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今日,我要向大家讲述长征途中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三位经历传奇的母女。杨金莲一家
之所以她们的故事与众不同,不仅因为她们在长征中坚韧不拔,安全抵达陕北,更因为她们母亲与两个女儿都享有高寿。这位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世,长女84岁去世,小女则是94岁,她们三人的平均寿命高达93岁。
更加引人入胜的是,这位母亲在加入长征队伍时已经年过六旬,比历史上著名的几位“高龄”红军战士如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都要年长。她成为了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战士。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这位传奇母亲和她的两位女儿。
01、杨金莲
杨金莲,原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出生于四川省懋功县的一个贫苦农奴家庭。
懋功县,清朝时称懋功屯务厅,是四川总督直接管辖的直隶厅。它的前身,在乾隆年间,更有名——大小金川。乾隆帝在征讨大小金川后,于乾隆四十八年将其改为懋功屯务厅。
杨金莲的出生地,在清代的管辖范围内,大致涵盖了今天四川省的小金、金川以及丹巴县东部地区。
1914年,懋功屯务厅更名为懋功县,到了1953年,又改名为小金县。
1875年,正是清朝光绪元年,光绪帝刚刚登基的时候。
成年后,杨金莲与一位从川南到藏区谋生的姜姓汉族男子结婚,两人在木龙乡王家寨定居,共育有两子两女,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十分幸福。
然而,不幸的是,1928年,杨金莲的丈夫因病去世,家中的微薄财产也因医疗费用而耗尽。
祸不单行,原本租给他们土地的地主,见杨金莲的丈夫去世,便不再将土地租给杨金莲一家。
失去生活来源的杨金莲陷入了绝境,幸运的是,丈夫生前的好友唐洪山伸出了援手,将他们一家接到了理番县朴头居住。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杨金莲决定嫁给丧妻的唐洪山,并将小儿子改名为唐志泉,以示感恩。
1935年5月,红军第四方面军挺进岷江上游,致力于建立松理茂赤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唐洪山作为积极分子,被选为村苏维埃筹粮委员会委员。然而,命运弄人,他在为红军筹粮的过程中遭遇反动地主武装袭击,英勇牺牲。
杨金莲再次承受丧夫之痛,家庭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长女姜秀英,曾做过童养媳,备受虐待,终得以逃离,并被红军解救。在红军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翻译。
1966年5月姜秀英、姜德成在北京
得知继父牺牲的消息后,姜秀英急忙请假回家,一方面安慰母亲,另一方面动员家人加入红军,担任翻译工作,这在藏语中称为“通司”。
当时已年过六旬的杨金莲,在女儿的劝说和红军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坚定地决定全家参军。小女儿姜萍年仅14岁,小儿子唐志泉12岁,她还将大儿子从他人家中召回。
于是,杨金莲一家五口都参加了红军,并被分配到不同部队,担任翻译工作。
02、姜萍
长征路上,尽管杨金莲和两个女儿顺利随部队抵达陕北,但两个儿子却失散了。
姜萍
姜萍(1921-2014),杨金莲的小女儿,原名桑娜全措、姜秀珍,在理县出生。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经过川西藏区,当时年仅14岁的姜萍与家人一同加入红军,担任向导和藏语翻译,助力红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
同年8月,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尽管年纪轻轻,姜萍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儿子姜德成在过雪山时腿部冻伤,为了不拖累部队,他只能留在当地养伤。一年过去了,他的腿伤仍未痊愈,无奈之下,他返回朴头老家务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才重逢。
小儿子唐志泉则在一次侦察任务中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因杨金莲年过六旬,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她为“老妈妈”。红军到达延安后,蔡畅为她取了一个汉名——杨金莲。
考虑到杨金莲的年纪,组织上安排她在总供给部从事后勤工作。
