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留守荆州的关羽率大军北伐,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仅将曹仁围困在樊城,还水淹于禁、庞德七军,战绩辉煌。甚至吓的曹操都准备迁都,可是,随着战事的深入,关羽骄傲的性格逐渐暴露,表现了自信和轻敌的问题。关羽不仅调走了留守荆州的大部分军队,导致后方空虚,最后导致被吕蒙趁机夺取了荆州。
最终,导致关羽不仅未能实现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目标,更是让大军覆没、荆州丢失,最后自己也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关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大意和过于自信。那刘备、诸葛亮选择选择一个更加稳重、谨慎的将领来留守荆州,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呢?刘备的手下中谁又是最适合留守荆州的人选呢?
他就是是蜀汉第六大将魏延。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就体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评判。在这一回中,长沙太守韩玄被魏延所杀,长沙城门大开,长沙也顺利成为了刘备的地盘,魏延归降了关羽。随后,刘备带着诸葛亮等文武大臣进入长沙。
可是当关羽带着魏延进入中军大帐,准备向刘备和诸葛亮行礼的时候,军师诸葛亮却突然下令,让刀斧手将魏延拖出去斩首。这让刘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魏延可是有功之臣,诸葛亮为何要杀他。
诸葛亮于是解释,他认为魏延虽然立下了功劳,可他却是背叛了自己的主公韩玄,这种“食其禄而杀其主”的行为是不忠的。不仅如此,魏延在归降之后,又献上了长沙城,这种“居其土而献其地”的行为是不义的。此外,更玄的说法还有,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认为他日后必定会反叛,因此决定先斩后奏,以绝后患。
诸葛亮对魏延的判断和态度确实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当魏延杀死长沙太守韩玄并归降关羽时,诸葛亮以魏延不忠不义、脑后长有反骨为由,主张立即斩首以绝后患。可是,刘备作为一家之主,具有更高的大局观,他觉得这样的做法会让其他降将感到自危,未来谁还敢投降蜀汉,所以就阻止了诸葛亮的行动。
虽然刘备为魏延求情,诸葛亮也饶恕了魏延。可是诸葛亮内心深处对魏延的厌恶和不信任并未消除。这种不信任在后来的北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诸葛亮始终对魏延持保留态度,甚至在临终前秘密安排马岱跟随并“监视”魏延。而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当魏延不听从杨仪的命令时,马岱从背后毫无犹豫的偷袭斩杀。
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魏延确实是留守荆州最合适的人选。
第一,他作为荆州的本地武将,与荆州的文臣武将有着天然的联系和认同,这有助于他在荆州建立权威和稳定。
其次,魏延也是蜀汉的新生代武将,他年富力强,能攻善守,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此时刘备手下的张飞、关羽、黄忠,都已经年纪颇大,比之魏延,年龄方面确实欠缺。而魏延在镇守汉中的时候,自创的“重门之策”也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创新能力。
结语
魏延,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年富力强的身体优势,无疑是留守荆州的理想人选。他既能勇猛攻敌,又善于稳固防线,展现出全面的军事素质。可是诸葛亮的不信任,这位蜀汉最大的政策制定者的不认同,让魏延是肯定无法镇守荆州的。如果荆州一直在蜀汉的管辖下,很可能诸葛亮后期的北伐,将会是另一番不同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