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今年4月。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且已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统计水平。
就业主体人群中。
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到20.4%,首次突破20%。
25-59岁的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4.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
5月16日。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
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积极出台政策,将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青年人就业形势会逐步改善。
6月底。
我国又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①高校扩招?▽1998年11月。
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
在这份建议书之中。
他提出了5点扩招的理由。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
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1999年年初。
原计划调整招生规模比1998年增加21%。
6月。
扩招政策正式出炉。
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随后。
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23.86%;
2001年为19.10%;
2002年为14.92%。
到2003年。
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了1000万。
2006年5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会议还强调。
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2008年10月。
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
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
高校扩招的同时。
研究生也在扩招。
1999-2002年这三年间。
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扩招幅度都保持在20%以上。
其中2000年一年就扩招了43.25%,扩招幅度堪称之最。
近十几年。
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趋于平稳,同时也出现了几个峰值,分别对应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2009年的金融危机;
2017年全日制专业硕士诞生;
2020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和新冠肺炎。
研究生之外。
博士也在列。
2003年。
博士就在有条不紊扩招。
2018年8月。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一年。
博士增长13.86%。
扩招幅度是2003年以来之最。
与此同时。
早在2004年。
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数额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2020年。
北京硕博研究生招生数首次超过本科生多出79人。
2021年则超过本科生2337人。
到了2022年。
这一数据进一步扩大至6200人。
2023年3月。
北京高校预计毕业生数约29.7万人,硕博毕业生人数(16.1万人)首超本科生(13.6万人)。
更有甚者。
在上海。
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的2023届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都比本科毕业多一半;
而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地方高水平高校中,本科毕业生仅仅略多于硕博毕业生,且这几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在略微增加。
②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以稀为贵。
随着高校扩招。
与十几二十几年前相比。
如今的学历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虽说城镇青年的失业率收到就业环境、世界经济,中美脱钩等等影响。
但是学历贬值正在成为现实。
早在2020年。
美团就有近四分之一大专及以上的骑手送外卖。
2021年。
又有清华毕业生应聘保姆。
当然。
比起送外卖和做保姆。
还有些人连工作都找不到。
近5年来。
城镇青年(16-24岁)调查失业率逐年升高。
2018年。
年度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均值10.8%。
2019年。
这个数字是11.9%。
2020年。
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
这个数字上升至14.2%。
2021年。
这个数字是14.3%。
2022年。
这个数字上升至17.6%。
5月。
城镇青年的失业率是18.4%。
7月。
城镇青年的失业率是19.9%。
2023年。
1月。
城镇青年的失业率为17.3%。
2月。
城镇青年的失业率为18.1%。
3月。
城镇青年的失业率升至19.6%。
当然。
单就一组数据可能说明不了什么?
但要知道。
官方调查失业率的口径?
需要在调查时点前一周。
为了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至少1小时的人都算已就业,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才算失业。
按照定义。
打零工和散工也是调查统计为就业的,比如摆地摊,送快递、送外卖、代驾、跑滴滴等。
毕竟。
早在2021年。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就已经达到了2亿。
再加上。
一些名校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都很高,考公考研,逃避就业。
这个数据还是很危险的。
③比失业更可怕的?▽2023年3月23日。
全国总工会调查显示:
35-39岁职工超半数面临失业压力。
4月18日。
国家统计局做过一次调查。
打工人被困在996的围城里,除了加班,还是加班。
现在的就业环境本就不好。
就业岗位就那么多?
又有这么多打工人被困在996里?
失业率不高才怪。
35岁的职场天花板就不说了。
比起失业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更早之前。
2019年11月。
戴锦华就曾表示新技术革命正在制造结构性弃民。
2022年6月。
戴锦华直指绝大部分30岁以上的人,正在被社会淘汰,成为“结构性弃民”。
劳动肯定会创造价值。
但赚不赚钱。
不是由劳动决定。
它取决于劳动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被需求程度。
当员工可以被加班、被996,被随意压榨的时候,资本家怎会愿意创造新的岗位。
毕竟。
人口红利嘛!
一旦员工创造的价值没有机器和AI大?
资本家自然会推动一次又一次的裁员潮。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也难怪有人会质疑:
《劳动法》到底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