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如果孩子不想读书,就带着他看看《布鲁克林有棵树》

乐人看情感 2024-09-01 14:14:50

又是一年开学季,几方欢喜几方愁。

有的父母庆幸神兽归笼,有的父母则愁上眉头。

孩子玩得疯难以收心不说,一提开学就抱怨连连,甚至觉得读书太苦,不想上学。

如果身为父母的你,正为如何劝说孩子发愁,不如带他看看作家贝蒂·史密斯的自传体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成为“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列为“中国青少年百部优秀图书”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茜,出生在混乱、贫穷、犯罪滋生的美国布鲁克林区。

身处底层的她,总是被人揩油,处处受尽欺凌。

因为家贫,她缺衣少食,甚至被迫把上学机会让给弟弟。

弗兰茜像极了布鲁克林街角随处可见的天堂树,其貌不扬,仿佛坠入尘烟就是唯一的宿命。

然而,看似前路晦暗的她,居然摇身一变考入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作家。

这天降奇迹一般的经历,正是读书赋予的。

现如今,很多孩子不是嫌弃上学很苦,就是误以为读书无用。

考研名师张雪峰说过一句扎心的话:

学习这个事,当你将来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这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了。

永远不要低估读书的意义,它远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

1

读书苦,不读书的人,活得更苦

20世纪初的布鲁克林,挤满了前来一圆美国梦的各国移民。

弗兰茜一家也不例外。

他们从遥远的欧洲而来,连着几代人蜗居在破败的贫民窟里,与饥饿贫寒搏斗。

弗兰茜刚生下来时,格外孱弱,即便慢慢长大,也因为长期吃发霉的黑面包,喝廉价咖啡,瘦得皮包骨头。

不过,弗兰茜从不埋怨。

她总是带着弟弟四处捡垃圾,卖废品,想方设法帮妈妈贴补家用。

因为,妈妈活得实在太辛苦了。

弗朗茜的妈妈凯蒂,聪慧能干,只可惜小学刚毕业,就被一心只想赚钱的父亲赶去打工。

没多久,她因为爱上弗朗茜的爸爸乔尼,选择回归家庭。

乔尼英俊帅气,一直有个歌手梦。

但由于父亲早逝,他不得不辍学,在酒馆卖唱。

乔尼很不甘心,自认为浪费了大好才华。

可是,他书读得实在太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当个好歌手,只能继续稀里糊涂地在酒馆混日子。

久而久之,乔尼心中郁结深重,不敢面对不成器的自己。

他干脆一头扎进酒精里,麻痹神经。

乔尼在外面一醉就是好几天,几乎忘了家里还有苦苦等他拿钱回家的妻儿。

可怜的凯蒂和两个孩子,时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无计可施之下,凯蒂只好出门找活干。

只可惜,她一没学历,二没文化,根本找不到好工作。

最后只能靠出卖苦力,为三栋公寓做清洁。

从早到晚,凯蒂都在清扫地板,原本匀称的双手被苏打水泡得发红开裂,腰背疼得直不起来。

一次,即将生产3胎的她,还笨拙狼狈地趴在地上擦地板。

弗兰茜十分心疼,拿起抹布想帮助妈妈。

谁知,凯蒂尖叫着,迅速把女儿的手从装满苏打水的桶里拽出,并用围裙擦干。

“不!我不希望你的手也变成这样。我希望你一直有双好看的手。”

凯蒂反应如此激烈,不是嫌弃女儿,也不是看不起自己的工作。

只是,她太害怕女儿像自己一样,被桎梏在破败人生里,没有选择新生活的余地。

正如一句扎心的话所说:生活回击的最大的难,有时并不是辛苦本身。而是面对现实的苦,无能为力,无从选择。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读书是世界上最难熬的苦差事。

四处玩耍的年纪,非得稳坐冷板凳;鲜衣怒马的时节,必须留在题海奋战。

直到挨过现实的耳光才发现,读书再苦,也苦不过生活泼来的苦水。

比起被迫谋生的无可奈何,在谷底挣扎的辛酸不易,还有机会选择吃读书的苦,已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福。

开学的日子即将来临,请一定要告诉孩子。

主动选择吃自律的苦、学习的苦,会苦一阵子,却能让生活对你网开一面,让你的前路少一点坎坷。

世上没有白读的书,你翻阅过的每一本,都将垫起你的人生高度,让你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2

读书

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七岁那年,弗兰茜要读小学。

在接受学前预防接种时,为缓解紧张,她玩起了泥巴。

自视甚高的医生面露嫌弃,大声斥责又脏又臭的弗兰茜没理由活在世间。

到社区读书后,弗兰茜受到了更多的鄙夷和不公对待。

老师们就跟医疗中心的那位医生一样,阶级观念深重。

她们认为像弗兰茜这样的贫民窟小孩,没资格读书,更不值得被用心对待。

所以,老师会把前排最好的位置留给家境富裕的学生,对他们说话温柔。

而衣着寒酸的平民子弟,则被丢进黑黝黝的角落里,他们没有书本纸笔,整日还要挨骂。

在这所社区学校里,弗兰茜感到窒息。

一日,心情低落的她出门散步,无意间走到一处社区。

那里没有破烂的商店,没有闹哄哄的街区,更没有满面戾气的居民。

尤其是街角的学校,在阳光下散发着深红色的光芒,令人神迷。

弗兰茜想尽办法,把自己转到了那所漂亮学校里。

入学第一天,弗兰茜就受到校长的热烈接待,还被老师郑重介绍给全班同学,并得到了单独的座位。

学校里,大家一视同仁,只在学习上比拼,从不因出身而鄙夷小瞧任何人。

愉悦的氛围中,弗兰茜展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她的文章被选为最佳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她还被老师邀请参与文艺节目的编排。

