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道教思想研究之思想源流

东巷文化 2024-06-17 16:49:32

陈抟堪称学术巨擘,其学问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精通易学、儒学、道学、佛学,还在医学、武学、数学、地理学、相学、算学、文学、堪舆学和遁甲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当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在后世流传不息。

一、儒学为基

陈抟自幼致力于儒家学问,毕生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理想,深受儒学熏陶。他坚持科举六十年,修齐治平的理想贯穿他的一生,这在与后周世宗柴荣的对话中就表露无遗。

后周世宗柴荣

面对世宗询问修道炼药,陈抟以国事为重,劝勉世宗致力于治国平天下,即便晚年隐居华山,受宋太宗三次邀请出山,仍心系儒学。问道是否可传养生之道,陈抟谦称自己隐逸无为,于世无益,强调即使个人修行达到飞升境界,亦无助于治国。他认为宋太宗具备圣君之资,应以君臣合力治理国家为首要,修行莫过于此。

青年至壮年,陈抟虽对儒学怀抱深厚情感,却未能通过科举,随着年岁增长,最终选择山林隐逸,潜心修道。在唐末五代,类似陈抟这般因仕途不顺而隐居修道者众多,诸如孙君仿、獐皮处士、吕洞宾、麻衣道人及武当山的五位隐者,皆对其思想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二、佛法渊缘

首先,在《易》学领域,麻衣道者对陈抟的影响极为深远。两人曾共同修道隐居,陈抟高度评价麻衣道者的道行,认为他学问精深,已达天人合一之境,在识人方面更是具备非凡的天赋。

明代学者黄宗炎在其著作《太极图辩》中指出,陈抟从麻衣道者那里获得了《先天图》,随后将此图传授给了种放。据此可知,陈抟所拥有的《先天图》,即现今所称的《古太极图》,源自麻衣道人的传承。陈抟将此图传授给门下弟子,促成了象数易学的新阶段,进而生发了中国太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麻衣道者传给陈抟的易学著作,题为《正易心法》,全书共计四十二章,深入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并对先前儒家传统的易学观念提出了严厉的批判。陈抟为这部《正易心法》撰写了详尽的注释。

此外,麻衣道者还向陈抟揭示了《河图》与《洛书》的深层奥义,以进一步阐明易学的精髓,其秘诀概括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肩并,六、八膝依,纵横各凑十五数,而五居中央。”受此启发,陈抟不仅对《正易心法》加以注解,还根据《河图》、《洛书》的数理知识绘制了《易龙图》中的河图与洛书图像,直观展现了易学的智慧。

陈抟将这些著作的精义融为一体,巧妙地整合了道家的‘辞外悟易’、儒家的‘辞以明易’以及佛家的‘心解易理’,跨越了传统儒家易学的界限,尤其是颠覆了王弼主张的‘重理论而轻象数’的易学主流,从而开创了“先天易学”。

《正易心法》融合了汉代象数易学与佛教心法,倡导以“活法”领悟易学精髓,实现阴阳、五行、八卦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此展现天地间阴阳转换及万物盛衰的自然规律。

该学说通过宇宙从无到有的演化模型,与佛教关于“缘起性空、生灭无常”的教义相结合,旨在超越个体后天的生理心理限制,追求认识体验先天的形而上本质——宇宙的最终本源与法则。这一学说不仅为宋明理学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还显著提升了当时的思想深度和理论思维层次。

三、道家归宿

如果说麻衣道人传授的《正易心法》与《先天图》促成了陈抟先天易学思想的形成,并为他的内丹修炼理论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基础,那么吕洞宾所授的《无极图》,则是陈抟内丹修炼理论形成与完善的關鍵。

《无极图》源起于河上公,后成为魏伯阳撰写《参同契》的依据;继而由钟离权传承至吕洞宾;吕洞宾在与陈抟共隐华山期间,将此图传授给陈抟,陈抟遂将其镌刻于华山石壁之上。

吕洞宾继承了东汉时期魏伯阳的丹道传统,并汲取了佛家修炼的精髓。他的著作《丹诀百字铭》以精炼的诗句传达了修炼的要义: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虚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陈抟在其《无极图》中阐述了五个修炼层次:“元牝之门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五气朝元一取坎填离一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与吕洞宾的《丹诀百字铭》的道义是相互呼应的。吕洞宾的“壶中配坎离,阴阳生返复”与陈抟的“取坎填离”以及阴阳双鱼图案相映成趣,可见其他们内丹修炼思想的渊源和传承。

道家关于阴阳合一的修炼思想,早在《老子》中就有所体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在这里,“黑”代表阴,“白”代表阳,以及“复归于无极”的修养理念,已经为后世的修炼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易参同契》

誉为丹经之祖的魏伯阳,其著作《周易参同契》开篇即指出:“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这句话深刻地将阴阳(坤、坎为阴,乾、离为阳)的理念作为修道炼丹的基础。经过钟离权、吕洞宾的传承,至陈抟时,形成了宋元时期道家内丹修炼的基本理论。

陈抟在游学西蜀期间,还曾与五代时的道学名家谭峭同窗共学,两人师出同门,互为道友,在道家思想上相互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谭峭,号景升,泉州(今属福建省)人,以其超脱尘世、热爱自然、崇尚老庄哲学而著称。他所著的《化书》共一百一十篇,探讨了天地的根本和万物的变化,主张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谭峭认为,大道是虚无的,从虚无中生出神,神化为气,气又化为形,最终又回归到虚无。陈抟与谭峭在这一理念上达成了共识。

陈抟在《胎息诀》中提出,大道化生万物,万物经历少、老、病、死,最终化为神,神又化为万物,体现了万物生灭、循环变化的哲学。他强调,过去的圣人洞悉了变化的规律,通过忘形、养气、养神、养虚,达到了虚实相通的境界。谭峭的“虚实相通”的大同世界观念与陈抟在《无极图》中所描述的“炼神还虚,复归无极”的修证程序是相辅相成的。

陈抟

总结

陈抟的一生,前60年致力于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而后58年则投身于道家思想和养生之术的修习。他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儒释道三家学说于一身,为宋明时期的易学、理学、丹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宋明文化和学术界,堪称宋明文化学术之奠基人。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 !

0 阅读:11

东巷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