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云南女孩每天溜索横跨怒江上学,长大后她的选择让人意外

北有南栀 2024-01-22 10:08:21

城市里的孩子上学,都是亲自护送到校门口,家长们才能放心的离开。

云南傈僳族女孩余燕恰,上学之路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异常曲折艰难。

每天,8岁的余燕恰都要滑过架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大山之间的溜索,横穿江水奔涌的怒江后,才可以到学校上学。

整个溜索的过程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仅凭着几根绳子吊着,稍有不慎便会掉进水流湍急的江水中。

2007年,江苏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拍下了余燕恰上学“滑溜索”时惊险的一幕。

大家在看了这则报道后,纷纷被余燕恰为了上学而不畏危险的精神所折服。

余燕恰也因此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溜索女孩”。

8岁的余燕恰是如何每天都滑溜索去上学的?

如今16年过去了,当年的“溜索女孩”现在生活的怎么样了?

溜索上的童年

1999年,余燕恰出生在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落,我国少数民族傈僳族在此群居生活。

布腊村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然而水流湍急的怒江,却无情的将这个美丽的村落与世隔绝开来。

余燕恰的家就在怒江边的一座大山里,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儿时的余燕恰从未走出过这座大山。

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曾有一对恋人住在怒江的两岸。

一道江水将这对恋人生生隔开,久久都无法相见,两人也饱受相思之苦。

一次突降骤雨,大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这对恋人通过这道“彩虹桥”,终于横跨了怒江,见到了日夜思念着的恋人。

聪明的傈僳族人也因为这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到启发,在怒江上搭建了第一条溜索。

溜索横跨在怒江之上,首尾两端都是平均海拔在3000多米的高山。

这样细细一根绳索,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却成为布腊村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

余燕恰4岁那年,第一次在妈妈的陪伴下滑溜索。

妈妈将身材瘦小的余燕恰紧紧抱在怀中,从汹涌奔腾的怒江上呼啸而过。

年幼的余燕恰记不清第一次溜索的过程,但是脚下奔腾的江水和耳旁呼啸的风声却终身难忘。

那时的余燕恰身材太过瘦小,母亲不敢让她一个人滑溜索。

因为稍有不慎,小孩子便很容易从摇摆不定的溜索,跌落进湍急的江水中。

余燕恰的童年记忆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这根又细又长的溜索。

转眼间,余燕恰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可是怒江却阻挡了她的上学路。

同村上学的孩子们,都是每天结伴一起滑溜索,去到怒江对岸的学校上学。

余燕恰想要上学读书,就必须每天上下学来回滑溜索。

这道上学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实在太为艰辛和危险!

但是余燕恰却不畏危险,坚持央求父母自己想去学校念书。

余燕恰的父母一边担心她的安全,但是又希望可以满足她的心愿去学校上课。

于是,父母给余燕恰在学校报了名,余燕恰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然而要去学校读书的“路”异常危险,仅是每天溜索就让人浑身捏一把汗。

虽然每天都有去上学的孩子结伴而行,但是余燕恰的母亲还是坚持每天亲自送她去上学。

“溜索女孩走红

秋去春来,转眼间余燕恰已经8岁,成为了二年级的学生。

刚上学时,母亲不放心余燕恰,每天都坚持送她溜索去上学。

余燕恰格外懂事,她心疼母亲每天往返送她太过辛苦,于是便坚持要自己去上学。

一开始,余燕恰的母亲还不不放心她,然而家中农活实在繁忙,母亲也有顾不上她的时候。

渐渐的余燕恰便和同学们结伴,每天一同滑溜索前去学校上学。

溜索首尾两端有一定的高度落差,这样才能借助着惯性,让溜索上的人顺利滑到对岸去。

但是由于溜索两端跨度大,余燕恰的体重又太轻,有时溜索滑到一半时,便会失去了动力而被困在江面上。

有好几次余燕恰便是这样被困在了溜索中央,幼小的她只能悬空吊在湍急的江面上,等待着路过的大人们过来解困。

虽然每天溜滑索横跨怒江都冒着生命危险,但是爱上学的余燕恰却坚持着克服了所有困难。

2007年,江苏电视台记者戴琳燕前往布腊村采访。

采访结束后,戴琳燕准备与同事返程时,无意间看到了正在怒江上滑溜索的余燕恰。

余燕恰小小的身躯,犹如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一般,在溜索上摇来摆去,令人看见了好生害怕。

