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真正的拼娃是激发、是点燃,也是看到孩子努力发光的生命精彩
如果我们只是一昧地批评指正、讲道理感化,最终都是倦了孩子、也焦虑了自己
像有一种父母就很聪明了,他们看上去佛系摆烂,事实上却悄无声息地养出优秀的孩子
育儿九年之久,兰妈最大的体会就是: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
特别是上学之路的一路摸爬滚打,给我的感悟最深
从幼儿园的手把手穿衣,再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陪读辅导,我发现孩子就是拽得越紧、逃离得越快
自从女儿进入二年级阶段,催了不听,再催就开始顶嘴、跺脚、发脾气后,我改变了作战策略
从一个鸡娃妈妈、成长为佛系妈妈
在这期间,我从来不催孩子写作业,写不完就到学校自己交差
也从来不检查作业,但老师批改后的错题一个必须抄写三遍
平时上学的衣食住行更是如此,但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从来不多说一句话
奶奶看到我如此摆烂,经常叨扰:“你不管、就是害了孩子,管了不听的时候就要拿出来敲打敲打,要打也要一次打好,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以后再也不敢犯错了”
听到这里我佛系一笑,看着学习桌前不紧不慢写作业的女儿说:“没关系,写不完作业第二天到学校就知道着急了”
果然,一听这话写作业的战斗力瞬间拉满
很多时候,比起“别人都写完了,你为什么写不完”的大道理,孩子更需要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
让孩子知道因为什么而努力,这才是佛系妈妈的实打实“拼娃”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叛逆、顶嘴,那不妨换一种能让孩子做自己主角的佛系家长,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精彩、并努力去发光发彩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也是摆烂家长身上的聪明之处
01
聪明的父母
都“舍得”让孩子吃苦
看完《村小的孩子》这个纪录片后,我的感触就很大,摆烂之路上也受此影响很大
影片中有一对姐弟,妈妈难产去世了,爸爸也抢劫失败入狱
在这种连吃饭都困难的情况下,能上学对姐弟俩来说就是不敢想的奢望
可即便如此不美好,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努力学习
才上初一的姐姐,每个寒暑假都要外出打工挣钱,每天的工作时长更是长达14个小时以上
弟弟呢,因为家里住的房子光线太暗,每天都趴在门口的石凳上写作业
学习之路明明如此苦涩,姐弟俩却依旧在坚持着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有一份坚持: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
再回头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孩子,每天衣食无忧、家长还在身后嘘寒问暖,可他们反而越来越得而不满
不是叛逆地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就是对学习吊儿郎当地混一天日子是一天
为什么同样是孩子,不同环境下看待学习和人生态度如此不同呢?
我认为,这就是“吃得苦中苦”,从小吃苦长大的孩子,他们眼中的学习就不是“苦”,而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过程再怎么苦涩也不觉得苦
而从小衣食无忧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尝过生活的苦,自然也承受不了学习的苦
安于当下、贪恋父母的怀抱、享受被窝里的温暖,这便是成长的常态
所以,聪明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并不是给他们提供多么好的生活条件,而是“舍得”让孩子吃苦
如果孩子的学习总是需要催促,那就舍得让他们吃一吃“完成不了作业”的苦,等到发现全班“只有自己没有写完作业”的事实后,再懒惰的孩子也多少会因此羞耻心而变得积极起来
02
佛系不是摆烂
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
孩子不想写作业就不写,等到了学校自己去跟老师交差
孩子不想起床就不起床,等迟到了才知道赖床的不对
孩子不想吃饭就不吃,等到肚子饿了就知道找吃的
…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系、就是在摆烂,也是害了孩子
那不妨多回头看看我们对孩子不停催促的结果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第一个中秋节,老师布置了一个做花灯的手工作业
那天晚上回家,女儿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好像做花灯跟她没有任何关系似的
我催她:“明天就要带花灯去学校了,你的手工作业还没有开始,打算什么时候做呀”
女儿不慌不忙地回答:“连材料都没有,怎么做”
可当我连忙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放在桌上之后,女儿又吵着闹着说:“桌子都没擦,材料脏了怎么办”
我无奈回话:“那你就自己擦干净吧”
结果,用了湿抹布、要用干抹布,甚至还要找桌布给垫着才算完活
一来二去的时间浪费下,明明一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最后非要熬夜到半夜凌晨
当时我还在吐槽:“都催你那么多遍了,为什么还要熬夜到那么晚”
正当女儿气呼呼地顶嘴说:“别说了,真烦人”,我似乎明白了,这就是陷入了催促的死循环:
你催-孩子不动-你再催-孩子烦躁-三催四催-孩子更加慢了
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如果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被人不停地唠叨催促,内心就会燃起一股反抗劲儿,甚至故意慢吞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所以,想要一个磨蹭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催促绝对是不可行的,无声教育也远远胜过不停催促的逆反心理
当我不再催促女儿做花灯,而是摆烂地洗洗上床睡觉后,孩子立马就着急了
