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很多承载着这些文化的文物,随着这些年的考古挖掘,这些文物再次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我国将其中很多个都列为了珍贵文物,禁止出国展览,其中有十大文物,堪称镇国级重宝,清明上河图在其中都只能倒数,第一名下落至今还是个谜。
第十名—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的文物,1970年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它的发现,为我国唐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这只银壶带有明显的游牧风格,仿照的游牧民族的水囊形状,展现了唐朝彪悍的民风,也表示出了唐朝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壶上栩栩如生的骏马,也突出了唐代骑马文化的流行,甚至可以印证现代体育运动“盛装马步”的由来,如此精美的银壶,作为孤品也成为了我国禁止出国展览的重宝。
第九名—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出自宋朝,生动详细的描绘出了当时都城汴梁的盛况,其细节丰富,篇幅很大, 被誉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中充分的展现出了北宋的经济发达,京城汴梁只之中,到处都是小贩商铺,印证了史作上的记载,描绘出了真实的北宋民间景象,是唯一一幅记录详细社会状态的画作。
这一发现,为宋代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印证,丰富了我国的巨幅画作库,是我国第二批禁止出境的文化瑰宝。
第八名—“大禹治水”大玉“大禹治水”大玉山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使用新疆和田的大青玉雕刻而成,整件文物重达五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重宝。
该文物是当时两淮盐政献给乾隆帝的,也只有富裕的两淮地区盐政官员们,才有如此多的财富,耗时6年,来打造这样一个巨大的玉雕,印证了当年两淮地区富裕的盛况。
这个玉雕深的乾隆帝的喜爱,在它的正面是大禹治水的雕刻,在它的背面,则是乾隆帝所作的《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
第七名—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出自战国时期的曾国,当时曾国国君为了更好的欣赏音乐,请了很多能人巧匠打造了这个重4吨多,大小共计65件的大型乐器。
1978年,考古人员在湖北随县有了重大的发现,一套青铜钟型文物被发掘了出来,经过运输,它被运到湖北省博物馆中进行保存。
后经专家研究,这套编钟可能会反映我国最早的音乐组成。
在这之后,经历了几十年,全套的编钟才组装完毕,它的出现,打破了我国音律是从希腊传来的说法,证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的由来,为我国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六名—“马踏飞燕”说起马踏飞燕,大家都不陌生,咱们国家的旅游标志就是来源于它,为什么都成为国家旅游标志了,还只能排在第六呢?其实是有其他原因的。
马踏飞燕也叫铜奔马,是出自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是甘肃威武在挖掘防空洞时,无意挖掘出来的,随后和它同时被挖出来的文物,一起收录进甘肃博物馆保存。
后来郭沫若先生发现了它不同凡响,于是马踏飞燕又被直接调往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保管,在专家学者的研究后,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
不仅尼克松在访华的时候前来欣赏,英国女王也在中英交流期间,前往了大英博物馆欣赏它,足以见得马踏飞燕的艺术价值和国际地位。
马踏飞燕还成为了我国国宝之一,被当做了国家旅游的标志,吸引了很多国外友人前来观赏。
第五名—越王勾践剑提起越王勾践剑,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它的主人越王勾践,在咱们课本上,就有卧薪尝胆的文章,讲述的就是越王复仇吴王的故事,因此越王勾践剑的知晓度就更高了。
越王勾践剑使用青铜打造,长55.7厘米,重875克,整把剑低调奢华,带着浓浓的春秋战国风格,是青铜器珍品中的珍品。
它和前面的曾侯乙编钟一样,也是从湖北省发掘的,不过不是在随县,而是荆州市,这
把剑已经问世,其身上的文字就吸引了大量学者专家的关注。
除了剑上的铭文,剑本身出土时依旧锋利,没有任何生锈的痕迹,这也代表了当时铸造水平的巅峰,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这把剑给我国古文化研究带来了支持,剑上耳的文字更是推动了考古文字翻译的进步,其在香港、台湾等地的展出,也宣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
第四名—秦始皇陵铜车马秦陵的发掘让很多青铜人物和车马重见天日,这些曾经陪伴始皇帝东征西战的精锐,以文物的样子,重现在华夏儿女面前,其中最为名贵的,便是这铜车马。
铜车马在刚被发现的时候,并不像其他铜人一样是完整的,而是碎成了几千片,当时的考古人员也不确定有没有缺失,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重组。
在八年的修复中,铜车马一点一点的恢复了原先的样貌,以1/2比例制作的铜车马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大家眼前。
铜车马分为两个,考古人员为其排成“一号车”和“二号车”,两个铜车马在马的部分上几乎相同,但是车就大不一样了。
一号车是高车,车上高杠铜伞,车下坐着一个人俑,身边携带的有兵器,所以它的原型应该是兵车,二号车是古代安车,车内有前后两处空间供主人乘坐。
这两架铜车马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大的青铜车马,填补了我国古代青铜车马文物的空白,对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这样的重宝,我国当然不会缺少对它的保护,在2002年,青铜车马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第三名—司母戊鼎司母戊鼎也可以叫做商后母戊鼎,是商后期所打造的大鼎,它的出土经历非常的坎坷,曾差点被侵略者掳走,流向海外。
司母戊鼎出土的时间是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出土地河南已经被日本侵略者掌控,对于侵略者来说,这么大的青铜鼎,绝对要抢走运回日本。
于是当时挖出大鼎的村民们,又将它埋了回去,知道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被再次挖了出来交给南京保存。
解放战争时,差点被带往台湾,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才得以保留在了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将它运往了北京,保存在国家博物馆中。
直到这时,这件重832.84千克的国宝,才算安全了下来,关于它身上铭文的研究也随后展开。
司母戊鼎因为其过于重要,被国家列为了一级文物,进入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防止这件国宝丢失。
在它展览出来后,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和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都来参观过 ,并且给予和很高的评价。
第二名—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最大的商代出土青铜器,后经历了战火破碎,重组后,再次焕发出古文物的光彩。
和司母戊鼎一样,四羊方尊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发现,当时把它挖掘出来的姜家兄弟并没有重视它,将它以四百大洋的价格卖给了贩子。
后来四羊方尊被从贩子手里没收,层层上交,到了湖南主席张治中手里,这件文物就这样一直保存在他的办公室,直到战火波及到长沙。
在撤退中,运输四羊方尊的车队遭到日军的轰炸,这件宝物被炸成了20多块,被收在一个木箱里放在了仓库的角落。
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家追寻这件宝物,最后才将它从湖南带回北京,大量的考古人员,在文化部的组织下开始了修复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从它修复完毕后,引起了各方关注,曾多次出国展览,还被当做教材编进了课本之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我国的文化瑰宝。
在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国家将其列为了我国十大国宝之一,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
第一名—传国玉玺说起这件宝物,恐怕是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那个,相传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流传了几千年,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是无上皇权的象征。
这件传国玉玺相传是起于始皇帝,玉玺之上是五条金龙,下面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象征着皇权天授。
这个玉玺传到汉代,在王莽篡权时被损坏了一角,后用黄金修补,落在了刘秀手中,在东汉末年,传国玉玺又落到了曹魏这里。
后面的王朝更替,玉玺不断地流传下去,直到后唐再次失踪,宋代靖康之耻,玉玺随着徽钦二帝被带走,从此销声匿迹。
在后面明清时期,虽然都花费了很多的代价寻找真正的玉玺,但是都不为所得,真正的玉玺并没有被带回朝廷。
直到民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传国玉玺就彻底成为了一个谜,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