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老糖话健康 2024-07-13 17:27:25

“阴阳”这一自发的辩证法,贯串在中医医学学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它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也指出了诊断、治疗的一定规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整体,它的组织结构,可以用阴阳两方面来加以概括说明。一般而言,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在体表则背属阳,腹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在体内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居于上部的心、肺属阳,居于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可以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例如,属于阳的机能与属于阴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阳气又推动脏腑的机能活动,不断的化生阴精。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虽然是极其复杂的,却可以用阴阳这一概念把它概括起来,并用阴阳的相互关系加以说明。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偏盛偏衰的结果。阴阳包括了人体的正气和病邪两个方面,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分。所以阳邪致病,就会出现阳盛阴伤的热证;阴邪致病,就会出现阴盛阳伤的寒证。阳气虚则不制阴,而出现虚寒证;阴液不足则不制阳,而出现虚热证。所以《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如上所述,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阴阳两方面失去协调的结果。因此,对疾病外在的表现和证候的归纳,也可以用阴阳加以概括。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来统领表、热、实的阳证和里、虚、寒的阴证。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例如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中声音洪亮者属阳,低微断续者属阴;切脉中的浮、数、大、滑、实属于阳,沉、迟、小、涩、虚则属阴。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内在基本因素,治疗的原则必然是从调整阴阳出发,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药物的性能来讲,也是以阴阳划分的。例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的属阴,辛、甘、淡的属阳;具有敛降作用的属阴,具有升散作用的属阳。这样,才能根据病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确定治疗原则,选择相应药物,达到治疗目的。例如,阳盛的热症,就要用寒凉的药物以清热,阴盛的寒证,就要用温热的药物以祛寒;阴虚的虚热证,就要用凉性滋润的药物以滋阴,阳虚的虚寒证、就要用温热的药物以补阳。这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指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此外,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阴或阳的不足,这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

0 阅读:15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