从此,杨金莲随所在机关转战山西、河北,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姜萍(第一排)和她的儿女,第二排左二傅建军(姜萍的日籍养女)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74岁的杨金莲以中直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离休,之后便一直与大女儿姜秀英生活在一起。
1977年11月,杨金莲在北京离世,享年102岁。
杨金莲的长女姜秀英,在长征途中不幸冻伤了脚趾,又在躲避国民党空军突袭时撞伤了脚趾,导致脚趾骨折。
在医疗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姜秀英为了不拖累大部队,用小斧将断趾砍掉,用柴灰涂抹伤口,凭借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随大部队走出了草地,抵达了延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女三人才终于时隔一年多再次团聚,也正是在这次聚会中,她们得知了大哥和小弟失踪的消息。
此后的岁月里,姜秀英一直在中央直属机关工作,这也是组织上的关怀。
新中国成立后,姜秀英先后在中直机关供应部、中央档案馆工作,并最终以副处级离休。
1997年,84岁的姜秀英在北京离世。
小女儿姜萍在随红军到达陕北后,被安排在延安总后勤被服工厂担任工人、小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先是被安排到延安抗属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抗属医院担任护士。
解放战争时期,姜萍先后担任吉林军区供给被服工厂指导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供给部指导员。
1966年,姜萍一家
1949年,姜萍随军南下武汉,参加了湘西剿匪行动,任务完成后调往解放军第47军供给部工作,还曾赴朝鲜参战。
1966年,姜萍在47军工作期间,应当时47军野战医院日籍护士长的请求,收养了她的女儿,并取名傅建军。
1972年,中日建交后,姜萍本想让傅建军回日本寻找亲生父母,但傅建军已将姜萍视为母亲,因此拒绝前往日本。
1969年,傅建军光荣参军,并在部队入党、提干、恋爱、结婚,直至退休。
2018年清明节,傅建长(左一,姜萍的小儿子)在朴头红军墓园缅怀姥姥、母亲、大姑、舅舅等先烈。
姜萍的丈夫傅家佑是解放军高级军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他还曾以“年纪大了”为由推辞掉了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的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姜萍夫妇一直在武汉军区后勤部工作,并定居武汉。
2014年9月,姜萍在武汉离世,享年94岁。
2018年清明节,傅建长(左一,姜萍的小儿子)在朴头红军墓园缅怀姥姥、母亲、大姑、舅舅等先烈
红军进入藏区后,由于藏民将粮食藏匿,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姜萍与大哥、小弟分头行动,用藏语与藏民沟通,逐渐赢得他们的信任,藏民们不仅主动提供粮食,还积极要求送子参军。作为翻译,姜萍始终跟随前线部队,战斗对她来说,已成为长征途中的常态。
一次,她随部队进入一个小镇,敌人逃跑后,部队奉命原地休息。然而,第二天早上,姜萍发现她们住宿的屋子里堆满了人头,另一间屋子里则是无头的尸体。原来,敌人在逃跑前,屠杀了许多无辜百姓,留下了一座空城。提及此事,姜萍至今仍怀恨在心。
红军抵达陕北后,姜萍在延安总后勤被服工厂工作,担任工人、小队长。抗日战争时期,她历任延安抗属学校学员、护士,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供给被服工厂指导员、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供给部指导员。
新中国成立后,姜萍与丈夫傅家佑在武汉军区后勤部工作,并定居武汉,1961年离休。1955年,姜萍荣获三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1987年享受正师职待遇,1988年荣获二级红军功勋荣誉章。
她始终以一颗大爱心对待社会,1951年收养了一名日本投诚夫妇的女婴,将其抚养成人,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者,这段佳话在军地广为流传。
姜萍一生对党忠诚,清正廉洁,始终保持老红军的传统和本色。2014年9月15日,她在武汉军医总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挽联写道:“翻雪山过草地出生入死巾帼不朽;系民众思国家磊落襟怀战士留名。”这挽联道出了姜萍一生的英勇与忠诚,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一家两代三位女红军的传奇经历。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参考资料:
《杨金莲:红军长征中年龄最长的女英雄》,王友平,中国军网;
《红心向党—— 一家五口的长征》,岳云刚、王小芳,《巴蜀史志》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