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矿精开】
大山里的“背包客”
4月1日傍晚,夕阳缓缓坠下,距铜仁市德江县城几十公里外的乡村渐渐被夜色笼罩起来。县道旁的一栋民房却灯火通明,屋内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讨论声。
这栋民房正是贵州1:5万土地坳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驻地。
贵州1:5万土地坳幅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团队野外踏勘。
“针对重点工作区域,我们要提高调查密度,适度延长调查停留时间。”说话的是一名身材高瘦的年轻男子,他是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三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邓旭升。
3月底,邓旭升所在的团队把工作生活所需的“家当”从上一个项目搬迁到这里。
“民房是我们租下的,未来两年就是新的‘根据地’了。”邓旭升告诉记者,由于地质调查工作长期在野外作业,交通不便,因此项目在哪里,人就住在哪里,直至项目收尾为止,团队才会搬去下一个项目实施点,大家都调侃自己是“背包客”。
一楼是食堂,二楼几张简单的床便是宿舍,三楼是办公区。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墙上悬挂着一幅崭新的项目调查区工作推进计划表,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项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
邓旭升介绍,该项目是2024年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需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45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以萤石、重晶石为主攻矿种,兼顾铝土矿、锂矿、汞矿等矿种,揭示区域内成矿规律、评价资源潜力,目标是提交可供普查的找矿靶区1处以及为未来“第二找矿空间”找矿提供基础支撑。
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既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矿调工作中最苦的是地质填图,通常大早出发,忙到天黑才返回驻地。
除了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三大件”,在矿调队员的背包里,还有野外地质记录簿、掌上机、稀盐酸以及饼干等其他物品,这些是进行野外工作必备的基本物资。
“即使是地图上短短的数公里,由于徒步穿越复杂地形,实则需要走上很远的路程。”技术员王文明说,每天野外调查结束后,大家回到驻地简单洗漱、吃饭后,就要整理当天的调查数据,常常忙到深夜才能躺下休息。
在项目驻地一楼展柜上,整齐地摆放着队员带回的各种矿石样品。“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它自己的生长方向和纹理。”举起手中的石头,邓旭升看得津津有味。
项目的技术骨干,大多数人像邓旭升一样是“85后”,一个月难得回一次家,“顾不上家”是他们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常年在寂静的大山里,工作艰苦,生活枯燥。但在地质工作者眼里,耐得住寂寞,便会发现其中的无尽趣味。
邓旭升回忆,2021年夏天参与黔北页岩气勘探实践项目时,他对钻井岩心进行编录,通过仔细观察,意外发现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含铝岩系。系统采样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岩层中含有高度富集的锂元素,并在学术期刊上提出了铝土岩型锂资源找矿的方向。最终在该地区提交全省首个可供勘查的锂资源找矿靶区——桐梓县狮溪锂资源找矿靶区,并由自然资源部门正式挂牌出让,实现了找矿成果向商业勘查的快速转化。
参加工作10年来,经过一个个大小项目的实践锻炼和理论知识的持续积累,邓旭升不仅获得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博士学位,还成为省地质调查院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之一。
在省地质调查院,除了邓旭升这样的年轻技术员,还有长期坚持战斗在一线的老技术员。
今年54岁的熊兴国是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依然还坚持每天和团队里的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并乐在其中。
“穿上一身登山服,背着设备跑起来比年轻人还快,腿脚利索得很!”说起熊兴国,同事们佩服地说。
多年前,熊兴国参与“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在无人区搭帐篷、用身体丈量雪域高原,甚至得了雪盲症差点失明的经历,在省地质调查院广为流传。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同时,熊兴国等不少贵州地质工作者也获得了项目先进个人荣誉。
在熊兴国看来,幽静的山林、辽阔的草原、磅礴的大山,不仅是短暂的旅途,也是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一代代地质调查人艰苦奋斗,薪火相传,让一群群年轻地质工作者矢志不渝奔跑在探秘地球的征途上。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粮食”和“血液”。作为拥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岩矿鉴定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队伍,省地质调查院全力以赴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找矿提供大量基础性、公益性地质服务。
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胡从亮介绍,近年来,省地质调查院团队走遍贵州大地,累计新开和实施了近1万平方公里的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承担的省新一轮找矿突破2022至2023两个年度五片区矿调项目,提交了一批铝土矿、萤石矿、锂资源等找矿靶区,新发现各类矿(化)点百余处,支撑了近10家地勘单位矿产普查项目的策划、立项和实施。
今年,该院承担了“贵州省未利用矿区调查评价项目”和“部分战略性矿产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项目”,将持续助力贵州“富矿精开”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美丽贵州】
雨后田园
4月6日,三穗县武笔街道青洞村,雨后的田园、青山、公路、河流与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章洲 摄(贵州图片库发)
守好一河碧水 护住渔业资源
清晨6点,73岁的侯心祥带着妻子从家里出发,像往常一样沿着家门口的龙江河岸散步,既锻炼身体,更是为了巡河护渔。这样的习惯,夫妻俩已经坚持了4年。
“每天早晚各巡河一次,一趟有5里路左右,一个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3月25日,巡河回来的岑巩县村级河长侯心祥说,对发生在保护区内的违规垂钓、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劝诫阻止,并向群众宣传禁捕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家共同参与禁渔禁捕工作。
曾经,由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渔业资源疏于管理保护,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捕捞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龙江河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中鱼类日渐减少。侯心祥作为龙田镇兴龙村人,自小在龙江河边长大,见证了河中渔业资源由丰厚到日益衰退的明显转变。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黔东南州岑巩县的龙江河位于长江中上游,其中,龙田境段是光倒刺鲃(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河段长41.5公里,面积225.3公顷。保护区域核心区为龙田镇老鹰岩水库坝上至龙田镇的血堂坪,实验区为龙田镇万记号至平庄镇石门坎水库坝下。保护区实行永久性禁捕,禁止一切捕捞行为。
