥时候形成的?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想不起来了。其实,最初的原因都仍然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只是个体无法自己提取、激活这些记忆而已。
那精准精神心理学就能够触及这个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对应的病理性记忆事件,并且进行高效化的修复,问题往往能快速缓解,甚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就已经能够实现这一点,并且已经帮助大量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走向康复。
02、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是一致的
那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大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发现,这3者的主要病因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只不过,这3者背后的病理性记忆的性质和数量有所不同。可如果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不断经历更多的事情,病理性记忆的性质和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的话,就可能会在这3种精神障碍之间切换、转化。
比如,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陷入了不断的自我否定所导致的。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患者经历了很多令他们痛苦、压抑的事,总是被外界否定,进而自我否定。
那如果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数量、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时,而且有很多心理创伤事件让患者感到憋屈、愤怒的话,他们就极有可能出现激越状态。最常见的是患者在家对父母大发脾气,暴跳如雷,砸东西,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
有很多这样的患者本来的诊断是抑郁症的,但大夫知道他们在家暴躁易怒后,认为这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就改诊断为“双相障碍”。当然,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典型的双相障碍,不过,这一点在临床中仍有争议。
而典型的双相障碍,其主要病因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但也有一些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患者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或是阿谀奉承,容易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内心飘飘然,特别兴奋、亢奋,出现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那精神分裂症呢?真的不是生物学层面的因素导致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失常吗?
其实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也是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但数量比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要多得多,性质也更严重,导致患者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了钟情妄想、夸大妄想,这往往源于他们在爱情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被反复过度夸奖,或者沉迷阅读大量穿越类等玄幻小说,或者经常想象虚幻世界,而形成了相关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每天都在累积、变化,精神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既然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都主要源于后天经历,那它们就有可能会互相转化。
比如,患者一开始得的是抑郁症,但继续遭受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对一些人和事感到愤怒,有时会情绪失控、非常激动,那就会演变成抑郁症伴激越状态。上面说过,在很多精神科大夫眼中,这种情况已经属于双相障碍了。
那如果他们后续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那就有可能会演变为典型的双相障碍,出现非常兴奋、亢奋、狂妄自大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那如果患者的病情还是得不到缓解,叠加性心理创伤越来越多,就很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一开始,他们还能意识到这种感觉是不真实的,有一定的自知力,是错觉。即使患者真正发展到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如果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主流精神科大夫仍然会认为他们是抑郁症或双相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
可要是他们的精神病性症状一直无法缓解,对幻觉、妄想深信不疑,在这种感觉中沉迷太长时间,出现了思维及行为紊乱,那就符合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所以,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都是“症状学诊断”,如果患者的症状发生了变化,诊断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大部分精神科大夫不会认为这是病情发展了,而多数会认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2个病的前期就是难以被发现,容易漏诊。他们的理解仍然是比较僵化的。当然,如果举出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例子,往往会戳到精神科医生的痛处。
比如,很多符合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患者,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个诊断之前,往往会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精神科大夫自然会认为主要是生物学因素所致。
但是,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个诊断生效的当天,这类患者病情可能并无变化,但其诊断就变成了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而这属于病因学诊断,其病因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难以逃脱的心理创伤,比如长期的家暴、校园欺凌等等。
所以,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深入理解了上面3种精神障碍的诊断局限性后,就能抛弃症状学诊断,更容易实现“病因学诊断”了。
我们在临床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大量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其实都符合这个诊断。
03、精神分裂症、双相患者能否转化为抑郁症,甚至康复呢?
上面举了个例子,一个本来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如果病情一直得不到控制的话,可能会“转化”成精神分裂症。
那反过来,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是否可以逐步转为抑郁症,甚至康复?当然有这个可能性。
比如,患者一开始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要是父母能意识到孩子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背后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从小到大多次被过度夸奖,他们就可以避免再对孩子过度夸奖,并持续地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理性的认识,即使获得一些成绩时,也不会狂妄自大、盲目乐观。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患者就能避免再出现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那就只剩抑郁症的症状了,不再属于双相障碍这个“重性精神疾病”范畴了。
如果患者所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还能继续得到修复,情绪趋向于稳定,认知趋向于理性,那逐渐地,连“抑郁症”这个标签也能被撕掉。
哪怕患者一开始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经过规范化的精神科治疗,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得以消除,症状背后的病理性记忆也能得到修复的话,病情就会越来越轻,逐渐转化为双相障碍、抑郁症,甚至最后真正走向康复。
可能很多精神科大夫、主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对此会感到匪夷所思,但实际上,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而且能让病症从重到轻的转化速度非常快。
不过,这项技术目前还无法普及和复制。如果父母希望帮助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的孩子加快康复,实现从重到轻的转化,可以从以下3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都要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尽快找到适合患者家庭的康复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父母还要学会“自我家庭治疗”,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
我们已经多次介绍过“自我家庭治疗”的重要性,它能修复孩子的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所起到的作用甚至不亚于精神科药物治疗以及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第二,父母与患病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
无论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孩子都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痛苦,甚至比较敏感多疑。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很容易又会对孩子造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其病情加重。
父母在亲子沟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共情,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释放强烈的负性情绪,然后再积极引导他们调整出更理性的认知,积极面对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孩子部分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打破负性情绪、不良行为、扭曲认知的恶性循环。
第三,如果孩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那说明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比较严重,甚至孩子缺乏自知力。这时,要先服用抗精神病药来缓解孩子这些症状,帮助孩子恢复一定的自知力,这非常关键。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而且有过典型的躁狂/轻躁狂,有时会盲目自大的话,父母除了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及认可。
如果孩子能学会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他们内心是真正自信而谦卑的,后续再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躁狂/轻躁狂发作的风险极低。
最后,希望父母能够从一生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生病了这件事。
虽然孩子因为患病,可能会耽误几年的学业或工作,但如果父母能因此意识到背后真正的心理根源,尤其是家庭系统的问题,并且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父母自身也要心理成长,这样孩子不但更容易走向康复,甚至最终能因祸得福,变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睿智,逆商更高,整个家庭系统都会得以明显提升。
这就对了
他们想折磨人何必拐弯抹角?
反正搞不定精神病[静静吃瓜]
转换你个头,下班了还在被上班的事情折腾着大脑,上班又想着下班,到底是谁有病?
精神病医生明明知道会转化,你是在颠倒黑白
有些医生不光认为三种疾病不能互相转化,甚至认为亲兄弟如果都有精神病,就一定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