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殇: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将的死亡

今月将酒 2023-03-13 13:53:58

当岁月的时针划过天宝十四年,定格在公元755年;

当大一统的盛世灿若朝霞般走过了大唐的一百三十余载春秋;

晋阳起兵的高祖,雄才大略的太宗,亦或者软弱无能的高宗父子,或者那个空前绝后的武曌,无论是燕啄皇孙,还是母鸡司晨,整个中原大地都是那么的宁静和美好!

直至那个怀有大志的少年英才李四郎的出现,将李唐混乱的宫廷和皇家整顿一清,同时缔造了一个恢弘盛大的时代,将中华封建制度的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可是,如今的这一切却即将破灭,从他而起,亦从他而终,是那么的美好,也是那么的梦幻。回望漫漫四十余载,那个缔造巍巍盛世的皇帝就如这眼下的江山,早已没了朝气和正义,只剩下了昏庸和猜忌!

安史之乱

谁替皇帝买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冬天是异常的寒冷,一如玄宗的心,势局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首先,他没想到安禄山最终负了他,就像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昏聩,用错了人;其次,他没想到燕赵铁骑在安禄山手下,竟然如此的强悍,竟然在中原所向披靡;最后,更令他痛心的是他引以为傲的盛世,他的开元,他的天宝,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就如同天子的虚荣和面子,软弱而又倔强!

纵横西域的猛将,权倾朝野的奸相,繁华盛大的东都,温柔美丽的后宫三千,一切的一切在安禄山面前,是那么的无力和脆弱!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他不断地问自己,可是他迟迟找不到答案,但是事情发展到了如今这个地步,需要有人为帝国的失误买单,是自己吗?自己有错,但是不能认错,因为自己是天子。就在此时,身边的一位宦官,向他的主子,大唐玄宗投来了谄媚的目光!

这个人叫做边令诚,是一位监军宦官,如果说恢弘盛大的大唐帝国最终亡于宦官弄权和潘镇割据,那这两者的开端就是边令诚和安禄山!

宦官专权

从私人关系而言,边令诚曾经是高仙芝的老搭档。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边令诚就是监军,在高仙芝受到夫蒙灵詧打压的时候,边令诚还替他说了些公道话,使得高仙芝不但摆脱了困境,而且一跃而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从这个意义上讲,边令诚也可以算是高仙芝命中的贵人。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初边令诚为了利益,在客观上帮了高仙芝的忙;如今他再次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样可以把高仙芝置于死地。

高仙芝从边境被调回长安,前往东都抵御安禄山,玄宗仍派边令诚去当监军。“监军”这个职务,实在是一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所谓监军,说好听点叫作中央特派员、天子特使,说难听点就是公开的特务,他们的使命就是专门给前线将帅找茬儿的,你要是不把他伺候舒服了,他动不动就会抓你的小辫子、打你的小报告。如果军队作战胜利,功劳自然有他们一份;要是败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推卸责任,把屎盆子全部扣到将帅头上。

“监军”的设置始自汉朝,但历来一直由朝臣担任;而让宦官出任监军,其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自从他开此先例之后,宦官监军就成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在此后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李唐朝廷将一次又一次因为这项弊政而蒙受巨大损失,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不断付出惨痛的代价。

宦官.潘镇

当然,宦官也不见得都是卑鄙阴险之徒,但大部分都是一帮下作的,没有任何原则的小人。 边令诚也不例外, 他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而且生性怯懦贪鄙。当年随同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到连云堡就不敢再往前半步了,极为贪生怕死。后来高仙芝悍然发兵洗劫石国,狠狠发了一笔不义之财,边令诚估计也没少敲他的竹杠。但是由于高仙芝是个狂傲之人,眼里自然瞧不起这等人,因此多次拒绝贿赂边令诚,边令诚便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这次,东都陷落,边令诚便伺机报复,同时也是为了逃避自己监军的战败责任,所以,边令诚向玄宗进谗言。东京陷落后,高仙芝采纳封常清避敌锋芒的建议,在未及请示玄宗的情况下,主动弃守陕郡、退保潼关,这种事情说好听点叫作战略撤退,说难听了就是逃跑。 身为监军,边令诚很清楚,一旦天子怪罪下来,不光高仙芝和封常清难辞其咎,他必然也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边令诚唯一能够自保的方法,就是在玄宗问罪之前抢先入朝,把罪责推给高仙芝和封常清头上!

