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这起事件发生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内,当时日本航空自卫队探测到了一架未知信号,随即确认为中国的无侦-10无人机。这是无侦-10首次被发现进入该区域,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航空自卫队迅速派出F-15J战斗机进行紧急拦截,并成功进行了近距离跟踪与拍摄。
从报告中得知,无侦-10是从中国大陆浙江省起飞,通过台北部空域,接近日本冲绳诸岛西北部空域。其后改变航向,穿越东海至奄美大岛西侧空域后折返。值得注意的是,无侦-10全程并未侵犯日本领空,而伴随的日本战机也未与之发生任何实质性冲突。
日本方面对于无侦-10的识别和称呼颇有学问,将其标记为“WL-10”(翼龙-10)。这不仅是为了与其他机型区分,也反映了其与翼龙-10无人机的直接联系。
事实上,无侦-10正是基于翼龙-10进行特定升级和改良的军用型号,且其身披的中国空军低可视度徽标,足证它已是中国军方的正式装备。
比较无侦-10与翼龙-10的差异,可以发现若干关键性的技术进步。例如,无侦-10采用了两台涡扇-500发动机的双发设计,尾喷管采用内埋式,显著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和红外信号强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侦-10通过针对性的升级改进,已经不仅仅是一款察打一体型无人机,而是成为了一款独一无二的电子战无人机,这意味着其作战能力和战略价值均有显著提升。
此次无侦-10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新进展,也对日本及周边国家的空中监视与防空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无侦-10的电子战能力特别值得警惕,因为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对敌方进行有效的干扰和破坏。
不过,相较于以往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设计理念,无侦-10似乎主要承担着电子战平台的角色。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现代军事需求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新动向。
美国专门研究中国军事航空的学者乔·里奇对无侦-10的评价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无侦-10是一款相对轻型且具有高空长航时能力的无人机,它的设计重点可能并非携带大量对地打击武器,而是着重于进行电子信号的收集和分析。
特别是针对200公里范围内的VHF波段雷达,通过其机载集成天线进行信号特征收集及定位。
由于无侦-10平台的体积和设计限制,它难以搭载功耗较大、体积较庞大的多频段电子战吊舱。这使得它更多地被定义为一个具有有限电子对抗能力的电磁情报收集平台。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态势感知和信息搜集,而非直接投入电磁压制战斗中。这样的任务则更适合由能够搭载多个大型干扰吊舱的飞机,如歼-16D,来执行。
把无侦-10视作中国在电子情报收集领域的又一力量是恰当的。它不仅能够有效补充无侦-7和无侦-8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军队对态势的感知和对信息的掌握。
此外,分析认为中国将无侦-10部署至东海地区的决策,既是为了搜集该区域任何潜在敌对势力的雷达特征信息,也在向周边国家发出明确的信号,即中国军队正密切监视着该区域的动向,警告他们不要轻易采取挑衅行动。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冲突爆发的情况下,配备了电子战吊舱或空对地武器的无侦-10无人机,其作用和影响力将会大为不同。
这种策略的变化表明,无侦-10不仅仅是收集情报的工具,一旦需要,它也能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电子战参与者,甚至是直接的打击平台。这一双重能力的无人机,无疑将为中国的军事策略增添更多的灵活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