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咸卦智慧5|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之无心,不能不察

书生弘毅 2022-08-03 21:47:09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咸,感也。

《咸卦》之“咸”,《 彖辞》开宗明义,咸,感也。《 彖辞》之义,《咸卦》之“咸”,用以言感。可是为什么卦名不直接用“感”,却偏偏要把感字的心字底去掉,以“咸”为名呢?这正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感则有心,咸则无心。乾坤天地阴阳相感本无心,道本无心。有心则离天地阴阳相感之道,有心则离感道。天地阴阳相感以无心,人在感时却始终不离人心。

以人之有心而感,则乱天地阴阳相感之道。咸卦卦名去感之心为咸,以诫人行感道之时,当效法乾坤天地阴阳之感以无心,去其人心,方能得乾坤天地阴阳相感之道。儒、道、佛莫不以之为然。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之去人心。

虽然不是很认同《象传》为儒家所作,但是至少《象传》曾经为儒家所整理,至少代表《象传》的思想为儒家所认可。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君子观山上有泽之象,知山上之土能受泽之润,以山之土有虚则能受,无虚则不能受其泽水之润。取为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受。虚中者,无我。虚中者,无人心私欲之所蔽,则能感无不通。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其实可以借助现代版本的故事来帮助理解。老和尚先在杯子里加石头,再加沙,再加水的故事,非常类似于山上有泽之象。象虽然有万象,其类却有赜。

明代大儒王阳明之心学,致良知以止于至善,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人心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去人心私欲之弊,以天理而行感道,感无不通。

九四阳爻,《咸卦》之主,爻辞有云,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其中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在《系辞传》中有所提及。

感之时,人心之所以憧憧往来,皆因为有朋类所系,皆因为有所私系,皆因为有所私系。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人心为私心、私欲所蒙蔽,所以才会在感之时憧憧往来。

在感之时,当人心为私心、私欲所蒙蔽时,即使人心所感为正,人所能感的范围也有限,也只有其朋类能从尔思而感,非其朋类则不能从尔思而感。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之去人心

《道德经》第3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心之所以为乱,都是因为人之私心、私欲有所见。感之时,亦然。少男少女感之时,是不是这样,为人自知。

在《道德经》第3章,老子接着说的内容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段话的内容,与《彖辞》中所说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简直不谋而合。

正是因为人之私心、私欲有所见时,人心会为之一乱。人心一乱,不仅会带来感之乱,更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乱。没办法,圣人之治,只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佛家之去人心

佛家之去人心,直指虚空,谓之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住于相,不住于眼、耳、鼻、舌、身、意,不住于声、香、味、触法,不住于人我众生寿者。佛家之去人心,直指虚空,万法不住,去人心那是去得相当彻底。

佛家之去人心,直指虚空,却不能着空。佛家之去人心,明心见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咸》之无心,不能不察

《复》为动之端,《复》为心将动未动之时。《咸》则为心已动为情之时。在《咸》之时,正是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时,《中庸》则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

在《咸》之时,正是心动之时,心之一动,则念为之动。起心动念,可感万物,可化万物。起心动念之时,儒家蔽除私欲,去人心,诚意正心修身之时,道家见道心之时,佛家见性之时。《咸》之时,《咸》之无心,不能不以详察。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