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男孩,因为父亲不允许他参加学校的郊游,静静地哭了一个小时。
他没吵没闹,只是安静地看着报纸,默默地流泪,眼泪挂在小脸蛋上止不住地流。
最后,父亲心软了,看孩子可怜,同意他去。但那一刻,孩子的快乐已经被泪水冲淡,去与不去,似乎已无分别。
明明可以开心地去玩,可偏偏要哭一顿才让去。
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评,勾起了很多网友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我被选中去参加六一儿童节的表演,学了很长时间的舞蹈,最后因为爸爸不给我买衣服而被迫交给其他人去。”
“这都算好的了,如果是我哭,我会被我爸妈打一顿,打到不敢哭,郊游没可能。”
“越是这样父母越是觉得他们一点问题没有,是我们太矫情。”
“我父母就是那种,根本沟通不了,人没有办法自己选择父母,遇上这种父母算我倒大霉吧。”
“我上大学了,自己打工赚钱想去玩,给我妈说了一下,劈头盖脸给我一顿骂,以后去哪玩再也没说过。”
“成长中一次又一次的累积失望。”
“小时候村里有表演,我不想去看,我父母逼着我去,我不情不愿地去了,他们又不高兴,回家后说跟我一起做什么都扫兴。”
“当恰当需求第一时间没得到满足,后面满不满足都不重要了…哎,有的父母就是很扫兴。”
“从小学到初中,每次学校春游父母就没有同意过,心疼出那一两百元的春游费,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外出春游合照没有自己的那种落寞。到高中,有春游也不会和他们说了,知道说了也没有用,只能自己节省一些钱,偷偷去。”
也许这些是很多家庭亲子相处的日常,也许父母确实有不得已的理由,也许父母那一刻确实是为孩子好。
但是这些日常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需求总是被忽视或拒绝时,就会逐渐开始不向父母表达。
“反正说了也没用,说了也得不到”这种声音会仿佛在孩子的头脑中出现,孩子内心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慢慢就产生了。
父母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一生都会受影响。
01
控制欲强的父母让孩子的“不配得感”如影随形
看了这个视频,让我想起一个学生。学生很优秀,成绩也好,但是很不自信。
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小组讨论时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跟她说话,声音总是那么小。
直到有一天,在蛋糕店碰到了她们母女,我才明白小女孩为什么那么自卑。
那天女孩过生日,妈妈带她来蛋糕店买生日蛋糕。
妈妈说:“今天你过生日,蛋糕你随便挑吧。”
小女孩看起来很开心,她跑到柜台前,仔细地看着各式各样的蛋糕。
她看中了一个装饰着可爱小熊的巧克力蛋糕,高兴地指给妈妈看:“妈妈,这个好可爱!”
妈妈看了一眼:“这个太甜了,吃太多糖对身体不好。”
小女孩有些失望,但她很快又看中了一个粉色公主城堡造型的蛋糕,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奶油花。
她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妈妈:“那这个呢?”
妈妈又摇了摇头:“这个太大了,你吃不完,多浪费呀。”
“跟妈妈一起吃啊。”
“你过生日你吃就行了,妈妈可舍不得吃这么贵的蛋糕。”
小女孩听了,很明显开始不高兴了,但她还是不甘心,又指了一个精致的小蛋糕,上面有她最喜欢的动漫人物。
但是,妈妈再次否定了她的选择:“这个那么小,还那么贵,太不划算了。”
小女孩又尝试了几次,每一次都被妈妈以各种理由否定了。
最后女孩不知道该选什么了。妈妈指着一个简单朴素的水果蛋糕说:“宝贝,你看这个怎么样?既健康又实惠。”
小女孩看了看那个蛋糕,默默地点了点头,脸上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和快乐。
妈妈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的失落,满意地付了钱,带着蛋糕和女儿离开了蛋糕店。
看着她们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安静、不自信。
妈妈看起来是让女孩自己选择,但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想法都在被妈妈一一否定,即使是自己的生日,最想要的蛋糕也无法自己决定。
那一刻,我突然好心痛小女孩。头脑中不自觉地出现小女孩在家里被妈妈控制否定的各种日常。
有些父母总是以“为你好”为理由控制孩子的选择,哪怕一点点小事也不放过。
比如,严格规定孩子的穿衣打扮,每天穿啥衣服孩子自己做不了主;
饮食上严格控制,每天吃什么,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甚至吃多少都有规定;
孩子喜欢的事不让做,不喜欢的事非逼着做。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和快乐。
一个长期被父母否定控制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不被接受。
内心深处就会生出一种“不配得感”,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或不值得拥有好东西,不值得被听见和认可。
02
揪住孩子的小错误大发脾气,不允许孩子犯错
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小时候因为一个无心的错误被父母责骂的孩子有多少?
下面是一些网友们的回答,看了让人心疼:
不小心打破一个玻璃杯,妈妈骂了我一整天,导致现在碰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害怕;
小时候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妈妈骂我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好好走路;
写作业时,妈妈一直盯着我,稍微错一点,就开始批评,说我写作业不专心。
一次不小心打翻了妈妈的化妆品,妈妈心疼的要死,把我打了一顿。
在学校里丢了文具,害怕的不敢回家说,最后还是被妈妈发现,虽然买了新文具,但妈妈吼我的样子,至今都还记得。
……
看看我们周围的家庭,会发现身边不少父母总爱在一些小事上消耗孩子,总盯着孩子的一点小错误不放。
比如,孩子不小心洒了一杯水;吃饭时掉了米粒;新买的衣服弄脏了;不小心丢了东西;
写作业姿势不正确;写错了一个字;考试因为马虎丢了一分······这些都可能成为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的导火线。
而且,那些情绪暴躁的父母会因为这些小事用恶毒的语言来骂孩子:
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就是个废物;
自己的东西都管不住,你还能干点什么,一点出息都没有;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字都写错······
父母用这些恶毒的语言来责骂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父母就是容错能力太差,总认为严厉的批评和持续的纠错,能够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实,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哪个孩子不犯错?大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何况孩子?
孩子犯错又不是故意的,本来做了错事心里就害怕、愧疚,家长再批评指责,孩子会更胆小,心里会更恐惧。
这样的指责多了,孩子在家长面前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变得焦虑、敏感,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孩子还会非常自责,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爱惹麻烦的孩子,父母不开心都是自己的错,会不由自主地讨好父母,慢慢形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孩子形成了自卑、怯懦,讨好的性格,那将伴随他们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能量小宇宙,如果父母不断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父母应该对孩子要宽容一些,温和一些。
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当孩子做到时,及时的鼓励表扬,这样孩子更容易改正错误,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一个内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孩子这种自信的力量,源自于父母坚定且无条件的爱。
有句话说得好: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大。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做什么样的人,将来孩子也会成为怎样的人。
好的父母,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在小事上过于内耗。
只需要用无条件的爱,遵循孩子的成长天性,为孩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