看到这惊险的一幕,戴琳燕立即拿出摄像机,拍下了余燕恰滑溜索的惊险一幕。

回到单位后,戴琳燕便将拍摄余燕恰滑溜索的镜头,编辑成新闻《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发布了出来。

这则新闻一经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当下,竟然还有孩子为了去上学,每天都要滑溜索才能到达学校。

这道危险的溜索连大人看了都战战兢兢,余燕恰一个8岁的女孩,却已经可以娴熟的“溜”在江面上。

余燕恰也因此被大家亲切的称之为“溜索女孩”。

世间自有真情在,为了给和余燕恰一样的孩子们修一条安全的上学之路,很多善良的热心人自发的联合在了一起。

由江苏电视台带头发起,联合了国内20多家媒体一同组织了爱心公益活动,共为布腊村的村民筹集了140多万元善款。

在当地政府的协调组织下,用这笔善款为布腊村的村民修建了“布施底桥”。

2008年3月,吊桥修建好了,当地的村民和学生们,再也不用每天都冒着危险滑溜索去上学了。

当地村民将这座吊桥称为“爱心桥”,这座桥汇聚着太多热心人士的爱心和善心。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这个“溜索女孩”也第一次走出了大山。

余燕恰第一次坐飞机,来到了首都北京。

这是余燕恰第一次走出大山,当她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她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她在心底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答这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学有所成,毅然回到大山

一直在溜索上“飞来飞去”的余燕恰,永远忘不了自己站在“爱心桥”上的感觉。

“爱心桥”是布腊村的第一座桥,也是余燕恰第一次脚踏实地的踏上一座桥。

吊桥虽然比溜索安全多了,但是走在上面却摇摇晃晃,没走过吊桥的余燕恰吓得不敢往前走一步。

这座桥铺平了余燕恰的上学之路,也为布腊村的村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

村里建好了桥,孩子们的上学之路平坦了,眼看大家的生活都朝着越老越好的方向发展。

2010年,余燕恰的父亲因为积劳成疾,在村里刚修好吊桥后不久猝然离世。

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使得这个原本就很贫穷的家庭,变得更加摇摇欲坠。

考虑到余燕恰一家的困难,县政府专门为余燕恰申请了助学补贴,让她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继续上学读书。

怒江州福贡县气候潮湿,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草果。

如今,布腊村已经修建了好几座桥,村里的路通了,销路也不再成问题。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余燕恰的母亲也加入当了种植草果的行列中来。

种植了草果,布腊村的村民逐渐脱贫致富,人均每年都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为大家指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后,当地政府还出资为村民们修建了房屋,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

余燕恰一家也从居住了几十年的茅草屋,搬进了村里统一修建的二层楼房里。

一路走来,是无数的好心人,将爱心汇聚在一起,为余燕恰铺平了求学之路。

余燕恰没有辜负好心人对她的期望,2018年余燕恰以568分的成绩考入昆明医科大学。

曾经和余燕恰一起溜索去上学的很多小伙伴,都辍学外出打工了。

只有余燕恰成为了,村里近十年来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余燕恰在报考专业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医学专业。

因为在余燕恰看来,家乡贫穷落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资料资源匮乏的现状。

去年6月,22岁的余燕恰顺利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

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抢手,原本余燕恰有着十分美好的前程。

然而余燕恰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那就是回到了曾经养育她的家乡,成为了怒江州人民医院一名普通的医护人员。

余燕恰这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溜索女孩”,如今学成归来,毅然选择了回归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孩子。”

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大山里,但是余燕恰却感谢命运对她的眷顾。

如果不是江苏电视台的记者前来采访,她也不会称为被大家所关注的“溜索女孩”。

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布腊村也不会架起一座座“爱心桥”。

一座吊桥,一头连着布腊村孩子们的未来,一头牵着成才的孩子们回报家乡的步伐。

前人给我一束光,我为后人举明灯。

“溜索女孩”用自己的善良和行动,将这份爱心延续了下去……

你对“溜索女孩”余燕恰的故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4 阅读:587
评论列表
  • 2024-01-22 21:33

    点赞溜索姑娘为家乡服务

  • 2024-01-22 22:43

    太感动了,了不起的女孩,感恩的孩子

  • 2024-01-23 18:18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这位勇敢的女孩子,为了上学,勇敢地飞溜穿越怒江,她的坚韧和勇气令人敬佩。

北有南栀

简介:讲述不一样的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