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最新关键技术总结

农技集结 2024-03-21 07:22:12

小麦赤霉病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发生规律等等,我之前的文章讲的很明白,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此处不再赘述。

规律不变,但针对赤霉病防控年年强调,时时研究,目前有没有更进一步的信息?今天向大家做个总结。

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有几个关键点。

一、选用良种,科学种田

针对赤霉病并没有完全免疫的品种,但是品种间是有差异的,下面列举几种。比如“高”抗性品种,宁麦20,扬麦33;中抗品种:扬辐麦4号,扬麦17,18,19,扬麦21;镇麦10号,苏科麦1号,宁麦21,中麦166。

二、秸秆处理,降低菌量

秸秆处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按目前环保要求秸秆还是禁止焚烧,怎么样处理?深翻?离田?无论如何最终的目的是要减少土壤表面的秸秆量,如此才能大幅降低基础菌量。据研究稻桩平均株带菌率超过1%,就达到了大流行的菌源基数,随着秸秆连年还田,病菌连年累计,据调查有田块稻桩株带菌率甚至10%,一旦气候合适,大发生在做难免。

三、科学管田,培育壮苗

这个不用多讲了,适期播种,精量条播,清沟理墒,旱能进水,涝能排水,科学用肥。和人一样,吃的健康,自然抵抗力就强。

四、精准测报,科学用药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就是说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和天气温湿度呈正相关。据任义方等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等病害常发区为例:

孕穗—抽穗:日平均气温>14℃;相对湿度>70%;

抽穗—开花:日平均气温>16℃;相对湿度>68%;

开花—乳熟:日平均气温>18℃;相对湿度>70%;

以上是各个阶段易于促进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江苏省4月下旬开始小麦赤霉病存在发病风险,累积发病风险度超过70%的集中发病期在5月4—21日,且苏南大部和沿淮淮北中部地区为病害高风险地区,须要结合关键发病时段和区域加强病害防控。

最后的防线是科学用药,首先是时间的选择,赤霉病可以说是可防不可治的病害,时间选择很重要,特别是第一次用药,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要“见花打药”,扬花期间遇到阴雨天,或者感病品种,要做到两次用药。其次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多菌灵应该是首选淘汰的药种,多年的使用,赤霉病对它的抗性已经很高。近几年可选药剂还是比较多的,比如以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菌酯的复配剂,氟唑菌酰羟胺等,都是优秀的药剂。其中戊唑醇要注意,每亩折纯用量不能少于8克,以12-15克为宜,主要是纯用量,否则低浓度的戊唑醇会刺激毒素的合成,具体机理本文不再赘述。

五、及时收获,赶紧晾晒或烘干

俗话说“麦收九成熟,不收十成落”,麦收时节停一停, 风吹雨打一场空,都是说我们要及时收获。另外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避免湿度过大,否则病菌在麦粒上会再次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0 阅读:4

农技集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