幸福的读书时光,总是过得飞快。

一转眼到了毕业季,同学们争先恐后和弗兰茜拥抱告别,在纪念本上写下热情寄语。

校长和老师则将弗兰茜视作未来之星,勉励她好好努力,要为母校争光。

捧着毕业证书,弗兰茜感到不可思议。

她原本以为自己泥泞的出身,不配拥有光鲜的未来。

谁料,读书如一把破冰锥,凿穿阶层迷障,硬生生给了她逆袭的机会。

人生充满了不公平,读书却是普通人最大的公平。

近年来,很多言论让不少孩子产生了“阶层已固化,学历如废纸”的错觉。

但作家梁晓声给出了有力回击: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家庭背景,没有所谓的贵人相助,这种情况下你还要上升,靠什么?几乎只有读书,花钱最少,全凭自觉。

所以,开学了,请告诉孩子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从不公平。

有多少人,奋斗半生才拥有坐下喝咖啡的资格,就有多少人轻轻松松出生在罗马,赢在起点。

但起点不能决定终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读书,永远是打破壁垒,跃向更高阶层的快车道。

它不看家世,不求外貌,只要你肯奋斗,就能以最低的成本,博得最大的公平,重启人生新版本。

3

读过的书

终会变成撬动人生的筹码

刚毕业,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的弗兰茜,被迫走上流水线。

原来,毕业前夕,弗兰茜的爸爸酗酒过量,横死街头。

妈妈再也无力支撑她和弟弟共同读书。

为帮衬家里,弗兰茜被迫放下继续读中学的念头,开始四处打工。

很可惜,新找的工作不稳定,没干很久,弗兰茜就失业了。

好在,心情郁结时,她从未放弃阅读。

当年,刚降生的弗兰茜瘦弱不堪,人们都说她活不久了。

但凯蒂坚信,女儿如同院子里的天堂树,哪怕没有阳光,只喝一点雨水,也能茁壮成长。

她唯一担心的是,苦难会如噩梦一般侵扰女儿。

此时外婆玛丽建议说,那就让孩子多读书吧。

外婆吃过不读书的亏。

她曾经花费10年时间,省吃俭用攒够买房钱。

结果却被房产商利用不识字的弱点,签下假合同,骗得身无分文。

弗兰茜从此受益匪浅。

从儿时起,她就听着妈妈凯蒂的读书声入眠。

长大后,每当感到孤独,弗兰茜会从诗歌里寻求宁静。

生活压抑时,她带一本书,一块曲奇,躲在天堂树的树荫下静静看着,烦恼瞬间烟消云散。

因为有多年阅读经验,弗兰茜在失业不久后,成功应聘到一家报社当阅读工。

她能力卓越,很快成了单位里的佼佼者。

而且一天8小时的大量阅读,还让弗兰茜对世界有了独特见解,见识不比学校里的同龄人逊色。

弗兰茜意识到,自己虽然上不了中学,但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考大学。

她报名参加大学的暑期班,自学高中课程,发誓要一门一门拿下缺失的高中学分。

由于基础薄弱,弗兰茜要求自己必须死磕到底,努力到不留一丝余力。

上下班的摇晃电车上,单位餐厅的小饭桌上,到处都是她捧着书本拼命学习的身影。

终于,在她16岁半的时候,成功敲开了密歇根大学的校门,她成为家族的第一位大学生。

回看过往,弗兰茜仿若做了一场美梦。

我的祖父母从来不会读写,他们的先辈也不会,我的父母甚至小学都没毕业,我没上过中学。但现在,我,却上大学了!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的。”

尘世的烦恼只多不少,是书籍典故,让一个人在纷扰中沉淀了心神。

世间的风霜如影随形,是知识才学,使一个人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开学了,当孩子不想上学时,请务必告诉他们。

你若赤膊上阵与命运搏击,只会落得遍体鳞伤。

而用读过的书做铠甲,拿知识的馈赠当杠杆,就能撬动命运,紧紧握住人生主动权。

在这个知识为王的时代,读书的最大意义,不是把谁直接送上巅峰,而是为他积攒翻盘筹码,让他随时拥有绝地反击的机会。

特级教师张丽钧,曾探究弗兰茜走向成功的终极秘诀。

博览群书与接受教育,让弗兰茜成功实现了精神越狱,逆袭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了。用知识武装头脑的人,是坚不可摧的。

新学期即将开始,请让孩子相信。

读书,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你熬过的夜、刷过的题、遇到的难,都将垒就眺望未来的天梯,助你跃向更高的山巅。

点个赞吧 ,请告诉孩子们,不要再纠结读书有没有用。

该披星戴月的时候不要松懈,该寒窗苦读的时候不惜余力,你终能铺成看世界的坦途大路,收获命运的馈赠。

0 阅读:13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