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5:“火炬行动”最大的功臣另有其人?

巴巴维维 2024-06-25 07:55:53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5:“火炬行动”最大的功臣另有其人?

与其说“火炬行动”是一场干净漂亮的军事行动,不如说它是一场“政治嘉年华”,或是一场滑稽剧。

艾森豪威尔为了确保行动取得成功,在非洲的一角当了几天“独裁者”,他的当机立断让盟军的损失比预计减少了90%,但结果却是差点让他丢了乌纱帽。

给他带来成功和困扰的是一位法国人。此人在二战前就是海军上将。法国战败后,持反英立场的他加入维希政府,担任海军部长。1941年10月就任国防部长,成为维希政府二号人物,绝对的实权派。他叫弗朗索瓦·达尔朗,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生于1881年的达尔朗出身不俗,他的父亲曾在19世纪末担任过法国司法部长,并与当时的法国海军部长乔治·莱格是挚友。日后达尔朗仕途一帆风顺与莱格的提携有很大的关系。

据达尔朗自己透露,他的曾祖是一名海军,早年服役于法国战舰“可畏”号,在1805年英法间进行的特拉法尔海战中阵亡。这可能是达尔朗一生仇视英国的起因。

一战凡尔登战役期间,达尔朗上尉跟随部队上陆参加战斗,因表现出色得到贝当的赏识,后者称其为“军内最好的指挥官之一”。两次大战之间,他的职务不断升迁。1932年,成为法国海军最年轻的中将;1936年晋升上将,并升任海军总参谋长。

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达尔朗就呼吁加紧备战。他还提醒英国同行,务必认清一个事实——未来英法海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和意大利,双方迟早会在海上爆发战斗。但英国和法国国内的态度令其失望,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

欧洲大战开始后,达尔朗统帅的法国海军一直处于极高的战备状态。但陆地上的失败是他无法左右的。更让他愤怒的是,英国海军于1940年7月实施“弩炮行动”,当奥兰港的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时,原本就仇视英国的达尔朗选择投靠贝当。

英国媒体自此之后也毫不留情,将达尔朗视为可耻的“投降派”,所有报纸上都对他口诛笔伐,把他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法西斯主义者”。

正因为此,当艾森豪威尔试图与达尔朗合作时,丘吉尔跟他拍了桌子,警告他不要玩儿火。

“火炬行动”实施前,盟军屡次跟法国驻北非的军政要员接触引起了维希政府的警觉。11月初,贝当让达尔朗巡视北非,后者立即来到阿尔及尔,但没有发现问题,于是又返回了法国。

11月5日,达尔朗仍留在阿尔及尔的儿子发病,于是他又急匆匆地返回。这个偶然的事件把他推上了舞台中央,也影响了“火炬行动”进程。

“火炬计划”里原本没有给达尔朗安排“戏份”。艾森豪威尔不想触碰英国人的胡须,所以他们把“内应”锁定在法国驻北非总司令朱安的身上。

阿尔方斯·朱安比达尔朗小8岁。法国战役期间担任第15摩托化师师长。在与德军作战时,于1940年5月30日被俘虏。1941年6月,维希政府通过交涉,将朱安解救出来,不久之后他晋升为中将,接替魏刚担任北非法军总司令。

朱安的司令部设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其所辖部队包括20多万陆军,其中摩洛哥驻有10万人,阿尔及利亚驻有10万人,东面的突尼斯则驻有约2万人。此外他手上还有500多架作战飞机和一支实力不俗的海军舰队。

“劝降”朱安的是美国驻阿尔及利亚贸易代表罗伯特·墨菲,他承诺“盟军登陆时将给予配合”。

1942年11月7日夜,墨菲找到朱安,告诉他“一支强大的英美联军,在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的支持下,即将到达北非,几个小时内就可以登陆”。他请求朱安下令,让法军不要抵抗。

朱安先是吃惊,然后流露出惊慌的表情。在墨菲的逼问下他说出了自己的难处——他现在无权下令,即便命令下发也不会有人执行,因为达尔朗在阿尔及尔。

看着一脸疑惑的墨菲,他做出了解释。法国军队有一个传统——对上级绝对的服从。如果达尔朗不在,他是北非法军的最高统帅。但眼下达尔朗就在阿尔及尔,所以他下达的命令就必须得到达尔朗的同意,否则他的部下也不会执行命令。

墨菲的内心肯定是飘过了无数只羊驼,但现在不是指责对方的时候。两个人经过一番商议,决定跟达尔朗摊牌。

11月8日凌晨2时,朱安把达尔朗邀请到自己的官邸,然后告知他盟军即将登陆。达尔朗听后暴跳如雷,他说:“我早就知道英国人是愚蠢的。现在我才知道你们美国人所犯的错误并不比英国人少!”

