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11年,云南一名学生李春玲自愿给一个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患者在好了之后没有感谢,而是一句指责:“你真不是个东西!”
期间发生了什么是否有什么误解
——【·梦想成为白衣天使·】——
李春玲自小就怀揣着成为医生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救死扶伤、行医济世。高考时,她如愿以偿考入一所医科大学,在校期间,她勤恳好学,期盼着将来能把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
大二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玲了解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存在。这个由红十字会主办的志愿者组织,旨在为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匹配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一经了解,李春玲毫不犹豫加入了其中,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
——【·捐献之路艰辛坎坷·】——
突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父母或朋友打来的,但来电显示的却是一串陌生号码。
“喂,您好,请问是李春玲同学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女声。
“是的,我是李春玲,哪位?”李春玲有些疑惑地回答。
“我是中国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的工作人员,非常抱歉打扰您了。我们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最近有一位42岁的白血病患者,与您的造血干细胞惊人地达到了100%的配型匹配度。”
“100%匹配度?”李春玲不禁吃了一惊,她知道这在捐献者和患者之间是多么罕见的事情。
“那名工作人员继续解释道:”患者名叫王传龄,今年42岁,是江苏人,目前正在当地一家医院就诊,情况非常危急。如果能够获得您的造血干细胞,将为他带来生的希望。
李春玲沉默了几秒钟,脑海里浮现出两年前她加入资料库时的情景。作为一名医学生,救死扶伤是她一直孜孜以求的理想。而今,上天似乎给了她一个实现理想的绝佳机会。
“请问王传龄先生还有多少时日?”她犹豫着问道。
“根据主治医生的判断,如果一个月内仍无法获得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他的状况将会加剧,生命将受到极大威胁。”工作人员的话语如炸雷般在她心头炸开。
经过反复思量,她最终决定捐献。“好的,我愿意为王传龄先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医疗行业的学子,救死扶伤是她的职业操守,更是人生理想。就这样,在权衡利弊之后,她斩钉截铁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非常感谢您的善举,您是为了拯救一个家庭、一个生命而做出的伟大贡献。”工作人员连声道谢,语气中难掩激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后续的手术事宜,再次感谢您的大爱无疆!”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由衷的感谢,但李春玲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一条注定艰辛而又坎坷的捐献之路。但这一切都无所谓了,她不愿错失这个救人的良机,更不想日后对此事耿耿于怀、自叹惭愧。
可是,当她把这个决定告知父母时,却遭到了坚决反对。父母深知捐献骨髓的危险性,实在不愿女儿涉足如此险境。
李春玲耐心解释、反复劝说,父母虽然依旧心存芥蒂,但看着女儿如此坚持,最终还是勉强答应了。就这样,捐献的前奏就此拉开。
手术之路却充满了未知的惊心动魄。为提高体内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李春玲需要在术前连续几天注射“造血剂”。也就是注射一些药物来刺激体内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进入循环系统。这些药物会给她带来诸如肌肉酸痛、头痛、发烧等一系列并发症。等到指标达标后,她被推进了手术室,正式开始捐献程序。
医生将她的血液抽出体外,在分离机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剩余部分再输回体内。一切看似平稳有序,但就在关键时刻,分离机竟然发生故障,大量血液滞留在体外循环管道!李春玲瞬间面临生命危险,现场顿时一片慌乱。
好在医生及时果断,给李春玲静脉输血,才勉强挽救了她的生命。但由于设备故障,这次只采集到了预期干细胞量的一半。医生建议立即再次手术,以完成剩余部分的采集。
李春玲虽有些犹豫,但她仍希望能够完成自己的承诺,救助那个垂危的生命。然而,目睹女儿遭此横祸,父母却拼命阻拦,绝不允许她再冒这般生死风险。
——【·艰难抉择 命悬一线·】——
经过深思熟虑,面对生死抉择,李春玲最终放弃继续捐献骨髓。如果继续捐献剩余的造血干细胞,意味着将自己置于极度的风险之中。虽然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李春玲作为一名年轻女孩,她的生命才刚刚展开绚丽的一页,前程似锦。
当李春玲把这个决定告诉医生时,医生们虽然感到惋惜但也表示理解。他们知道李春玲已经尽力了,身体状况确实不允许她再冒任何风险。
然而,李春玲的决定并未获得所有人的谅解。患者家属得知消息后,感到万分失望和愤怒。他们认为李春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命而置他人的生死于不顾。
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李春玲施加压力,甚至对她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
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里,李春玲就像身陷囹圄。无论她走到哪里,总会有人用谩骂和人身攻击的言语伺候她。
“你这个冷血的女人,就是为了自己一时的舒适,就把别人的生命当儿戏!”
“你怎么还好意思出现在大家面前?你还有没有一点人性和同情心?”
这些谩骂话语无孔不入,让李春玲时刻提心吊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应该勇敢地继续捐献下去,哪怕这意味着她可能会失去生命。
与此同时,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个事件,有人支持李春玲的决定,认为她应该先保住自己的生命;但也有人指责她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认为她应该继续捐赠。这些声音让李春玲倍感压力和困扰,她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希望有一天人们能够理解。
就在李春玲濒临崩溃的时候,一个天大的惊喜出现了。医生先把已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王传龄体内,奇迹随之发生——王传龄的白细胞数值恢复正常,体内的癌细胞持续减少,身体机能也逐步好转,仿佛彻底摆脱了死亡的威胁。
这个消息无疑为李春玲减轻了不少压力。然而,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康复后的王传龄竟然对李春玲恶言相向,斥责她“不是个东西”!这无疑是对救命恩人的一记重击,让人啼笑皆非。
——【·反思善意的价值·】——
纵观整个事件,李春玲一开始出于救人的善意而加入骨髓库,在收到捐赠求助后也毫不犹豫答应了手术。如果手术一切顺利,对双方而言本应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惜意外的发生,暴露了现实中人性的冷暖。
李春玲母亲坚决不让女儿再冒生命危险,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母亲,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置身于险境?更何况,这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确实,善意是人之本性,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当我们心怀善意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时,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馨、更有人性。然而很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善意常常会遭到伤害和蔑视。
就像李春玲这个案例,她出于拯救生命的善意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却在后来遭到了舆论的谩骂和人身攻击。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当善意被伤害时,它在人心中会何去何从
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会让人对待善意的态度产生动摇。就像所说的那些“老人假摔”“帮扶反被讹”的新闻,让多少热心肠的人不敢再伸出援手当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相互流失,社会就会变得冰冷而黑暗。
无论是施与还是受助的一方,都应怀着宽容态度、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彼此。当遭遇挫折和非议时,不要放弃内心的善意;当看到他人的善意时,也要珍惜并以理解回应。只有这样,爱与宽容才能在每个人心中扎根,善意之花才能永葆芬芳。
生命的奇迹往往就源于这样平凡而温馨的互爱互助。就像李春玲,她本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却因为一次善意的选择,经历了人生的大考验。虽然最后她受尽非议,但她的那一份初心却挽救了一个垂危的生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我们呼吁,无论是施与还是受助的一方,都应怀着同理心和宽容态度,相互体谅、互相理解。当善意遭受伤害时,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冰冷而黑暗。只有当爱与宽容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生命的奇迹才能在世间常开永葆。
期盼每个人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彼此,用善意温暖这个世界,用同理心拥抱生命之光。就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