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晋」看|回临汾,回“最初的中国”!

新黄河 2024-06-13 15:10:58

临汾古称“平阳”,一座被文化浸润千年的城市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华夏第一都”之美誉,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

最初的“中国”就在临汾,传说帝尧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最中为尧都平阳所在的冀州之地,故这是最早称为“中国”。

最早的“山西”也在临汾,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在唐地,因为唐地有晋水故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绵延亘古的历史之城

远古的丁村人繁衍于斯,最早的中国起源于斯,雄霸中原的晋国始封于斯,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临汾形成了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

10万前,“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丁村遗址发掘出土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和2005件石制品,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代表。

5000年前,帝尧在这里建都执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足以证实当时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文明社会。

2500多年前,晋国在这里成就霸业。晋国遗址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都城。晋国作为周代重要诸侯国之一,称霸中原150余年,创造了璀璨的晋文化。

2000多年前,老子李耳在这里周游下榻。塔尔坡古村至今仍保存着原始生态的村落建筑,是罕见的晋南窑洞古村落群,被誉为“千年民居建筑的活化石”,村舍内处处都流淌着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

600多年前,大槐树移民从这里迁往异地。因此洪洞被称为“华人老家”,大槐树也成为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500多年前,平阳商帮在这里创业辉煌。平阳府亢氏,人称“亢百万”。据《清稗类钞》载,其资产有数千万银两,堪称山西首富。其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只可惜太平军北伐时沦为废墟。

灿若繁星的国宝之城

临汾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展品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现藏文物15万余件(套),从远古到明清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铺展开来。

彩绘龙盘出土于陶寺遗址的早期王级大墓,共出土4件,这是其中的1件。彩绘龙盘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是中国迄今科学发掘所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且与后世一脉相承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是罕见的文物珍品。

陶人面桶形器出土于吉县沟堡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左右,因出土时摆放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的灶台位置,因此专家们认为人面形陶器上的就是“灶神”。

铜鸟盉出土于翼城县大河口墓地,整器为一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胸腹部向前斜伸出管状长流,鸟背开椭方口,设椭方盖,盖内有铭文8行51字,自名为“盉”,为商周时期的一种新器形,是山西地区出土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朱书文字扁壶距今约4000多年,壶身上书写着醒目的朱书汉字“文”,与当代汉字“文”相比,无论字形还是结构都完全一致,不仅表明中国文字的一脉相承,更体现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连续发展的特征。

晋国博物馆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建成,是山西省第一座遗址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博物馆,像是一幅晋国的时光卷轴,历经生生世世的反复描摹,重现晋国千年兴衰的历史。

晋献侯陪祀车马坑是目前中国发现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遗址内车马清晰分离,隔梁左右分别埋着105匹马和48辆古车,反映了西周“等级森严 兆域分明”的墓葬制度。比陕西秦始皇陵的车马坑早600多年,而且均由真车真马陪葬。

山西博物院中也馆藏了大量的“临汾文物”,十大“镇院之宝”中就有4件出土于临汾。

出土于临汾市曲沃县晋侯墓的晋侯鸟尊,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为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见证了晋侯开国之初的功业,也成为晋文化源头的象征和代表,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出土于临汾市侯马市晋国遗址的侯马盟书,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刊载着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鞅同其他卿大夫间订盟誓约的言词,是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真迹,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有重大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出土于临汾市曲沃县曲村M63墓的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长度约158厘米,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出土于临汾市曲沃县晋侯墓8号墓的西周晋侯稣钟,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共16件,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悠久灿烂的古建之城

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悠久灿烂的文化留下众多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经过时光的洗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浓缩勾勒出闪耀的“华夏文明”。

尧庙位于临汾市尧都区,是中国首座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神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均有重修。

广胜寺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宗御赐“广胜寺”,意为“广大于天 胜名于世”。寺院中的文化遗迹数不胜数,其中飞虹塔、水神庙壁画和《赵城金藏》并称为“广胜三绝”。