朱安见达尔朗不肯就范,于是开始耍赖。他找来一批当地反维希政府的法国青年,把自己的官邸包围了——不同意你就别打算走。

朱安的闹剧没坚持多久,很快当地警察局就派出50多名警察赶到现场,驱散了那些“闹事”的人,并把朱安和墨菲抓了起来。

达尔朗不反对盟军登陆,他很早就向盟军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只是没有收到实质性的反馈。眼下盟军突然采取行动,事先自己毫不知情,他感觉自己被轻视了。

11月8日凌晨1时,盟军东部特混舰队抵达阿尔及尔附近的登陆海域。登陆部队开始换乘登陆艇,然后驶向海滩。清晨6时,盟军仅遭受象征性的抵抗,就占领了阿尔及尔市郊的机场。

在阿尔及尔港,两艘悬挂美国国旗的英军驱逐舰试图强行闯入港内,遭到守军的炮轰。

天亮后,盟军登陆的消息传来。此时的达尔朗在朱安和墨菲的苦劝下已经有所转变,于是他于早上7时30分给法国的贝当发去了一封电报:“搭乘英国船只的美军已在阿尔及尔及附近地区登陆。守军在几处地点击退了进攻,但由于袭击太突然,守军已经无法坚持。各方面报告表明,更大的登陆在酝酿中。”

此举可以看出,尽管事发突然且事态紧急,但达尔朗行事颇有章法。他希望得到一个两全的结果——得到贝当的谅解,然后与盟军停战。

11时30分,达尔朗给贝当发出了第二封电报:“阿尔及尔可能今晚失守。”

17时,他的第三封电报写道:“我军尽力阻挡,美军业已进入市区,我已经命令朱安将军就阿尔及尔投降一事进行谈判。”

19时,阿尔及尔守军宣布投降。

而在过去十几个小时里,法军正在各地进行抵抗。尤其是卡萨布兰卡地区,巴顿指挥的美军遭遇陆地和海上双重打击,部队伤亡惨重。

身在法国的贝当迟迟不表态,因为维希政府官员和他个人的安全都掌握在德国人的手里。11月9日,在巨大的压力下,贝当宣布维希政府跟美国断交。

不过事情很快又有了新的转机。希特勒决心全面占领法国,并抢占法属突尼斯。当德国和意大利的部队进入维希政府的“自由区”时,维希政府随即土崩瓦解。

11月10日,奥兰港法国守军也放下了武器。至此盟军在阿尔及利亚的行动已经取得成功。11日,达尔朗致电突尼斯总督诺盖,命令他停止抵抗,与盟军展开谈判。

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守在直布罗陀港的办公室里。面对剧本里不存在的“彩蛋”,他需要做出决定——是否跟达尔朗合作。

法军虽然已经停止抵抗,但他们仍然强大。而且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对于盟军来说都是陌生之地,如果要尽快站稳脚跟就必须跟法国人和解。

罗斯福倚重的吉罗已经抵达阿尔及尔,并且发表了一份声明,呼吁殖民当局和驻军接受自己的领导,可没有人支持他。吉罗之前牛皮吹上了天,还要扬言指挥整个盟军部队登陆,结果落得个无地自容。

11月12日,巴顿和休伊特在摩洛哥的费拉拉港会见了法国驻摩洛哥总督诺盖。此人是骑墙派,他明面上愿意交出武器,但话里话外都在警告美国人——撇下法国,你们根本玩儿不转。

诺盖不是吓唬人,他除了手上的10万部队依旧对兵力处于劣势的盟军造成巨大威胁外,法国在摩洛哥深耕多年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盟军倒不至于被赶下大海,但他们来北非是要跟德国和意大利人作战的,不能久拖在法国殖民地无所作为。

艾森豪威尔决定跟达尔朗合作,尽管他在英美早已声名狼藉。而且他不打算报请华盛顿同意,因为那样势必会拖延很长时间,眼下北非的局势必须当机立断。

11月13日,艾森豪威尔从直布罗陀飞赴阿尔及尔。在与达尔朗会面时,双方签署了一份协议——任命达尔朗为北非高级专员,吉罗为北非法军司令,朱安为副司令。达尔朗在协议中承诺,盟军在北非行动自由,可以使用法国管辖的铁路、港口和其他设施。艾森豪威尔则承诺,法军继续听从达尔朗的指挥,双方在军事上展开合作,但盟军不干涉其内部指挥,也不干涉法国在北非的行政管辖权。

