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全国重要蔬菜产销大省,是京津“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地。如何拎稳百姓“菜篮子”,保障“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安全供给?2月20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他认为,河北应提高“菜篮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生产源头可追溯、流通过程可控制、供需平衡可保障、应急需求可响应”的智慧农产品供应链,让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京津冀“菜篮子”稳产保供。
“河北蔬菜品种繁多,可实现周年生产供应。”赵春江院士表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环境,河北蔬菜生产种类有60多个,品种2100多个,是全国少有的可以实现蔬菜周年生产的省份之一。
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具备农业信息感知数字化、农业要素投入精准化、农业装备控制智能化、农业管理决策科学化、农业信息服务个性化五大特征。
“智慧农业可赋能农业实现‘四高’,即农产品质量效益高、农业生产效率高、生产管理效能高、科技竞争效力高。”赵春江院士举例说,具体到蔬菜产业,在设施农业基础上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少人化乃至无人化立体植物工厂,应用环控设备、病虫害防治系统、质量追溯系统、智能水肥系统、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设施装备,实现从播种、育苗、移栽、收获等关键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将大幅缩短蔬菜生产周期,生产效率是露地蔬菜的20至50倍,是普通的日光温室10倍左右,可实现周年绿色生产、均衡供应。
比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石家庄市农科院在河北赵县实验基地开展了露地甘蓝全程智能无人化作业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了露地甘蓝耕整地、起垄、移栽、灌溉、植保打药和采收的全程智能无人化作业,在我国蔬菜领域尚属首创,70%以上的作业环节实现了数字化自主管理,平均节省水肥10%、节药20%,综合节本增效20%。
“基地构建了天空地立体化监测传感网络,综合利用多传感器共融协同、农机作业全昼夜自主感知、多机协作的全覆盖轨迹规划等技术,可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整体作业轨迹精度控制在2厘米以内。”赵春江院士介绍,基地采用了精量决策模型和智能作业控制模型,无人移栽合格率超过90%,无人采收破损率小于5%。
透过“菜篮子”看协同,河北“菜园子”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在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之下,大力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是守护‘菜篮子’的有效途径。”赵春江院士建议,河北设施农业发展应在智慧种苗和智能温室配套方面聚焦发力,应建设大中型蔬菜集约化、智能化育苗工厂,升级育种基地的田间自动化试验机械、室内表型高通量观测设备、智能设计育种软件等软硬件设施,整体提升种苗生产的效率、产量和质量。
同时,适度发展适合华北地区气候特点的国产化低能耗大型连栋温室、植物工厂等高端生产设施,加强现存老旧设施的改造提升。推进“菜篮子”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事生产过程、检验检疫、加工包装、冷链物流、批发销售等关键环节信息上链,实现供应链全程、全面可追溯,保障“菜篮子”产品绿色安全。(河北日报记者 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