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童话作品都是外国的,为何中国的童话文学成就不显著?

一只小景 2020-04-06 10:12:42

说起童话我们脑海不由自主出现的就是《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这些从小就看的滚瓜浪熟的外国作品。当人们都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不禁会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熟知的童话文学作品都是外国的?难道我们中国就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童话文学作品吗?”是拿不出手呢?还是发展不成熟。造成这种文学作品“匮乏”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经过专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到中国童话文学成就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有三:

1.中国畸形的儿童观念和错误的儿童教育。

说起中国畸形的儿童观念是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的女子和小孩儿在社会上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男子几乎不把他们当作人来看待,小孩和女子不仅会被随意辱骂而且大多时候都被当成了男人和宗族的附属品。在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受限,他们的父母亲人也没有什么儿童观念。

大多数孩子的童年都是被束缚的,被父母束缚。错误的儿童教育使儿童的童年生活只是灰白一片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到底残害了多少中国儿童。相比西方的儿童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没听说过这种“棍棒式”教育吧。也正是这种错误的儿童教育方式才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步履艰难。

更有甚者不懂儿童教育利用畸形的儿童观念蚕食儿童,不管他们懂不懂就把圣人留下的文学作品强加于人。年纪幼小的儿童哪里知道反抗只能被迫的顺从和接受。由此可见,畸形的儿童观念和错误的儿童教育是残害了多少中国儿童。同时也使中国童话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至于到近现代,中国童话文学都处于发展不显著的尴尬处境。

2.相对匮乏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读物。

曾经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读物是相当匮乏的。家庭条件优越一点儿的儿童可能就是读点《三字经》和《弟子规》,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接触不到童话文学了。但是正正经经的说我们就能了解到其实《三字经》啊《弟子规》啊,原则上根本不算真真正正的童话文学作品。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对儿童文学作品是匮乏到了什么程度!

据了解,中国真正开始接触儿童文学是在本世纪初。也就是说西方国家启蒙运动之后就开始大力发展的儿童文学,在中国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有所发展。可以说,中国关注儿童文学的人不再少数,但是使儿童文学成就发展不显著的根本原因是:其文学在中国国内的关注度不高,人们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思想觉悟还不深。鲁迅先生曾发出忽悠“救救孩子吧!”并且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中提到,儿童教育应该以儿童本身为重,尊重儿童本身才能搞好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五四运动后在儿童教育上我们明明有冰心、矛盾等杰出的儿童文学研究者。为什么就是拿不出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呢?其原因在于国内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对于儿童文学教育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再者就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翻译的结果。久而久之了解童话文学的孩子就只能记住童话文学故事本来的作者。

虽然我国的儿童文学成就目前还不怎么显著但是我们都相信有了之前众多先辈前列的努力再加上今后的文学作家的努力。总有一天我们的儿童文学成就也能迈出国门走向更加蓬勃发展的道路。

3.儿童文学形式和内容单一,经典形象有限。

对于中国童话文学来说,接触最多的人物形象也只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了。再加上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源晚,发展时间短使得儿童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儿童文学的发展仅仅考大众传媒和书籍传播,那么发展一定不会很成功。因为大众传媒和娱乐对儿童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

儿童童话内容之所以单一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大多数认为儿童文学幼稚、可笑都是小朋友才会接触的东习。但是却忽略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在我看来,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样的,都有教育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学习不管年龄大小,这些都与学习无关。例如《小王子》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但是它却是教育成年人的文学作品。事实证明童话不分年龄段,谁都可以读有的人认为童话都是属于小孩子的却忘记了有些童话故事的道理只有成年人才会懂。

对于文学改编让影视成为儿童文学的最新媒介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中国童话却很少能改编成影视。一方面的中国童话的形象来着神话传统,另一方面是确实新形象。说到底,中国童话文学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学创作上的难题,一方面是传播的问题。

结语:

童话文学对孩子的重要性就像你刚出生第一次看世界一样的惊奇。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童年接触更多的童话文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童话文学。为推动中国童话文学成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易事,对于中国的童话文学作家我们要支持和祝愿,不要苛责。希望今后的中国儿童文学能越来越繁荣发展。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