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群院士:我们的终极目标,为那些患者搭建起通往光明的桥梁

有眼的视野 2024-04-14 03:23:28
编者按: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为其诊疗技术创新和发病机制探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APAO 2024会议上,范先群院士向广大国际眼科同道介绍和展示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中国经验、中国发现与中国证据,予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很多启示指导。《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邀请到范先群院士,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案做了精彩的分享。 专注探索,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获得很多新突破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是致盲、致残、致死的最严重婴幼儿眼病,3岁以下多见。由于病灶位于眼底,初期临床表观不明显,当视网膜母细胞瘤占据眼内玻璃体体积50%的时候才能从外观观察到猫眼征,兼之幼儿即使看不见也不会表达,往往在发现疾病时已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获得更精准及时的治疗,一直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探索的关键问题。RB1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抑癌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是因抑癌基因RB1缺失导致,故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上,视网膜母细胞瘤非常具有代表性,范院士团队在发病机制的研究上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经典通路,即RB-1基因缺失所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的通路,发现了8个新的突变位点,范院士团队正在探索能否基于这些发现展开一些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尝试。 第二,范院士团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发现新型LncRNA——RBAT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显著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新靶点。 第三,既然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因RB-1基因缺失所致,那何不补充缺失的RB-1基因,或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进行某些基因高表达的干预,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呢?基于该方向的假设,范院士团队正在开展此方面的工作,试图采用腺相关病毒载体AAV-2携带特定基因来达到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目标。 全球首个眼动脉介入化疗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助力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格局改变 近十余年来,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和玻璃体腔化疗等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显著减少了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的全身毒副作用,并提高了患儿的保眼率。经眼动脉介入化疗是将十分细小的导管准确放入患儿的眼动脉内,然后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定向注入患眼内,可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减少化疗药物总量,有效杀灭肿瘤,集高效、微创、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极少对身体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等优点。 范院士牵头联合全国多个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开展了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以期以更权威的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该项先进技术有序开展。范院士介绍,发起此研究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探索如何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疗效,帮助患者达成保视力、保眼球、保生命的目标。研究表明,眼动脉介入化疗组的总体保眼率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与静脉化疗相比,动脉化疗可在不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单侧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保眼率,同时显著降低化疗的全身副作用。因此,眼动脉介入化疗可作为单侧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首选治疗方案。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已成熟开展该项技术,然而全国还有大量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无法获得有效治疗,如何制定诊疗规范、推广普及该技术,使更多患者获益,便成为范院士团队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当然,由于三岁以下幼儿年龄较低,需要在全麻下才可以开展手术,这是其中的挑战之一;其次,由于幼儿眼动脉较细,小于1mm,治疗过程中导管需要通过股动脉,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然后到颈内动脉,再到达眼动脉,整个治疗过程需要1~2个小时,介入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安全性首要保障,再则为有效性的考究。范院士团队正在进行多学科联合的研究探索,试图将该技术更加规范,使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能获得广泛开展,造福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 学术交流是眼科学科发展的基石 此次APAO会议之行,范院士主要报告了四项学术内容,除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础研究,还有关于睑板腺癌、甲状腺眼病及机器人辅助眼眶手术的前沿进展。 国际眼科科学院主办的分会场,范院士介绍了睑板腺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的一些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对甲状腺眼病的治疗以大剂量激素治疗为主,该方法带来很多副作用。近年来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范院士介绍了团队开展的相关RCT研究,目前已完成了三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数据的分析汇总,希望为中国甲状腺眼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眼科手术中使用机器人有很多潜在的优势,包括提高可操作性、精确性、操作的可扩展性,过滤手部震颤,拥有更好的人体工程学、任务自动化和外科训练功能等。眼眶病领域疑难杂症多见、诊治困难,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无疑可进一步提升眼眶外科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范院士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一些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 谈及此次参会,范院士表示,由于疫情原因,前几年并未能获得太多机会线下参加大规模的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因此对于本次APAO会议亲临现场、面对面参会感到由衷的开心和激动。学术交流是一把“良弓”,能够极大促进眼科学科如利箭般迅猛发展,也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医生、不同眼科机构之间的交互与了解,使大家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军,攻克更多眼科疑难杂症,为更多在黑暗边缘徘徊、渴望光明的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也希望通过更多这样的学术会议交流,提高中国眼科在亚太地区和在国际的影响力。
0 阅读:1

有眼的视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