为了保留余地,艾森豪威尔在协议中特别强调,这份协议只是代表盟军签署的,美英两国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形式的承诺。

这就是历史上的“达尔朗协议”。

得到名正言顺的地位后,达尔朗迅速作出决定,在发给法国海军的命令中,他呼吁土伦港内的法军舰队破坏港口、凿沉军舰,决不能把它们交给德国人;同时他又给驻突尼斯的法国守军下达命令——阻止德国和意大利军队进入突尼斯。

艾森豪威尔在北非连打带拽站住了脚跟,可他连一口长气都没来得及喘,就遇到了大麻烦——国内和英国媒体得知盟军跟一名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签署了协议后,立即口诛笔伐。在媒体的笔下,这是一笔卑鄙龌龊的交易,盟军耗费巨大人力和物力,结果是跟敌人媾和。英国媒体更是宣称“达尔朗协议让刚刚取得的阿拉曼战役胜利黯然失色”。

艾森豪威尔不能理解媒体为何如此贬低自己的功绩,看着桌上摞起来的厚厚的报纸,上面都是批评“达尔朗协议”的文章。更令其气愤的是英国政府的态度,丘吉尔对艾森豪威尔擅自签署协议形容为“晴天霹雳”,外交大臣艾登则明确表态,不接受达尔朗成为法国在北非的首脑。英国媒体趁机盖棺定论:“迄今为止,火炬行动实际上已经失败了。”

艾森豪威尔觉得很委屈,和其他战区司令一样,他给马歇尔和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对自己的决定作出解释。

罗斯福对艾森豪威尔的解释并不满意,而且考虑到国内媒体煽起的民愤越来越大,他甚至考虑免除艾森豪威尔的职务。捕风捉影的记者们开始出谋划策,认为接替艾森豪威尔的理想人选是英国人亚历山大。

就在艾森豪威尔感到无助时,马歇尔伸出了援手。他和罗斯福举行了单独会谈,内容不得而知。随后他召开了一次新闻记者会,正告那些只在乎新闻噱头的记者们:“首先我要对美国记者有关‘达尔朗协议’的评论提出严厉的批评。”

马歇尔的开场白立即引起记者们的不满,有人在下面开始指责他。不过马歇尔没有理会,他继续说道:“有一个数字我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在火炬行动开始前,我们的战前评估是美军士兵的伤亡将高达18000人,但事实上只有1800人。请问在座的诸位,‘达尔朗协议’能不能抵上我们16200名年轻士兵的生命?”

见不再有人说风凉话,他又继续说道:“请大家再考虑一下,为什么英国记者会如此卖力地抨击我们的将军?难道‘达尔朗协议’使英法重修于好了吗?”

“答案很明显。如果我们也像英国人那样瞎起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会有一名英国人代替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位置。这将使美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处于从未有过的低下地位。”

记者招待会后,罗斯福也发表了一篇公开声明:“未来的法国政府决不能由法国本土或海外的任何人来成立。它只能由法国人民在胜利解放后自己决定。目前非洲所做的安排,仅是由于战争紧迫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艾森豪威尔终于获得了理解。不久之后在卡萨布兰卡召开的美英首脑会议上,盟军内部一致同意继续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火炬行动,并决定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抵达突尼斯边境后,也划归艾森豪威尔指挥。

达尔朗的处境则极为尴尬。罗斯福所说的“权宜之计”指的就是他和那些法国殖民地官员们。此时艾森豪威尔已经保不了他了,达尔朗酸溜溜地对部下说:“我就是美国人手中的一颗柠檬,榨干了汁水就扔在一边。”

艾森豪威尔很快就不必为达尔朗操心了。1942年12月23日,他正在自己的司令部用晚餐时,一名卫兵跑进来告诉他,达尔朗刚刚被刺身亡。

达尔朗被刺究竟是谁主使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可能是亲维希政府的人在肃清叛徒,可能是自由法国的人在清除竞争对手,可能是吉罗的人在扫除障碍,也可能是英国人担心他日后起势对自己不利。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讲卫生”的美国人担心“被榨干汁水的柠檬”会污染环境,于是就将他扔掉了……

0 阅读:106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