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遗书曝光:把孩子逼到自杀的父母,都做了这件事,家长一定要警惕!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2-21 15:58:41

作别这个世界之前,女孩把自己的所有财物放在桌上。

跳楼前要登高,所以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榻榻米用鞋踩过,用抹布擦干净……

细观女孩处事的细腻之处,不禁为她的聪敏和妥帖所打动。然而,偏偏如此美好的女孩子,却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留下的遗书近日再次风靡网络,字字如刀,刺痛了无数网友的心弦。

01

“你们爱的不是我”

遗书的开篇如是写道: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了。

这段话,是说给爸爸妈妈听的。

在这长达3页的倾诉中,她无处不在表达着自己的挣扎与痛苦。

在孩子眼中,父母所爱的并非她,而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她。

“我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事,巴掌打在脸上最疼……被皮带或电线抽在腿上最疼。”

“中国人爱说小孩疯掉是压力太大,但明明是家长把成绩看得太重……”

“我太懦弱,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和英语八十多分。”

“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好了。”

原来,人前的女孩,是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的优等生,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亲戚长辈对她的期望很高。

而人后,每当她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遭受辱骂甚至体罚...

没人知道“玩命扛下来”的女孩流了多少次眼泪。

遗书中提到,父母总是喜欢说:“我们在你这个年纪怎样怎样,你现在怎样怎样”,轻飘飘的几句话就堵住了孩子情绪的出口。

他们希望女孩有本事,成为不平凡的人。

他们要求女生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一个台阶,不断往上走。

孩子拼命地迎合着父母,越来越力不从心。

在缺乏真正关怀的环境中长大,女孩看不到未来。

逻辑清晰的遗书也表明,在付诸行动之前,她已经想过千千万万遍,是真的无法自救了。

世人皆有望子成龙之心,本无可厚非。

世界上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出于爱,也有些人会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实现或延续自己的价值,以此证明“我的普通只是缺乏机会”和“我的人生就是如此成功。”

但当父母把爱等同于好成绩、好未来、高价值时,而不是从孩子的实际感受出发,孩子会觉察到自己被物化,会认为“他们不爱我,爱成绩,我是证明成绩的工具。”

02

“被期待的孩子的一生”

一部名为《状元》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即将面对高考的单亲家庭的故事。

儿子张小满活泼好玩,百日模拟考试只得了211分;母亲王阿香望子成龙,觉得儿子“玩吉他毁前程”,经常用“砸吉他”作为威胁。

一天早上醒来,阿香有了一种超能力,她可以看到儿子的高考分数,就是他的头顶,一直在变化,每次吃一种有补脑作用的食物、读一页书就会加一分;站在学习好的同学身边,分数就会上升;站在差生身边,分数会急剧下降。

随着阿香把这套秘诀运用的越来越熟练,小满也成了班里进步最快的孩子。

与孩子成绩垫底的时候截然相反,阿香被孩子们的父母紧紧包围,纷纷让她分享成功的经验。

越分享,越虚荣;越虚荣,就越渴望这种踩在云端的感觉能够长久。

而被阿香养出惯性的孩子,变成了只会麻木刷题的分数人,只做加分事,只结交能给他加分的人。

看到孩子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甚至为了提高分数剃头、疯狂地喝“补脑果汁”时,妈妈才意识到一切都错了。

她试图用以前的食物和音乐让孩子摆脱低迷的偏执状态,没想到孩子瞪着猩红的眼睛说,这些都是障碍,只有分数才是一切。

电影是一个放大了的世界,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如此神奇的经历,却也很容易取代孩子在TA人生中的主导地位。

小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我们偏要以“大方、懂事”为名,要求孩子做出让我们满意的表现;

大到,孩子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偏要以“稳定、舒适”为名,强迫孩子做出让我们更放心的选择。

《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没有过度的欢喜,便没有极度的悲伤。”

当我们对孩子有太多的期望和幻想,不断把他们拉到我们设定的轨道上时,他们可能会成为医生、律师,成为了社会中外表光鲜亮丽的角色,但TA唯独不是他自己。

03

那些期待中的“误区”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真实:

对孩子期望过高,本质上是对自身无能的逃避和推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满足我们的期望,这生命因我们而来,但并非为我们而来。

朋友家的孩子三年级,但已经开始为两年后的小升初做全面的准备。

在一次语文评估中,孩子只得了78分,朋友大惊:“三年级的孩子不应该全部得100分吗?”

