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这一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崭新时代。
除了这个让所有国人为之激动的消息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乔冠华的大笑。
这张照片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还被《纽约时报》形容为“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同时,还出现在了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上。
一时之间,乔冠华的名字被国人所熟知。
但实际上,在联合国的这一笑,只是乔冠华传奇人生当中的一小部分。
就连毛主席都称赞他写的文章,抵得上两个坦克师。
那么,乔冠华究竟有多厉害?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经历?
以笔为枪的斗士
1913年3月28日,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富裕家庭当中。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练就了一身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好本事。
16岁的时候,乔冠华已经步入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开始学习。在之后,他又获得了资助,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
在这里,乔冠华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德国哲学的博士学位。
如此优秀的能力,为他将来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然而在乔冠华在德国念书的这段日子,还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当时正是二战爆发的前夕,整个欧洲都弥漫在战争的气氛之下,各国都在备战,局势也日趋紧张。
1940年5月,德军开始大举进攻号称固若金汤的法国马其诺方向。得知这件事后,一大群中外记者聚集在香港的一家咖啡店里,讨论着这件事,对占据进行了猜测和设想。
彼时精通多国语言的乔冠华一边抽烟,一边听着他们议论。
听了一会儿之后,他站起来打断了所有人的争论,大声地说道:“刚才听了诸位的高见,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最后的定论。三天之后,巴黎将不战而降。”
乔冠华的这番话,让在场的许多记者都感到十分不屑,甚至还开始嘲笑起这个不自量力的毛头小子来。
可乔冠华并没有生气,而是扔下一句“三天之后见分晓”后,便离开了咖啡馆。
三天之后,乔冠华在咖啡馆当中的预言果然实现了,法国巴黎的上空飘起了德国纳粹的旗帜。
随即,乔冠华又发表了《法国的崩溃》一文,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形容这件事。
而乔冠华之所以会这么准确地预言出最终的局势,得益于哲学的深度和游学的经历,打开了他的视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军侵占中国领土,肆意杀害同胞百姓。
对此感到十分愤慨的乔冠华,决定以“乔木”为笔名,以笔为枪,化身为革命斗士,发表了《历史的报复》、《站在胜利的门前》等多篇文章。语言精练,文笔犀利,让不少人都拍手叫好。
1939年,乔冠华经廖承志和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在得知这件事后,心里很是高兴,并表示十分欢迎乔冠华成为共产党的一员。
实际上毛泽东也对乔冠华的文章非常欣赏,当初他在延安收到乔冠华的入党申请书时,就曾对人说过:“你们有没有读过香港乔木写的文章,他的文章写得可是非常好,有分析还有气魄。文章犹如千军万马,我看他写的一篇文章,足足等于两个坦克师哩!”
而周恩来也认为乔冠华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便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十几天后,香港就宣告沦陷。
与此同时,乔冠华和廖承志也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前往营救滞留在香港九龙的民主人士。
接到任务后,乔冠华等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化装成为普通香客通过了封锁线。
之后,他们爬山涉水,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山路才脱离了陷境,见到了前来接应的同志。
紧接着,他们连夜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将这些民主人士安全地送离香港。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们决定分别在惠州和老隆等地方设立秘密接待站。
而乔冠华则是奉命留在韶关,来接送从香港地区疏散过来的人员。
茅盾、何香凝和邹奋涛等近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被护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乔冠华开始正式开始从事外交工作,并且深得周恩来的信任和看重。
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指导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在亚洲地区的统治地位,立刻派兵前往朝鲜进行干涉。
同年10月份,美军将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同时还派出飞机多次入侵中国的领空,轰炸我国的丹东地区。
面对美军的行为,毛主席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
19日,志愿军入朝参与作战。
就在入朝参战之前,深谋远虑的周恩来总理就深谋远虑地拟就了停止朝鲜冲突的条件,并一直密切关注各方面的反应。
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建议交战的双方进行停火和交战,坐下来一块商量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案。
对于马立克的建议,中国方面表示完全支持,并愿意为实现和平谈判而努力。
到了7月1日,中朝双方在通过一番交流之后,决定在开城进行谈判。
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挑选了具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的李克农作为中方代表团的团长。
同时,还特意点名具有丰富外交知识和外交经验的乔冠华,担任代表团的高级顾问。
在临出发之前,毛主席还专门接见了他们,就朝鲜停战谈判有关的重大事项和他们进行长谈。
在谈判期间,出于保密需要和安全考虑,中方谈判代表团对外称为“学习队”,李克农和乔冠华则分别以“队长”和“指导员”作为自己的代号。
每次谈判之前,都需要精心准备发言稿,一类是长篇发言稿,另一类则是短兵相接时所使用的临时发言稿。
而负责这项工作的正是乔冠华,他语言精练,出口成章,每说一句,秘书就录一句。口述完毕之后,秘书将整理好的文件交由乔冠华审查。
待乔冠华认可之后,再分发给谈判代表们传阅。
然而在这场谈判当中,美方却是没有丝毫的诚意,对中朝双方提出的以三八线为基准建立军事分界线,一切外国军队都要撤离朝鲜半岛的要求拒不讨论。
并且,还强词夺理认为中方所提出的要求,已经完全超出了所讨论的范围。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谈判当中,美国和南朝鲜还故意制造事端,导致中方9名军事警察在巡逻松谷里以北高地一带时,突然遭遇到了30多名南朝鲜武装人员的袭击。
由于人数上的差距,排长姚庆祥当场倒在了血泊当中,壮烈牺牲。