为最大限度保护好重点水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龙田镇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在落实落细河长制工作各项任务、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的同时,整合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行政执法、派出所、司法等力量,组建义务禁渔护渔队,通过定期开展禁渔禁捕专项行动、常态化巡河护渔、河道清理治理、张贴禁捕公告、广泛宣传禁捕政策和法律知识等举措,全力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该镇还借助科技手段加强“技防”,实现重点水域“人防、技防、群防、专管”的全要素管控,进一步织密织牢重点水域“禁捕网”。
守好一河碧水,护住渔业资源。开展禁渔工作以来,龙田镇共收到辖区群众涉渔举报线索100余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50人次、执法船艇10艘次,没收捕捞工具600余套,查办非法捕捞等涉渔行政案件460起,刑事立案判处1起,组织开展河流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220次,形成了干群同心齐护渔、水清岸绿景宜人的局面。
截至目前,龙江河光倒刺鲃(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稳有序,非法捕捞行为大大减少,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鱼类种类和资源量逐步提升,保护区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河畅景美”的景象。
【生态资讯】
践行绿色出行方式
安顺开展绿色骑行活动
3月29日,由安顺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安顺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顺市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协办的“生态文明‘安’于心 无废创建‘顺’于行”绿色骑行活动在西秀区金钟广场举行,50余名环保志愿者和骑行爱好者参与活动。
活动开始后,绿色骑行队伍从金钟广场出发,沿途经过安顺市2023年启动创建的“无废机关”“无废医院”“无废学校”等“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的“无废细胞”所在地,最终到达安顺市环保公众教育基地——安顺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骑行过程中,印有“绿色骑行、践行无废”“‘无废城市’建设、你我都是行动者”“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等宣传字样的旗帜迎风飘扬,身穿绿色骑行服的骑行队伍穿梭在城市街道和乡间小路上,形成一道“绿色环保、低碳相伴”的靓丽风景线。
安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举行本次“绿色出行”活动,希望广大市民朋友一起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选择绿色骑行、做好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积极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共建“无废城市”,共创绿色美好家园。
铜仁万山
生态环保产业支撑绿色发展
精心调整旋转蒸发器速度,仔细监控压力和温度变化。近日,在铜仁市铜鑫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旋转蒸馏冶炼生产线上忙碌着。在线监测设备结果显示:尾气达标。
“企业的旋转蒸馏冶炼生产线已经实现尾气净化十二级,金属汞回收率超98%,尾气排放稳稳达标。” 公司办公室主任杨胜良说。
铜仁市铜鑫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处置含汞废物的环保型企业,通过环保技术革新、升级,如今企业年处置含汞废物达12000吨,回收金属汞130吨,年产值约4000万元。
贵州万山天业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投入环保工艺的研发,率先在国内研发设计电热工艺生产技术,使得在全密闭和负压环境下处理含汞废物,较以往更加安全、环保、高效。
目前,万山天业绿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回收处理废触媒8000吨、含汞废物4000吨,通过废物再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绿色生态双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大力支持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生态环保企业。如今,这些企业的蓄积动能正在转化为强大的“绿色动能”,为万山区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长顺
1.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启动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3月27日,长顺县2024年增发国债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在广顺镇四寨村举行。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3795万元,拟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5万亩,其中,新建面积1万亩,改造提升面积0.5万亩,涉及广顺镇、鼓扬道共2个乡镇5个行政村,主要建设内容有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及其他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施工期间,将有5个施工班组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多点发力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在工程质量上,我们会全过程监管,明确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主体责任,确保建成优质工程。项目建成后,我县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支撑粮食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长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万福介绍,该项目预计今年8月份完成施工任务,9月进行竣工验收。
为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近年来,长顺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积极推动“粮田”变“良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76万亩,占长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3.92%。
通讯员 周燕 邓雪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张弘弢 张警 曾田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王瑶
三审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