她语调急促地说“我作业还没完成,妈妈你帮帮我好吗”
在这种主动需求的态度诚恳下,不到半个小时,花灯就做起了
尽管作品看起来没有那么维妙维肖,但这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作品,更是他们改变态度、获得自主能力的生物钟
03
摆烂是目标精细
能有效提高孩子效率
父母摆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自我承担的成长机会
特别是父母果断“退出”的那些日子里,孩子身上的目标会更精细,做事情的效率也能有效提升
有这样一个二胎妈妈,她带两个孩子出去旅游时特意提醒“最好提前做好攻略”
老二根本不知道旅游位置在哪,他认为:反正有妈妈一起,怕什么?也迷不了路
结果,跟着妈妈还没有走多远,就开始叫苦连连地抱怨“到底还有多远?什么时候才能到呀”
老大呢,事先听妈妈说过大概位置,可沿途对相关地标了解却一片空白,在逐渐失去耐心的情况下,旅行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了
妈妈就不一样了,因为出发前做足了攻略,走到哪里不慌、也没有刻意抱怨,最后把两个孩子顺利带到目的地
这就是攻略在手、内心不慌,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定位速效
而那些我们所看到拖拉又磨蹭的孩子,主要也跟目标不清、过程太长有关
女儿的幼儿园三年从来没有刻意地学习知识,可痛快玩上三年之后 对于小学的读书写字一下就有了犯难心理
说出来也不怕笑话,上小学的第一天女儿连名字都写不好,特别是开学的前半年经常被老师提醒:“写字太冲,要经常练练字”
关于练字这件事我也是天天催促,可效果却是“你越催我越慢,你越说写字冲,孩子就写字越冲,恨不得一笔带过地完成任务”
意识到催促只会陷入“摆烂”的恶性循环后,我不再催促了
孩子喜欢做手工,那我就跟着孩子一起“摆烂”,制作一些精美的任务卡之后,我让孩子把她每天放学后的所有任务精细划分
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读书打卡、什么时候练字,都在对应任务栏中填写适当时间
如果孩子能提前完成任务,那剩余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
让孩子自己规划任务、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看起来好像有一些不靠谱,毕竟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遇事摆烂
事实上,父母的眼里是藏着孩子的未来,你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任务规划,孩子又怎会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目标管理能力呢
所以,父母摆烂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也是信任孩子的一股无形力量
当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目标管理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任务后,那种成就感就是孩子获得价值的高光时刻
04
摆烂是降低难度
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隔壁辅导班有一个12岁男孩
他每次一到学习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起不来,可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又精神抖擞
那考试总高不过50分的学渣样子,简直是愁坏了父母
特别是每次坐在书桌前的发呆、抠手和玩笔,根本无法高效完成作业题
为了改变这种学渣态度,妈妈把男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本以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孩子在辅导班里也能得到专业的知识提升
可男孩的成绩非但没有提成,反而连简单的乘法口诀都背错了
那种窘迫感,隔着屏幕都为男孩捏一把汗
还有一个妈妈跟我抱怨说:
“一提到孩子写作业的问题,我简直都要快被气疯了,明明都已经深夜十一、二点了,作业写不完,孩子也一点都不着急”
听完妈妈的抱怨我告诉她:“先别急着埋冤,等下次孩子回家时看看他们的作业量有多少”
结果,妈妈隔天就百感交集地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呀,书包一打开作业本哗啦一下掉出来,我自己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这就是心理上的视觉畏难
如果孩子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都显得比较紧张,双手看起来也无处安放,那这种紧张和焦虑就是完成不了作业的关键,因为对孩子而言:学习确实很难
这个时候父母的信任,仍然是孩子突破困难的关键力量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哪怕孩子做事情真的很慢,我们也不要直接判定孩子喜欢磨蹭
心理学上的“蔡加尼克效应”发现:
同样的孩子去演算相同的数学题,过程不受打扰的人能更轻松完成任务,而过程总是受到打扰的,很容易因为不愉快的记忆而产生内心烦躁,无法静心完成任务”
所以,想要快速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一定要重点去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只有相对于轻松舒适的状态才能认真思考,并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比如,让孩子把所有的作业都放在桌子上分类,然后计划小目标:先做哪样作业,能用时多久,完成后休息10分钟,再去做下一个任务…
这种让孩子可以做自己主,看起来好像是父母催促不管用后的摆烂行为,实际上孩子每完成一个短期的小目标,他们的内心就会多一份自我成就感
而小目标的精细之处,就在于能够消除孩子完成任务时,所产生的畏难和紧张感,特别是中间预留的10分钟休息时间,对孩子的状态调整、和挑战困难的效率大有帮助
那么,关于摆烂妈妈实则是实打实“拼娃”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请教一下,如果孩子没有做作业,老师只是告诉你一声,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