对于这样如此恶劣的行径,中方代表团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并决定在谈判代表驻地为姚庆祥烈士举行追悼大会。
这场非比寻常的追悼大会,被赋予了浓重的外交色彩和政治用意。
李克农和乔冠华前来灵堂查看时,虽说已经有了一幅挽联。但李克农觉得挽联的内容,不足以表达中国代表团的愤慨。
于是就对乔冠华说道:“老乔,你的笔杆子厉害,还是你再写一幅吧。”
乔冠华点头应了一下,随后在灵堂里来回踱了几步,说道:“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悲痛姚庆祥。”
头号战犯和革命烈士,敌对鲜明,对仗工整,李克农不禁为乔冠华的七步之才连声叫好。
随即,便命人赶快布置灵堂。
此次事件之后,双方的谈判再次开始。
在这次谈判当中,美军十分荒唐地提出“海空军优势必须要在地面上得到补偿”的荒唐要求,并且还要求中朝方向后撤退1.2万平方公里。
对于这个如此“奇葩”的要求,乔冠华立刻上报北京。
周总理很快做出指示,坚决打掉美国的荒谬主张。
乔冠华也在谈判桌上回敬对方:“我们承认美军的海空优势,但你们不要忘了,中国一对三,早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如果是三对三,早就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谈什么?”
听到乔冠华的话,美国代表气得脸都绿了,因为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王牌军队被我军打得节节败退。
1953年2月,毛主席和周总理根据朝鲜战场上的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会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来。
于是,他们特意点名乔冠华针对此事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而乔冠华也没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期望,他根据中央的方针,结合停战谈判的实际,在2月19日的电报当中,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乔冠华认为“一动不如一静”,按照目前的现状一直拖着,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美方采取行动为止。
同年6月25日,在朝鲜战争爆发3年之后,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对停战谈判做了一次详细的报告。
他表示,中方现在一直都很主动,且不着急。只有不着急,停下来才是最稳定可靠的。
就在乔冠华发表这次讲话一个月后,也就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并达成了协定。
乔的大笑
1971年10月25日,当时身为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回国。
在车子开往机场的过程中,两人十分轻松地聊天。当说道这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席位一事时。
基辛格笑着说道:“我估计啊,你们今年还是进不了联合国。明年还差不多,等到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你们就可以进去了。”
乔冠华听到这话后,大笑一声说道:“我看不见得吧!”
果不其然,乔冠华的预言再次应验了,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邀请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外交部虽然对这个喜讯已有准备,但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在此之前,中国和联合国军打过一仗,再加上很多人都担心联合国是受美苏操控的。因此,他们对于要不要派出代表团前往很是犹豫。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外交部决定暂时不安排代表团前去。
毛主席得知这个决定后,坚决反对,并说道:“去,一定要去。而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前去,是非洲的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如果不去参加的话,那不就是和群众脱离了。”
对于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件事,乔冠华主动请命。看到他如此积极,毛主席也同意了。
在临出发之前,陈毅老总不顾自己的病体,专门设宴为乔冠华践行。毛主席也是亲自会见了代表团的全体成员。
毛主席专门强调:“到了联合国,要采用阿庆嫂的防止,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
随后,乔冠华在全国人民的欢送之下,顺利抵达了联合国驻地纽约。
一下飞机,乔冠华就马不停蹄地拜会了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紧接着又和二十三个提案国的代表。
乔冠华态度谦和,和其他国家的代表真诚沟通,不仅打破了国民党代表所散布的所谓“北京会用粗鄙的语言来破坏这次会议”,同时还彰显了大国风范。
各国代表团对于中国代表团的首次出现,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连乔冠华的外籍司机都说他是一个和蔼友好的人。
在上台发言的是,乔冠华一直谨记着毛主席的话,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上台后,他还未张嘴,全场就爆发了长达半分钟的掌声。为此,乔冠华不得不两次高举右手向众人示意感谢。
在发言当中,乔冠华驳斥了苏联提交的裁军提案,轮到苏联达标马立克登台时,坐在台下的乔冠华忍不住放声大笑。
他的笑声,让台上的马立克瞬间没有了底气。
在这届联合国大会上,乔冠华以自己幽默诙谐的个人魅力,打破了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偏见,对新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开展外交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握手问好时,各路记者也纷纷前来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其中有一名记者问道:“乔先生,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现在的感受?”
在听到这个问题后,乔冠华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仰天大笑,那自豪又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片刻后,他又转身对那么记者说道:“我想我已经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了。”
乔冠华仰头大笑的一瞬间,被在场的记者抓拍到了。
这张照片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而且《纽约时报》在发表照片的时候,还配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乔的笑》。
甚至一些西方记者还称,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从这次大会开始,乔冠华连续6次以团长的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
1983年9月22日上午,乔冠华因癌症抢救无效,在北京的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0岁。
尽管乔冠华先生已经离开多年,但他的笑容却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