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漫天谁吟诗,5首诗词,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08 12:39:38

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文人墨客们都在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各人的喜怒与哀愁。

白居易曾在“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里感受着自己被贬江州之后失意的人生。

张九龄“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奔赴来自友人陆澧的松叶酿酒、春水煎茶之邀约。

纳兰性德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上寄托了天涯行役之苦,诉说了自己漂泊天涯,无人同行的悲凉之感。

在大雪纷飞的季节,在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底下,天都在上演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案而蒙冤被贬江州,一腔热情为国的年轻才子,总该有些意难平。

一天天气阴冷,又触动起伤心事,回想起那段“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日子,思绪一下涌上心头。

天气渐渐变暗,太阳下山仿佛要下雪了,家里新酿的酒,新鲜出炉,炉火又正烧得通红。

这新酒大约已经摆在席上了,泥炉既小巧又朴素,嫣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是那样地诱人,那样地叫人口馋。

半退休状态的人生下半场,何不约几位知己痛饮几杯?

拿起手机发个短信:老刘啊,眼看要下雪了,家里新鲜出炉的美酒此时开喝正配哦,咋样,过来喝两盅不?

“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贴近心窝,满满的真情流露。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赴约。

人生,有知己几许,围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有知心朋友把酒言欢,想想,真的倍感温暖,这也算是偶借此驱赶自己的孤独与凄凉吧。

室外漫天风雪,室内温馨动人,我想,这是千百年来,大冬天最温暖的一场大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都说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次,他还是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王维,这位历经风霜的诗人,在寒更声漏中悠然醒来。

独自面对镜中的自己,衰鬓已斑白,不知昨夜的雪已满山。

然而,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轻轻撼动着窗扉,惊扰了他的清梦。他静静地隔窗欣赏这风雪之夜。

如今醒来,风声竹声依旧在耳畔回荡,他推开门,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

王维依然保持淡然的态度,让雪满山头的壮丽景色自然呈现,让景色本身传达这份震撼与辽阔。

他只想作为一个观赏者,在空寂的深巷与积雪的广庭里,静静品味开门雪满山后的宁静与安闲。

白雪覆盖了万物,也洗涤了尘埃,从群山万壑到空庭深院,再到幽人心间,萦绕了寂寞清欢。

王维不由得想起与其相距不远的好友胡居士,不知大雪纷飞的时候,他正在做些什么呢?

他想此时此刻的胡居士或许正如袁安一样,“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悠然闭门享受这宁静的雪夜。

当初洛阳雪落时,众人各扫门前雪外出乞食,唯有袁安闭门家中,固守贫贱,任由门外积雪如山。

如今将胡居士比作袁安,让这份雪天的思念也充满了赞美之情,足见他们志同道合。

在这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里,王维不仅思念着好友胡居士,也在“积雪满阡陌,故人不可期”的诗句中思念着李楫。

他想,如果李楫看到这满山积雪,必定会诗兴大发,留下千古诗篇。而他自己也不禁陶醉在这片白雪之中,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诗篇。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唐•杜甫《对雪》

杜甫笔下的雪天思念,不再是红泥小火炉的温馨聚会,更多的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战乱频发,山河破碎的迷乱心情。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只身奔赴新帝,途中被叛军押往长安拘押。

时局动乱国势危艰,唐军节节败退,房琯兵败陈陶之后,长安已沦陷,将士战死,百姓流离,尸骨遍野。

孤苦伶仃的杜甫,落入贼手,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在贼军手下苟且度日。

在兵荒马乱中发出回天乏力的哀叹,生灵涂炭的场面阴阴惨惨扑面而来。

这天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铺天盖地而来。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来滋润干渴的心灵,在风雪中找不到一炉火来温暖冰冷的身子,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音讯书信慰藉,一个人独坐愁吟,书空度日,忍受心灵和身体的双重煎熬。

盛酒的葫芦早已空空如也,弃置不用,畅饮的酒杯已是“久旱无雨”,蒙尘生灰;

用“绿”代酒,眼前仿佛出现芳醇美酒,令人垂涎三尺,实际却是空喜一场。

生火的炉子早已冷若冰霜,不见星火,温暖的火焰似乎熊熊燃烧,生辉满室;“红”前加“似”,刻画眼前幻觉,更见诗人严寒难耐,渴求温暖的急切心理。

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掘出诗人隐秘而冷寂的内心世界,杜甫一人,身心俱冷,可怜可悲!