柏山东岳庙位于临汾市蒲县的柏山之巅,创建年代不详,据《蒲州县志》和庙内碑石记载,唐贞观时已经存在。全国各地东岳庙多达三百多座,唯独蒲县东岳庙的祭祀活动有“四醮朝山”的仪式,场面极为隆重。

隰县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临汾市隰县城西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创建于明崇祯二年。仅169.6平方米的殿堂内,围绕5尊主像排布着1030余尊彩塑,被誉为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

师家大院所在的临汾市汾西县师家沟村,不仅是巧夺天工的原生态古村落,更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宝库。建筑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在31座院落里, 构建了258个窑洞和108间空屋;最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集砖雕、木雕、石刻艺术为一体,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壮阔秀美的山水之城

西揽黄河,东倚太岳,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造就出“动、静”之美两大奇观,太岳山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雄 秀 古 奇 险 幽”的特色景观。

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境内的晋陕峡谷,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也是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中国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受河床走势影响,河水猛然由300米宽收敛为50余米,倾泻跌落于落差60米的龙槽之中 ,便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独特景观。

乾坤湾位于永和县境内的晋陕峡谷,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在群山之间荡波逆折,逶迤穿行,形成了若干“S”形大河湾,恰似多幅天然壮观的太极图,就有了“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的美称。

云丘山位于乡宁县境内,作为华夏乡土文化的地理标志,是中华农耕文明及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也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自然冰洞和最大面积的天然红叶,素有“姑射最秀峰巅”、“河汾第一名胜”的美誉。

舜王坪位于翼城、垣曲、沁水三县交界处历山自然保护区内,传说是上古时代舜帝耕作的地方。作为历山主峰,海拔2358米,是华北最高的亚高山草甸,茂密的原始森林让舜王坪拥有“华北绿肺”的美誉。

七里峪位于中镇霍山的北部腹地,是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天地山水,森林牧场浑然一体,是“森林浴”的极品佳境,是建造古今中外风格各异度假村的理想之地。

“三晋母亲河”——汾河流经临汾160余公里,穿越6个县市区。汾河文化生态公园位于临汾市汾河城区段沿岸,俨然成为一张靓丽的绿色生态名片,更是临汾的“城市会客厅”。

引人馋涎的美食之城

“来了即是回家”的临汾,血脉中共同的DNA便被瞬间激活,似乎味蕾都在欢呼“欢迎回家”,就这样文化气和烟火气不着痕迹地融入到美食中。

霍州年馍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在能工巧匠们揉、捏、搓、压、撺、卷、剪等一系列娴熟灵巧的动作间,一个个造型精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年馍呈现眼前,并赋予其吉祥的寓意,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之称。

临汾牛肉丸子面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面食小吃,有牛肉的鲜嫩、丸子的爽滑、面条的劲道和汤底的浓郁,“一家味百家香”,香辣的美味似乎也成了临汾的象征。

晋南醪糟是山西传统的汉族小吃,最早出现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有藕粉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等十余个品种。

临汾面食做法五花八门,擀、拉、拨、削、压、擦、揪、抿一点儿不含糊。浮山拨面是临汾面食的代表,香气四溢、汤汁明亮,令人食欲大开,勾起“咥”上一碗的兴致,简直酣畅淋漓、大快朵颐。

在山西庆典宴席上都离不开油糕的身影,取“糕”为“高”的谐音,吃油糕也被当作吉利的象征。乡宁油糕区别于晋北、晋中地区的黄米面油糕,是晋南地区白面油糕的代表,皮脆面软、味道甜美。

羊杂割在山西各地各具特色,晋北以大同羊杂为代表,晋南则数曲沃羊汤最为有名。曲沃羊汤最讲究的是汤,肉杂碎为辅,配以饼子、麻花等食用,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溯文明之源、寻华夏之根

领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古建文物,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收获别样的人文体验和美食享受

千年回眸,临汾正值芳华!

来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