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进洛阳,将300斤福王朱常洵剁成肉汤?是真是假?

文官探史 2024-05-27 14:59:47

1640年的年尾,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洛阳周边的地区,李自成,这位乱世中的枭雄,将目光投向了洛阳这座古城。

洛阳城内,住着一位身份显赫的大人物——福王朱常洵,福王府的富丽堂皇,堪称明末最为奢华的藩王府邸,其内藏的金银财宝,令李自成垂涎三尺。

朱常洵却对外界的动荡浑然不觉,依旧沉溺于府中的歌舞升平,与姬妾们夜夜笙歌,尽情享乐,他未曾想到,自己安逸的生活即将被战火吞噬。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洛阳,他们直扑福王府,那里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关于福王的下落,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传说——据说,体重高达300斤的朱常洵被李自成的士兵捕获后,遭到了极其残忍的对待,他的身体被剁成肉块,与鹿肉混合,炖成了所谓的“福禄宴”。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至今仍是一个谜。

在洛阳城破之前,曾有一人,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深知形势的严峻,他一方面请求河南巡抚急速派兵增援,另一方面恳求福王出资解决军饷问题,以提振士气。

然而,福王却如同他那以贪婪著称的父亲万历皇帝一样,对金钱紧抓不放,拒绝出资助战,这一点上,他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

朱常洵,作为万历皇帝与宠妃郑贵妃的爱子,自小就被宠爱有加,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他的哥哥朱常洛,虽然年长他四岁,却在父亲心中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认可。

万历皇帝在位时,曾因一时的冲动,宠幸了李太后宫中的一名宫女,未料,这次偶然的宠幸竟让宫女怀上了龙种。

李太后得知后,急切地希望万历能承认这个孩子,但万历却始终不愿面对这一事实,在李太后的坚持下,万历最终无奈接受了宫女和她腹中的孩子,也就是长子朱常洛。

朱常洛的存在,在万历心中始终是一个错误,他对朱常洛的态度始终冷淡,甚至有意忽视,而当朱常洵出生后,万历更是将所有的宠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幼子身上,对朱常洛则是彻底的冷漠。

在万历的朝代,“国本之争”成为了朝廷内外热议的话题。大臣们和皇帝之间,关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争执不休,这场争论竟持续了近十五年。

按照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万历无嫡子的情况下,大臣们坚持应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万历心中却有别的打算,他希望将心爱的三子朱常洵推上太子之位。

为了达到目的,万历采取了多种手段:他不让朱常洛接受教育,导致朱常洛成年后仍目不识丁;而朱常洵则得到了最好的教育,万历甚至请来了宫中最优秀的老师来教导他。

万历的计划是让朱常洵成为未来的君主,但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面对大臣们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的奏章和不断的抗议,万历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尽管未能让朱常洵成为太子,万历还是在其他方面给予了他极大的补偿,他封朱常洵为福王,并希望他一生都能享有福气。

洛阳的百姓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这句话反映了万历对福王的宠爱,以及福王府的富庶。

福王朱常洵在洛阳的藩地享受着无比奢华的生活,然而,他对于当地百姓的苦难却视而不见,河南连年遭受旱灾和蝗虫的侵袭,饥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甚至有易子而食的悲剧发生。

面对这样的灾难,福王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加重了赋税,使得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当李自成的军队猛烈攻击洛阳时,福王终于感到了恐慌。他开始出钱募兵守城,但一切已经太迟,福王带着他的儿子朱由崧匆忙逃离王府,藏匿于一座寺庙之中。

然而,朱常洵那300多斤的庞大身躯严重阻碍了他的行动,最终他还是被农民军抓获,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朱由崧则要幸运得多,朱由崧不仅成功逃脱,而且在后来的日子里还成为了南明的皇帝,即弘光帝。

在被捕的途中,福王遇到了同样被捕的吕维祺,他疯狂地向吕维祺求救,但吕维祺对福王的求救只是感到悲愤和失望,他告诉福王,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气节,不要自取其辱。

面对李自成,福王完全失去了尊严,他跪地求饶,希望李自成能够饶他一命,但李自成对福王的求饶不为所动,他朝福王的脸上吐了口唾沫,并痛斥他的无能和贪婪。

关于福王的最终命运,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他被砍成碎片,与鹿肉一起炖煮,成为了“福禄宴”的原料,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其中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

尽管“福禄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其真实性却值得推敲,据《明史》记载,福王被李自成俘虏后,最终得到了收尸的待遇。

有两个承奉(太监)在福王被杀后,伏尸痛哭,并请求李自成允许他们收殓王骨,李自成出于仁义,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这一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的残忍画面大相径庭,《明史》作为正史,其记载相对更为可信,此外,从福王墓出土的圹志也证明了福王死后确实有葬身之地,这与《明史》的记载相吻合。

关于福王被活生生割肉与鹿肉拌食的描述,可能源自明末清初的杂史《流寇志》,书中记载,李自成确实在宴会上对福王进行了极端的羞辱,并逼迫他吃下与自己肉身混合的鹿肉,随后将其处死,然而,即便《流寇志》中的记载属实,福王的尸体并未被吃掉,而是得到了适当的处理。

福王的悲惨结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他将个人享乐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最终导致了民怨沸腾,自身难保。

正如古人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福王的一生,正是这一古训的生动写照,他的贪婪与无视民生,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

1 阅读:211

文官探史

简介:读史,品史,历史故事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