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的女生:每一个细节“瑕疵”都是击中大众痛点的流量密码

武汉北看事 2024-08-25 13:10:36

现如今,热点话题,前脚发文,后脚反转。

用一句话来形容,翻车比翻书还快。

比如《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文章以房东的视角,描述一个女大学生的悲惨遭遇,瞬间点燃了舆论场的情绪。

泼天的流量从天而降之时,又被爆出是“为了流量编故事”。

除了女生的死是真的,其他几乎都是“房东”作者“听说”来的。

要换在过去,大家骂几句就翻篇了。

毕竟,自媒体公众号“为了流量编故事”的情况已见多不怪了。

但这一次却不同,故事中太多的“细节”击中了大众的痛点。

公众号被封禁,热度不降反增,争议更大了。

一方认为,细节有点“瑕疵”,但女子死亡这件事本身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象是真的,被封禁的公众号很无辜。

另一方则认为,公号和作者为博关注和流量,捏造事实写小作文,造谣带节奏,其心可诛。

老北想说的是:求名求利,别伤人心。做人做事,别丢良心。

01 撕开伤口再撒把盐

《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广泛传播之后,引发关注,也引起质疑。

很快,公众号删除了原文,并发布声明:文章是作者投稿,已经证实过其真实性,不会进行自证。

经过湖北媒体极目新闻的记者现场调查求证,文中很多细节都不符实情。

简单给大家罗列一下。

1、该事件不发生在西安,而是咸阳秦都区。

当然了,有人在以“西咸一体化”为此开脱。

但是,“饿死”在小县城与“饿死”在大城市,区别还是挺大的。

2、女孩并不是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

实际上,女孩先就读于一所大专院校,后专升考上的北方工业大学,不是211。

但是,高职高专与211的毕业生,“求职”“上岸”的关注度差别很大。

3、文中称女孩毕业后多年考公第一,面试都被刷。

真实成绩是,女孩参加了三次考公考编,最好的笔试成绩是第25名,没有入围面试。

但是,笔试第一,面试被刷,与没有进入面试,造成的“误解”,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4、女孩的父亲并没有找个地方扔孩子骨灰。

真相是,按照当地的习俗,是将骨灰撒入了河流。

但是,随手扔进垃圾桶与撒入河流,性质完全就不一样了。

5、饿死之说只是猜测。

一个大活人,现代社会不太可能饿死,父亲不同意尸检,死亡原因不明。

但是,活活“饿死”的冲击力甩其他原因死亡好几条街。

……

大家在网上能看到更详细的细节“瑕疵”,老北就不一一罗列了。

通篇下来,除了女孩离世是真的,剩下的都是“创作”出来的。

热度炒作起来,最可怜的是女孩及其家人,各种信息被翻了个底朝天。

相当于把人家快要结痂的伤口又撕开,还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这不是蘸着血吃人血馒头,还能是什么呢?

02 每一个细节“瑕疵”都是流量密码

事实上,引爆公众情绪的,只是一个女孩之死吗?

绝对不是!

“女孩、211、饿死、考公、断亲、贫困家庭、尸骨无存”等等。

这些都是当下舆论场上备受关注的话题,每一个元素都击中大众“痛点”,包含着“流量密码”。

这么多的元素叠加在一起,不引爆网络才怪呢。

“房东”也好,“公众号”也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就是奔着冲击“流量”去的。

比如说,标题“一个外地女孩”就会引发多少联想。

多大年纪算女孩?

老北不清楚,但谁都知道,33岁应该是成年人吧。

又比如说,“笔试第一,却屡屡面试不过”,矛头直指“公考不公”。

考公热下,这个细节会引发多少人对制度公平的担忧,对社会正义的失望。

而更多的公考失败者,要与之同情,要疯狂发泄。

再比如说,“211毕业”和“饿死”的结局,隐含着当下“毕业即失业”的焦虑。

带来了多少人对学历贬值的共鸣,加剧了对就业形势恶劣的恐惧。

而年轻的大学生及其家长,要为之共鸣,要大发“好职业是通过血液传播”的牢骚。

再就是,毕业10年还在找父母要生活费,必然引发对“啃老”“躺平”现象的争议。

还有当地“风俗”和骨灰被撒垃圾桶的表述,很轻易地触动了“重男轻女”“性别对立”的敏感神经,也加深了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对“原生家庭”的仇恨。

所以,在某件事可以承载这些话题时,大量的社会情绪(主要是负面情绪),都借助这个话题倾泻而出。

公众在为这个女孩唏嘘落泪的同时,很多人也是在为自己的情绪而疯狂宣泄。

为什么每一个细节的“瑕疵”都精准击中了公众的痛点?

此时此刻,你还能同意“房东”和“公众号”是无辜的吗?

所有的细节还原之后,这才是一个真实合理可信的故事。

03 为网络舆论空间营造一方净土

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惜借题发挥,散布一些阴暗、极端的内容。

制造热点博取流量的同时,也无端地给网络和现实世界增添了“戾气”。

许多人不知不觉就被裹挟其中,日积月累,负能量堆积,也把“戾气”从网络带到了现实生活中。

明朝大学士张居正总结得很精辟:"怨愤不泄,戾气不消"。

戾气的形成一是源于怨,二是源于愤。

如果这些怨和愤来自于自身的真实体验,那么,这个人的戾气重一些还可以理解。

但是,这些怨和愤来源于网络上“编造”出来的人和事。

有些被代入到受了委屈的人,往往把自己当成了受害者,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随时准备向他人发泄不满。

在网上,敲打着键盘,骂骂人,也就罢了。

回到现实中,一点就炸,酿成冲突,甚至惨案。

如果互联网上能接受毫无下限的“吃人血馒头”,真相就无人在意了。

那我们能够信赖的,还剩下什么了呢?!

希望各位自媒体人都能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网络舆论空间营造一方净土。

小作文可以煽情,请别造谣惑众。

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老百姓立场,小市民观点】



0 阅读:0

武汉北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