诗人此书,并不着眼于歌赞英雄,而是控诉战争,指责政府,为阵亡将士鸣冤叫屈,为无能政府蒙羞忍耻。

风云激荡,哭声震天,新鬼烦冤,旧鬼埋怨,战争,铸就了叛军的辉煌,扫尽了唐军的威严;战争,制造了无数亡灵,也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痛苦。

老杜大声疾呼,无情指控,哀悼将士们捐躯国难,痛心大唐山河破碎,忧虑苍生黎民涂炭,愤慨叛贼嚣张猖狂。诸多感情交织在一起,痛彻心扉,冷碎肝肠。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唐•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公元851年春夏之交,李商隐的爱妻王氏突然病逝,他痛苦万分。

同年冬天,应柳仲郢之邀,从军赴东蜀。为了生计,他将孩儿托付给连襟韩瞻,依依不舍启程,途中恰遇大雪,伤感应景而生。

这次离家与以往不同,再没有妻子为他打点行装、送他出门,他孤身一人默默地走,再次踏上游幕之路。

他水陆兼程,赶赴东川,出长安后先陆路,经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过大散关,沿嘉陵江一路向南,再行走在李白吟诵的“难于上青天”的蜀山栈道之上。

剑外路途遥,远行至大散关时,途中遇雪,大片的雪花漫天飞舞,寒风刺骨,李商隐内心痛楚难耐。

这些年游走于牛李党争的漩涡中,在夹缝中苦苦挣扎,妻子下嫁给自己,没过一天好日子,就这样骤然逝去。

我已没有家,仅带着单薄的行囊,时值寒冬,但是再也没有人给我寄来寒衣了。

大散关皑皑白雪,天气奇寒,道阻且长;在留宿的驿舍内,蒙眬进入梦乡,梦里分明看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赶制棉衣。

在这个雪夜,李商隐似睡非睡,在梦中看见王氏坐在织锦机上为他赶制棉衣。那是多么温馨的回忆啊,可醒来却发现只是一场梦。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遇到不同的风雨,只是这样的风雨击打在一个无依无靠的寒门子弟身上,着实很是残酷。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

李益在西北边塞军幕中从戎十余年,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涯多是亲见亲历,对戍边将士的情怀体察细微,了然在心。他写出的不少边塞题材的诗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

在一次大军远征卫边的途程中,李益自挂着摄像头参与了一次军事行动。

一个场面壮阔、情调悲凉的行军镜头,描绘了一幅天山大漠雪后月夜军旅图。

巍巍天山,银装素裹,如吹海鼓涛的凛冽寒风,吹彻广袤无垠的大漠,在清冷惨淡的月色下,数十万戍边将士因有紧急军情,不得不迎风冲寒艰难地跋涉在足迹深陷的沙碛里。

这时,不知是谁,触景生情地吹响一声横笛,一支一声引来百支千声的应和,刹那间一片嘹亮的笛声齐奏起来,随着阵阵寒风传遍广寂的太古荒漠,传入行进中的将士们的耳中。

那撩人心绪的乐曲,不是鼓荡士气、激昂军威的进行曲,而是每位征人都在心中默默吟唱的通常用来表抒“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的凄婉哀怨的曲调。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乐声的巨大感染力驱使三十万征人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间回首东望寄托离情的一轮明月。

乡情难禁,思乡如潮,淹没每一个听者的心;乡情似海,激荡每一个游子的心灵,在这大雪纷飞的夜晚,那多情的明月也以一派清光眷注着那一尊尊如雕像般回首翘望的征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