因此,一场救援行动开始了:当孩子做作业时,她不再窝在客厅里追剧,而是拿本书坐在孩子旁边,每当看到孩子坐姿不当,写字速度慢,写错答案,她就会在旁边发出声音提醒或重重叹息。

生怕妈妈不开心的孩子,在这种低气压下越写越慢,越慢越挨训,越被训越不自信,考试更紧张了不说,分数也越来越差。

有一天,孩子突然生病,呕吐腹泻,做了很多检查还是找不到病因。

为了不让孩子的功课落下,妈妈特意去了学校,请班主任帮忙收集课业资料。

班主任安慰道:“没关系,孩子很是聪明勤奋,上次语文试卷出的很偏,大部分孩子都60多分,但他却做得很好。”

原来所谓的“退步”并不是真的退步,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地用分数来判断孩子的状态。

说起这件事,朋友显得非常痛心:

“真的不要低估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他会非常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好发展的想法,就是我们不信任他。”

后来,孩子对母亲的“突然放手”感到不知所措,他担心自己会因为“考试不及格又生病”而被母亲放弃。

在心理咨询和正常陪伴的双管作用下,孩子的病慢慢消失了,一切都在好转。

正如14岁女孩在遗书中所说,对孩子的评判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在过去的年代,分数是普通人进入新世界的唯一通道,但在讲究综合能力的当代,高学历不代表光鲜,也可能代表空心病;人体面并不意味着幸福,背后可能隐藏的是焦虑和抑郁。

当父母悄悄把期望变成底线时,无论多么美好的生命,他们都会在父母眼中失去色彩。

04

如何把握与孩子的一场相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所有诀窍就在于抓住孩子的上进心。”

简单来说,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秘诀。

这里的内驱力,不是指不断督促孩子做出看似正确的选择,而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正向强化——

1、与孩子建立安全信任和爱的关系

不是按照你的标准,而是孩子感到安全,可以信任你,感到被爱和温暖,当他们分享任何想法时,他们不会因为“不那么正确”而被打断和责骂。

少说教,避免只给孩子你认为的爱。

二、把握你起伏不定的情绪

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的与孩子交流,因为你的情绪大起大落,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让孩子无法信任你,让孩子害怕,不敢靠近你。

情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课题,不要把解题工作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好好爱你的爱人。

与爱人和谐相处,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而不是争吵、打架,家里战火纷飞。

家是孩子安全的港湾,家里没有安宁和温暖,孩子就失去了基本的安全和对生活的希望。

四、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尊重Ta、理解Ta,做孩子坚实的后盾

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为Ta创造探索自我的条件,但不要期望结果,更不要求让TA成为你梦想中的孩子。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画画,让他在一定的空间内安全自由地画画,不要指望孩子的画一定要获奖,可以期待孩子的画来装饰我们的家。

在Ta人生的低谷中,做Ta 第一个托底的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在某个节点为孩子设下失败的定义。当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时,不要狠狠地“踩一脚”。

用洞察的心去体会孩子,用明辨的心去培养孩子,用接纳的心去尊重孩子。

愿那个在夏花时刻坠落的生命给予我们最深的警惕——

孩子们只有躬身打磨属于自己的阶梯,才更能学会脚踏实地;我们的鼓励和赞扬,已经是最好的助力。

待将来,更上一层楼,极目远眺,孩子会记得一路繁华,然后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0 阅读:20

平等心理研究院

简介:专注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