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小肠

老糖话健康 2024-07-20 09:34:55

(一) 心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1.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有赖于心和脉的互相合作。而心为主导。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旺盛,就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血液是营养机体的主要物质,而心脏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器官,所以心脏功能的强弱和血液的盛衰,影响着全身的营养情况。因面部血脉较为充盈,所以脉搏和面部的色泽变化,反映了血脉的盈亏变化和心气的盛衰。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㿠白。

2.主神明

神,指人的思维活动,明,指意识状态。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中医学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如《灵枢·大感论》说:“心者,神之舍也。”《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所以心主神的功能与心主血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心的气血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而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如果血热扰心,还可见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3.主汗液

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的部分,即汗是津液所化生。《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是津液血所化,所以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正因为“血汗同源”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见《灵枢·营卫生会篇》)的原则。

出汗的机理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见《素问·阴阳别论》)。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也耗散正气。汗与心的这种关系反映在病理上,如汗出过多消耗津液,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而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严重的还可以见到大汗亡阳的危候。

4.开窍于舌

心位于胸中,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因而心的气血与舌相通,以保持舌体的生理功能。所以心脏的病变,就很容易从舌体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便见舌卷、舌硬、言语不清等病变。心气虚衰,心血瘀滞,往往出现舌色青紫或见紫斑等。

正由于心脏的生理、病理变化都能直接影响到舌,故称“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附]心 包

心包又称为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既是心的外卫,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心包受邪,又必然影响心脏的功能而出现心脏的病证。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二)小 肠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上端与胃相接,下端与大肠相接,小肠与胃相接处称为幽门,与大肠相接处称为阑门。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小肠接受胃中传化来的水谷,作进一步的消化,并把它分成清、浊两个部分。清者为水谷精微(主要是津液),浊者为糟粕。清者经吸收后,转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而被利用,其代谢剩余的水液即下输膀胱;浊者(糟粕)则下注于大肠。当小肠有病变时,会使大小便失常。

0 阅读:1

老糖话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