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山东者得天下!蒋介石至死不悟,抢夺大东北犯了战略错误

晨晰看历史 2024-08-13 15:11:13

1946年春,中国大地上硝烟弥漫。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较量悄然拉开帷幕。蒋介石麾下400万大军如猛虎出笼,誓要一举荡平共产党的127万革命武装。谁曾想,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顷刻间风云突变。短短三年,昔日的"王师"溃不成军,败走台湾。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究竟是怎样上演的?其中又有何玄机?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尘封,一探究竟。

话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为争夺全国政权,打得是你死我活。蒋介石坐拥400万大军,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源源不断。共产党虽然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但兵力仍不及国民党的三分之一。论实力,蒋介石占尽优势。可谁能料到,三年后的结局竟是蒋家王朝轰然倒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占领了全中国。

这场大戏,有人将其归结为蒋介石急于抢占东北而失去先机。可细究起来,真正的关键却在山东。古语有云:"得山东者得天下。"这话一点不假。可惜蒋介石直到败退台湾,都没有看清这一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国共两党如饥似渴地将目光投向了东北。这块地方资源丰富,日本人在那儿修了不少工厂矿山,谁占了就等于占了大便宜。更重要的是,东北原本是张学良的老巢,现在成了无主之地,谁先进去谁就能抢得先机。

蒋介石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东北的重要性。可他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山东。要知道,山东可是连接华北和华东的枢纽。谁控制了山东,就能左右逢源,向北可以直捣北京,向南能够长驱直入南京上海。山东平原更是产粮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蒋介石偏偏没看到这一点。他一心想着赶紧把部队运到东北去,却忘了先把山东这个跳板给控制住。这一步棋走错了,后面的局面就被动了。

再说共产党这边,早在抗战时期就看准了山东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就派八路军的干将们进驻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经过八年抗战,共产党在山东扎下了深厚的根基,老百姓和他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蒋介石当然不愿意看到共产党把持山东,可他能怎么办?抗战结束时,国民党在山东就剩下了一些乌合之众。这些人面对日军都不堪一击,更别说和八路军斗了。有的干脆投降了日本人,有的则加入了共产党。

到了1945年9月,蒋介石才派山东省主席何思源飞回济南。12月底,他的部下李延年总算是在济南接受了日军投降。可这时候,共产党已经在山东站稳了脚跟。除了济南、青岛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山东的广大农村都成了共产党的天下。

蒋介石这时候才如梦初醒,想起要重视山东了。可为时已晚,共产党已经在山东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的政权。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还搞起了"北海币",把金融大权都抓在了手里。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一开始还是占上风的,凭借兵力优势,把共产党的华中野战军赶出了两淮地区。可他没想到,这支部队退到山东后,和当地的游击队一合并,摇身一变成了更加强大的华东野战军。

这支部队在山东如鱼得水,和老百姓穿一条裤子。在粟裕的指挥下,先后打出了鲁南大捷、宿北大捷和莱芜大捷。每打一仗,缴获的武器装备就越来越多,战斗力蹭蹭往上涨。

蒋介石这下急了,1947年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山东。他派出了45万大军,对我们的27万人形成了将近2:1的优势。可是这些部队派系林立,相互掣肘,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再说山东多山地,国民党那些笨重的坦克大炮在这里根本施展不开。

粟裕抓住机会,在孟良崮一战中全歼了国民党的整编74师。这一仗打得漂亮,不但消灭了敌人的主力,还让国民党从此对华野心生畏惧。这种畏惧情绪,在后来的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国民党兵力毕竟占优势,采取了紧密相连的战术。这样一来,我们想包围他们就难了。即便是粟裕这样的名将,在南麻、临朐战役中也没能达成歼敌的目的,反而吃了些亏。

可即便如此,国民党在山东战场上也是连续损兵折将。我们虽然也有损失,但解放区的根基却越来越稳固了。后来粟裕率主力去了中原,留下的山东兵团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居然还能打出兖州战役、胶东战役这样的胜仗,扭转了战局。

等到国民党在东北和中原战场开始失利,我们在山东的部队也开始反攻,收复失地。等我们的主力回师攻克济南,整个华野就能腾出手来,为淮海战役做准备了。

这时候再看东北战场,情况更是一片大好。我们的东北野战军发展壮大,已经对国民党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可蒋介石这时候却陷入了两难:他一方面想向东北增兵,抵消我们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想把东北的主力撤到关内来。

问题是,由于在山东战场的失利,国民党已经失去了通过海路调动军队的便利。只靠那条狭窄的辽西走廊,想调动大军简直是痴人说梦。也许到这个时候,蒋介石才会后悔,当初应该先拿下山东,再进军东北的。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进攻,辽沈战役就此打响。说来也怪,我们的首脑们对这个"关门打狗"的战略还有些疑虑,担心会遭到东北和华北敌人的两面夹击。可蒋介石的部下们更是进退维谷:留在沈阳还有一线生机,向西撤退只会被我军分割包围。至于从营口撤退,由于山东在我们手里,他们的海运效率也大打折扣。

结果可想而知,辽沈战役我们一举歼敌47万,只让52军从营口逃了出去。这场胜利,为后来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说到淮海战役,我们两大野战军在数量上是弱于敌人的,最缺的就是重武器。中原野战军才可怜巴巴的四门榴弹炮,连炮弹都不够用。华东野战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你猜怎么着?东北解放区这时候成了我们的大后方。那里生产的炮弹,坐着渔船横渡渤海,到了山东之后,又靠着根据地的老百姓,用各种方法运到了淮海战场。这一仗,打得是漂亮!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统治大厦轰然倒塌。蒋介石带着残部逃到了台湾,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对峙。而共产党则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回过头来看,蒋介石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山东的战略地位。他一心想着占领东北,却忘了先把山东这个跳板给控制住。结果不但失去了调动军队的便利,还让共产党在山东站稳了脚跟,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山东这个基地,共产党才能在1945年全力支援东北,建立起强大的东北野战军和广袤的东北解放区。而到了1948年,又是东北解放区的反哺,才让在山东发展壮大的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淮海大捷。

蒋介石晚年是否会为当初忽视山东而后悔?我们不得而知。但历史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决定,却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如果当初蒋介石先拿下山东,再进军东北,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个问题,恐怕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想了。

朋友们,你们觉得蒋介石当初是不是走错了一步棋?如果让你来指挥这场战争,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

0 阅读:122

晨晰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