因此,当高仙芝一退入潼关,边令诚便迫不及待地赶回长安,向玄宗打了小报告,极力夸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战败责任,单凭高仙芝和封常清未请示天子,私自退守潼关这一条,二人的处境就相当危险了,再加上边令诚的一番密奏,玄宗更是暴跳如雷,郁积在他心中多日的所有恶劣情绪一下子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此前由于东京失陷之责,玄宗已经削除了封常清的所有官爵,让他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命,现在潼关以东的大片国土又全部沦于敌手,玄宗的愤怒就更是达到了极点。

二、名将之死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末日就此降临,被满腔怒火灼烧得丧失理智的玄宗当即颁下一道敕令,命边令诚立刻前往潼关,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斩首!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怀揣圣旨,马不停蹄地赶回潼关,即刻宣封常清接旨。

这一天,乌云低垂,北风呜咽,形容憔悴的封常清跪伏在地,脸上的表情坚硬如铁。从开始听宣的那一刻,直到被押赴刑场的一路上,封常清脸上的表情始终没有改变过。临刑前,封常清把早已写就的一道遗表交给边令诚,让他转呈玄宗,然后遥望着长安方向的天空,平静地说了最后一句话:

“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旧唐书·封常清传》)

说完即从容就戮。 一代名将就此含恨九泉。 这个长得瘦弱矮小,既跛足又斜眼的封常清,就这么结束了他努力奋斗的一生。 人们常说,努力一定有结果,但不一定有好结果。封常清的大半生,不停地凭借过人的努力赢得了原本不属于他的一切,可到了最后关头,他的努力却没有给他带来荣誉和功勋,反而给他带来了厄运和死亡。时耶?命耶? 说到底,封常清的努力并没有错。虽然最终的结果出乎很多人,包括他本人的意料,可作为一个帝国名将,他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可以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历史了。

帝国名将

封常清东京兵败、撤入潼关后,曾经三度上表,向玄宗陈述自己的兵败缘由,同时客观分析了当前的战局,并针对叛军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手段,详细拟就了一份应对的方略。然而,这三份极具军事价值的奏表,却被玄宗弃之一旁。封常清不得不拍马入朝,准备当面向玄宗请罪并陈述平叛方略。就在他刚刚走到渭南时,恰好遇到玄宗派出的使臣。使臣向他宣读了玄宗的敕令,命他回高仙芝军中,以“白衣”身份戴罪立功。 封常清怀着满腔的抑郁和失落,黯然折回了潼关。

走到这一步,封常清其实已经预感到了末日的降临。于是他铺开一纸素笺,挥毫写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道奏表,也就是他的遗书。在这份遗书中,封常清字字泣血、声声哽咽地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同时也慷慨淋漓地展现了他对家国社稷的忠诚与忧思。

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旧唐书·封常清传》)

封常清死了,接下来自然就轮到高仙芝了。边令诚对高仙芝还是有几分忌惮的,所以前去宣敕的时候,特意带上了一百多名陌刀手,一副紧张兮兮、如临大敌的模样。 高仙芝跪地听宣后,和封常清一样,立刻被绑赴刑场。 到了刑场,看到封常清的尸身被随便裹了一张草席扔在那里,高仙芝顿时悲从中来,大声说:

“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我遇敌而退,固然应该以死谢罪。可今日上戴青天,下履黄土,说我克扣粮饷和朝廷赐物,则是赤裸裸的诬蔑! 当时,边令诚故意把将士们全部召集到刑场周围,让他们现场观刑,企图以此震慑三军。高仙芝面对将士们大喊:“我在京城招募了你们,虽然朝廷分发了一些物品,可事实上连起码的作战装备都不能凑足,本来打算与诸君一道破贼立功,博取朝廷高官重赏,不料敌人太过猖獗,只好引兵固守潼关。我如果真有克扣粮饷和赐物的行径,诸君就大胆揭发;可要是我没有这么做,诸君当替我喊冤!”

高仙芝话音刚落,将士们便不约而同地大呼冤枉,其声如雷,在整个潼关久久回荡。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既然边令诚手中握着天子亲自颁发的斩决令,任凭三军将士喊破喉咙,也挽救不了高仙芝的性命。最后的时刻,高仙芝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

“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旧唐书·封常清传》)

说完这句话,刽子手的鬼头刀便已高高扬起。 而后,高仙芝双目圆睁的头颅便飞离身躯,滚落到了封常清早已冰凉的尸体旁。 其实,从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的那一刻起,像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样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在盛世迷梦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国军民,根本不具备丝毫的抗风险和抗挫折能力。所以,当盛世的美丽面纱被安禄山剥落殆尽,乍然露出苍白虚胖、萎靡孱弱的真实面目时,当歌舞升平、繁华富庶的太平图景被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惨象彻底取代时,惊骇万分、恼羞成怒的唐玄宗就必然要抓几个人来背这口既难堪又沉重的历史黑锅。

换言之,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总有人要为帝国的不幸买单! 高仙芝和封常清确实是时运不济。因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了一个在政治上极为错误的选择,所以注定要成为牺牲品。但是,玄宗没想到的是,要为帝国买单的人绝不仅仅只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曾经飞扬跋扈的杨国忠,曾经“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都将作为这场历史性灾难的牺牲品,与盛世唐朝一同埋葬。同时被埋葬的,还有唐玄宗李隆基引以为豪的帝王伟业,以及刻骨铭心的绝世爱情。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