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易经》卜筮之争本质上是话语权之争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4-22 04:55:11

卜筮由来已久,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把算卦这回事溯源到了伏羲,由于孔子的影响力,后世质疑这个结论的声音翻不起浪花。现在考古发现,殷商出现了甲骨文,主要就是为卜筮服务的,所以甲骨文有另外一个名称“甲骨卜辞”,这个考古还发现西周初期也主要采用甲骨卜筮,只是后来使用蓍草采用八卦体系占了上风而已,考古在殷商没有发现八卦,再往前,我们没有发现夏——没有找到夏使用的文字,更不要说卜筮了。

凡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殷商和西周,对于孔子来讲,是几百上千年的事了,孔子非要讲人家怎么“算卦”,肯定有他的目的。关于孔子时代的记载太少了,毕竟大家公认著书立说是从孔子才开始的,现在我们发现,孔老夫子是个“背锅侠”,后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加大说话的分量,往往把自己的意思,一本正经的搞成“子曰:”也就是孔子这么说的。孔子当过鲁定公的相,职责范围内的事是主持编纂国史,即《春秋》,由此他得以掌握鲁国国家文献档案,看到周公关于易经的卜算记载,于是喜爱得“韦编三绝”,做了《易传》。学术界公认他老先生就和这两本书有关系,于是,冒充或者让他“背锅”,就是给这两本书里塞东西,夹私货。能这么做的人可了不得,首先得有权这么做,再就是,做了别人不知道,只能捏着鼻子认,这个人就是西汉哀帝的“羲和”官刘歆,主管国家文史星历,负责给王莽篡汉找法理依据,王莽提拔刘歆让他“典儒林史卜之官”,成为学术文化事业的最高领导人,一般人认为《左传》和《周礼》就是这个时候由刘歆搞出来的:《左传》是给《春秋》做注解的,《周礼》是孔子最推崇的,关键是刘歆的确有才,给这两本书里塞东西,拿孔子的权威压人,自然是只有刘歆说的,别人无从反驳。不仅如此,刘歆甚至编出来谶纬,王莽和刘歆等十一个人,是以前典籍里就有,上天认定的人,王莽篡位后只好按照这个名单封官:可见刘歆拿到话语权后,王莽也得认,直到王莽受不了了,逼刘歆自杀,算是封他的口,把话语权亲自掌握在自己手里,王莽才能不受制于人。

回到孔子做《春秋》《易传》。后世大儒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魏征敢把李世民逼得把鹰捂死在衣袍下,原因就是魏征动辄拿《起居注》说话,而李世民是没有在《起居注》上讲话的权利的,魏征甚至不给他看。孔子《春秋》就是拿到话语权,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写历史,并能按自己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比如,赵穿弑君是事实,《春秋》做赵盾弑君;晋国称霸会诸侯捎带让周王来听安排,《春秋》说王巡狩于河。季氏作为鲁国陪臣流放了鲁昭公,《春秋》说季友生下来手上就有掌纹,意思是天命摄政。

而《易传》的作用,和以前殷商、周公对卜筮“贞人”的态度直接相关。现在人对算卦要求“准”或者“十拿九稳”,甚至牛跑丢了,求“瞎子半仙”算一卦就能找回来,殷商不是这样,殷商起源于黄河下游东部沿海,自古崇拜多神教,原始的风水云雷,凤凰麒麟妖魔鬼怪在群族影响很大,君主出于对鬼神的敬畏,做事前向神鬼祭献、娱神媚鬼,以求的神鬼赐予好运,或者不惹恼鬼神,这才有灼烧甲骨,卜得预兆,得到卜筮的启示。西周建立后也继承了一些殷商的这类卜筮秩序,但西周和殷商显然不是同类部族,周人用蓍草而放弃了殷商的甲骨,这时候,谁定卜筮规则,谁就拿到了对君主的话语权。这恐怕是《易传》的撰写目的,君王需要的是决疑、需要的是上天的启示,而孔子需要的是推行《周礼》,拿到《易经》的解释权。

儒家有《周易》,民间有方士,出谶纬,秦“始皇死而天下分”、三国“代汉者当涂高”,南朝“山中宰相”隋有“十八子王天下”、唐“女主昌”宋有“红羊赤马”,陶弘景、李淳风、袁天罡、张继先、林灵素就是凭这些话语权当大一统王朝的国师,架空宰相的话语权。

0 阅读:15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