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一场“哲学大乱斗”的传奇

媛姐爱历史啊 2024-10-28 16:21:23

第八十九集 宋朝史

[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关注我,带你解锁财富密码,开启好运buff!点赞关注,让你财运一路飙升,好运挡都挡不住![比心]

1175年2月,南宋的寒泉精舍,寒风凛冽,却挡不住两位大咖的热情。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在这里一聚,犹如两颗星星在夜空中相遇,合力编纂了《近思录》。但这场寒泉之会的热度并未就此降温,反而在几个月后,随着吕祖谦在江西鹅湖寺的再次召集,点燃了一场关于“如何成为圣人”的思想辩论会。

这场鹅湖之会,简直可以称作南宋理学与心学的“世纪对决”,不仅是两派学者的激烈碰撞,更是众多官员与学者的“围观盛宴”。想象一下,那一百多位观众,个个如同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气氛热烈得宛如春晚现场。

当吕祖谦发出辩论邀请后,朱熹与陆九渊的“对决”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连浙江、福建的官员们也纷纷赶来“观战”。在江西铅山的小小鹅湖寺,现场已经坐满了人。随着主持人吕祖谦的开场白,他表示这场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调和朱、陆两派的观点,归于融合统一。听起来像是“友谊第一,辩论第二”的场面话,实际上却是给即将展开的“口水战”埋下了伏笔。

这时,陆氏兄弟率先站了出来,朗诵了一首前一天准备的诗,直言朱熹的理学不过是“博览群书”,却没有建立内心的志向,简直是“支离破碎”。听到这番话,朱熹的脸色瞬间阴沉,心里暗想:“这小子真敢!”

辩论会在这种尴尬的气氛中进入了中场休息。为何朱熹一上场就黑脸?这得从两人的背景说起。朱熹五岁便能读《孝经》,十九岁中进士,堪称天才。而陆九渊则是个“后起之秀”,三十多岁才考取功名,凭借自己的悟性开创了心学。面对这样的“挑战者”,朱熹的权威自然受到威胁,愤怒在所难免。

经过短暂的休息,辩论会继续进行。双方围绕“教人之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争论。朱熹沉稳地站起,气定神闲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成为圣人,首先要博览群书,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格物致知”。这时候,陆九渊则不甘示弱,反驳道:“尧、舜之前可曾读过什么书?他们不也照样成为了先贤?”这一反问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朱熹顿时无言以对。

辩论持续了三天三夜,双方的火药味愈演愈烈,最后朱熹愤然离席,鹅湖之会就此不欢而散。朱熹在事后向好友吕祖谦吐露心声,表示这场辩论让他痛苦得需要“深山静坐数月”才能平复心情。可见,这场思想的交锋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鹅湖之会结束了,但朱、陆二人的争论并未停止。几年后,围绕“无极”、“太极”、“皇极”的概念,另一场辩论——皇极之辩再度展开。这次的“哲学大乱斗”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学术界的火花依旧闪烁。

鹅湖之会不仅是理学与心学的一次思想交锋,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预示着宋明新儒学思潮的转变。从朱子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向,正是这场辩论的后果之一。

在这场“口水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是代表了不同的思想理念。朱熹推崇的理学,强调通过学习和积累来提升自我,而陆九渊则倡导直面内心,强调本心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争论,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持续不断,绵延数百年。

总之,鹅湖之会不仅是历史上的一场学术辩论,更是两位思想巨人的“巅峰对决”。它让我们看到,思想的碰撞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较量,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使在今天,这场辩论仍然能引发我们对自我与知识的深刻思考。就像那句老话:“学无止境,争论无穷。”在这场思想的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探索者,永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送自己一朵花]都看到这里了,点赞点关注呗[比心]​​

0 阅读:10

媛姐爱历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