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农村女孩被逼相亲上百次,看见媒婆上门就哆嗦:到底图我什么

杨鸿强 2022-06-04 17:01:00

很多年轻人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几年前的“哟,才二十来岁就找对象了,书都还没读完呢”从毕业那一刻起就会变成“哟,都二十多岁了还不找对象”,说话的还是同一拨人,语气也是一样的尖酸刻薄,留给年轻人自己的只有深深的无奈。

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深信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因此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多读一点书,这样才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相比那时候不愿意让孩子进学堂,只希望孩子在家里做劳动力的思想观念,重视教育显然是大家思想层次的提升,但是人们骨子里对“繁衍后代”的执念却依旧没有改变,书可以读,但是到了二十几岁还没有结婚,父母心里就会觉得不踏实。

在这种“不踏实心理”的作祟下,父母会开始插手自己子女的人生大事,他们自己不努力,父母和媒人会暗中使劲,因此,不管一个年轻人在学校多么叛逆,在工作之后染着什么稀奇古怪的头发,回家之后还是会老老实实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

云南昭通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就在父母的安排之下相亲相到麻木了。

丽丽(化名)其实才24岁,刚从学校毕业两年,本来觉得自己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可以一个人多闯几年,多奋斗几年,可以再一个人无拘无束地玩几年,但是她的父母却认为找个人家好好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非要她回家相亲。

相亲是什么呢?之前有句话说“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都是不负责任”,相亲就是纯粹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甚至“恋爱”都只是走个过场。相亲结束之后,两人如果觉得互相都有好感则可以继续沟通,谈得不错的话,差不多就会直接订婚结婚了。

因为谈恋爱的时候“见家长”是代表事情快要定下来的一步,而相亲则是从一开始就有家长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进度也就快得多。

丽丽的家里每天都有媒人上门,他的父亲光是给媒人分发的烟都不知道买了多少条,听着熟悉的开场白,听着媒人对相亲对象相差无几的介绍词,丽丽觉得一切都有点不太真实,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这个年纪。

的确,24岁的年纪不过就是从象牙塔里刚刚走出去,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可能都还停留在“学生”这一层面,对长辈的人情世故也不甚了解,甚至连自己的有些亲戚可能都还是记不住该如何称呼,突然要让她转换身份为人妻为人母,并不是一件小事情,需要做的心理准备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丽丽转念一想,相比自己一些同龄人,她已经多拥有了几年无牵无挂的时光。同一个村子里,那些很早就辍学打工的女孩子好多在几年前就已经结婚,她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发小生孩子了,从那时候起,她们之间的话题也就少了。她还像个孩子,朋友却已经在家庭琐碎中被牵绊,在孩子的啼哭中成为一个强大的母亲。

所以丽丽接受了父母的建议,在家老老实实相亲。见第一个相亲对象的时候,丽丽还感觉有些紧张,因为对方的年纪比自己要大一些,常年在村子里,很少出去跑动,所以丽丽不太知道要和对方聊什么,两人之间完全没有共同话题,见面吃饭也就在尴尬中画上句号。

第二次相亲时,丽丽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局促,这一次媒人介绍的是个小老板,经济条件还不错,在镇里面有房子,自己也买了车子,对方整个人看起来都比较自信,所以两人聊天也就比较顺畅,但是有心动的感觉吗?两个人都没有。

第三次、第四次...第无数次,丽丽见过的相亲对象越来越多,对相亲的感觉也越来越麻木。所有的男孩子在媒人嘴里都是“很有潜力”“为人踏实靠谱”“绝对上进”“长相可能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绝对不丑”,但是见面之后其实都很相似,基本都没有媒人说的那么优秀,但是也不乏有确实条件很不错的男孩子。

媒人也不是随便介绍的,一般都是介绍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在一起认识,所以丽丽也渐渐清楚了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定位,她见过的人里面,甚至有离过婚的。她用手机记录了自己很多个相亲的片段,200多段视频,记录了她100多个相亲对象的各种幽默方式或者奇葩三观。

相亲对结婚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丽丽就是在见识了这么多个相亲对象之后觉得结婚真的不能仅凭一眼就做出决定,毕竟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凭借一面就确定下来。

而有一个疑虑在丽丽心里也是逐渐放大:自己家里什么都没有,自己长得也不出众,为什么媒人还是要一直不断地给她介绍对象,媒人图她什么,相亲对象又图她什么呢?她已经看到媒人上门就有点哆嗦了。

丽丽的父母还是很着急,实际上他们如果强硬逼着丽丽结婚的话还有可能触犯法律,《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自愿】规定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媒人和父母的牵线搭桥,牵好了是“锦上添花”,牵不好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因此婚姻大事还是不能急于一时,让年轻人们自己好好寻找缘分也未尝不可。

0 阅读:0

杨鸿强

简介: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