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与胆

老糖话健康 2024-07-20 09:34:55

(一) 肝

肝居胁部,它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

1.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唐代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就说明了人体各个部分血流量的增减和肝藏血的功能的关系。

由于肝脏对血液循环具有调节作用,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柔和、条达的生理性能,这是保持本脏的功能协调及其他脏腑正常活动的条件。所以又有“肝喜条达”之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情志活动除了心所主外,与肝气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从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只有在肝气疏泄条达的正常情况下,人方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如果肝发生病变而失其疏泄之性,就容易引起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表现为抑郁和亢奋。肝气抑郁,则可见胸闷胀满,两胁胀痛,郁闷不乐,月经不调等症;肝气过于亢奋,则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

以上说明异常情志的变化,往往是肝失疏泄所造成。但是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大怒或过度的抑郁等,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一个因素,所以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怒伤肝”的理论。

(2)消化和吸收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另一方面肝气的疏泄又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关。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最易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临床上经常可见到肝气郁结的患者,除了出现胸胁胀痛,烦躁郁闷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脘胀、纳减、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前者称作“肝气犯胃”,后者叫做“肝脾不和”。

(3)气血方面:肝主疏泄与主藏血的功能是直接相关的,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而气血之间又有密切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肝气郁结,气不行血,则血流不畅,从而可发生气滞血瘀现象,甚至可出现瘢痕、积聚、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等病证;如肝气横逆,气机紊乱,可出现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等症。

3.主筋、其华在爪

筋是一种联络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所谓“肝主筋”,主要是指全身的筋依赖肝血的滋养,因此人体肢节的运动,虽然是筋的作用,但与肝血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从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拘挛,即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等症;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营筋,亦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这些症状称谓“肝风”。

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荣枯变化。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软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故称“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的传运,都上注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其中主要的是肝脏。这是因为肝主藏血,肝的经络又上联于目系的缘故。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正因为肝与目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有所反映。

(二)胆

胆贮藏精汁(胆汁),所以称为“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注入肠中,有促进对饮食物的消化作用。《脉经》说:“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汁”。胆汁味苦色黄,故胆病多见胆火上逆的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汁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中医学还认为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认为是胆气虚所致。因此,临床上,对某些精神方面的病症,也常从胆来治疗。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所以与其他五腑不同,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府”。

0 阅读:1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