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此举创历史之最!新一轮的消费刺激来了!

依新江 2024-09-05 17:52:55

9月3日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政策。

政府真金白银的推出消费激励政策,而且这次的补贴范围非常的广,专项补贴的资金超过了40亿。

这笔钱85%由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出,15%由市级财政承担。

这一轮上海的补贴金额之多,补贴范围之广,都是历史之最。

我们先来看看哪些领域会受到巨大利好。

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扩大家电、家装、家居和适老化产品补贴范围,并对购买符合要求的沙发、床垫、橱柜、浴缸、坐便器、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家电、家装、家居和适老化产品实施补贴。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由1万元提高至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补贴由7000元提高至1.5万元。个人消费者以旧换新购买纯电动小客车补贴标准提高至1.5万元,燃油乘用车补贴标准提高至1.2万元。家电消费领域:对于冰箱、洗衣机等8类家电产品补贴,购买1级能效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20%予以补贴,购买2级能效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5%予以补贴。

主要涉及的有汽车购买、旧车置换、8类家电单件购买补贴2000元封顶、家电以旧换新给予15%补贴等等,不玩虚的,是真给实惠。

受到相关的此利好影响,昨天家电板块大涨超过3%,成为两市涨幅最高的板块。

很多人可能会说,也就40亿元,整体的金额也不大啊,这么瞎激动干嘛。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还不清楚背后的杠杆效应。

--1:4的撬动比例

政府发100亿的消费券,杠杆效应能带动400亿的消费额,换句话说,这次发的40亿,可以带动160亿的消费额。

老百姓得了真实惠,比m2空转的假放水感觉实在多了。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老师在一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又火了。

教授原话说:“当下经济运行有个主要矛盾必须要解决,就是当前内需不足。”

“当前内需不足”,李稻葵老师给出的对策那真是“简约不简单”——

发放5000亿-1万亿消费券,支持老百姓消费!

李稻葵老师举那个例子也是一个唾沫一个钉,相当接地气,说来大伙儿听听:

“我特别想买一个比较好的电器,5000块钱,我买不起,国家说了,你买5000块钱的电器,我给你20%的补贴,给你1000块钱的补贴,我种草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通过这样的办法提升整个社会消费的热情。”

建议是上午提的,热搜是下午上的,主打的就是个当天油当天换,绝不隔夜,大家的关注度都非常高。

发消费券,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助力消费提升,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提升生产和税收!

上海2023年4月份发过一把消费券,效果非常不错,尝到了甜头。

刚才也跟大家说过了,发消费券可以撬动1:4的比例消费。1:4的收益,这账不难算吧?人家李稻葵教授还说了——

“如果拿出1万亿中央财政补贴消费,最后能带来4万亿的消费上升,消费上升后马上带来企业回暖,税收就能上去,里外里中央财政不用花太多钱。”

这相当于补贴刺激消费,消费带动生产和就业,最后通过税收又回到了中央财政。

按照这个逻辑链条推演,还有不少溢出价值是相当可圈可点的,譬如说地方也因经济循环链条转动而变得充满活力。

企业效益好了、社会就业稳了、大伙儿都有事儿干、有奔头儿了,民间戾气也跟着消解了好多,最终有利于长治久安。

给老百姓发钱、发消费券这个事儿,咱们这些年最频繁听说的,就是在三年口罩时期,美加澳新英、欧盟诸国、日韩新马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当年都干过这个事儿。

咱有一说一,当年的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

2020年3月、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美国向个人发放三轮现金补贴和失业救助,总规模1.5万亿美元,为美国经济软着陆提供了缓冲垫;

2021-2023年,新加坡推出三轮邻里购物券,总规模6.3亿坡币。经测算,其消费乘数效应达到1.67、2023年新加坡失业率仅3.6%,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2021-2023年,中国香港共发放三轮消费券,用于本地零售、餐饮、交通等服务业,仅在2021年,港版支付宝电子钱包消费金额增长110%。

从国内看,发放消费券比直接发钱效果更较好,杭州、上海消费券的乘数效应保持在3-4之间,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乘数效应还要更大…

原因很简单,对于微观个体而言,消费券解决的是价格敏感问题。

很多人在说,国外都在发钱,为什么我们只发消费券?

归根结底,在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的人口也实在太多了。

发钱的话,光是上海就有两三千万人,这发少了就没有用,发多了也发不起。

而且哪些地区发,由谁发?很多地区财政都是交由转移支付的,自身财政供应不起。如果有的地区发了,有的地区没发,也不太公平。

而且我们和欧美人不太一样,他们热爱消费,很少有存款,但是我们热爱存款,虽然也有消费,但是需要一定的刺激。

按照有关统计,我国的个人消费对于GDP的贡献只有40%左右,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70%左右。

当前,刺激消费是最难的,也是最紧要的。

目前,消费在我们国家的GDP占比大约是54%,而在发达国家,终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通常能干到70-80%。

消费成长空间比城市化成长空间大多了!

中国经济要想破局,无非就是从四大课题下手——研发创新、再全球化、消化债务、刺激内需。

研发创新,需要人才储备、周期储备、技术积累,可能还需要一点点天时地利,综合门槛最高。

再全球化,需要外部政策准入、货币周期双双发力,责任基本不在咱们这儿,但鉴于“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难度也很大。

消化债务,准确来讲现阶段那是结果,不是手段,在财政、信贷与通胀都吃紧的情况下,空谈化债没有意义。

综合比较来说,消费既是最容易盘活的着手、也是最可能疏通上下游货币流动的关键。

因此,发钱的本质就是通过制造温和通胀,改善市场主体盈利与居民增收,从而让整个社会资本链条加速转动起来。

现在什么样的行情大家也都知道,很多地方政府的资金也不够,全国14亿人发钱做不到,但是给北京上海小范围发个几十亿消费券可以有。

所以这一轮的消费刺激,就先从北京和上海开始了。

之后看情况,很可能向二线城市推广,带一带疲软的消费。

毕竟,“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那可是咱们家的传统手艺。

而一旦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度消费刺激计划铺开,那最直接会造成的后果就是——

越是在消费这件事上有作为的城市,将来就越是能够脱颖而出。

当然,究竟什么样的城市会率先受益?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类:

其一,拥有较高附加值、长传导链条产业的沿海发达城市。

其二,行政级别较高,航空、高铁发达的区域枢纽型城市。

产业附加值高,是一座城市天然的吸引力,而传导链条足够长又意味着这座城市的人口承载力足够大。

这样的城市往往地方财政和民营经济具有更好的内生性,这也为地方在刺激消费层面“因城施策”提供了可观的空间。

换句话说,让这批城市在“消费时代”有所作为,也是塑造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基本格局的诉求。

因此,以上两类城市未来被方方面面的力量重点做多,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其中又有极少数头部城市,既享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又身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优势、财政优势一马当先。

作为普通人,无论是个人发展也好,还是长持资产也好,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当然是这些buff叠满的地方…

现在就是为国消费的时代,上海人民领了消费券,多多消费吧。

来源:大碗楼市上海

0 阅读:14

依新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