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语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孩子成长轨迹,往往能在小时候就窥见一斑。
点滴见真章母爱深如海,抠门误儿才。点滴皆学问,长大悔难裁。
这里的“抠门”,不是说母亲们舍不得花钱那么简单。
而是指那些过分节俭,甚至到了忽视孩子需求,压抑孩子天性的地步。
例如,小明妈妈总是对小明说:
“咱家穷,这个玩具太贵了,别买。”
可小明看着别的小朋友手里的新玩具,眼里满是羡慕和失落。
次数多了,小明渐渐变得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欲望,长大后面对机会也往往畏首畏尾,错失良机。
例如,小红妈妈为了省钱,从不带小红参加课外兴趣班,理由是“自己在家也能学”。
结果呢,小红的才艺一直没能得到专业指导,慢慢地,她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长大后在职场上也显得平平无奇,缺乏竞争力。
童年经历与性格形成咱们再聊聊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看“抠门”母亲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孩子的。
一是物质上的匮乏感。
这类母亲总是强调“省钱”、“节约”,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物质匮乏的阴影下。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我不配拥有好东西”的心理暗示,长大后即使有条件,也不敢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是精神上的忽视。
为了省钱,有的母亲会拒绝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或是剥夺他们探索世界的机会。
这样一来,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眼界都会受到限制,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缺乏自信。
三是情感上的压抑。
有的母亲会因为经济压力,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甚至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情感压抑,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也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自卑与超越》里有句话:
“童年经历,尤其是与父母的互动,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怀瑾智慧我朋友小李。
他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母亲也是出了名的“抠门”。
小李记得最清楚的是,每次学校组织夏令营,他妈妈总是以“不安全”、“浪费钱”为由拒绝。
小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兴奋地讨论着夏令营的趣事,自己默默在一旁。
长大后,小李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缺少了些什么。
他甚至害怕社交,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更别提主动争取机会了。
直到有一天,他读到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
“人生最大的勇敢,就是经历欺骗和伤害之后,还能保持信任和爱的能力。”
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照进了小李的心里。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活得如此小心翼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被“抠门”母亲束缚了手脚,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气。
小李决定改变,他开始主动社交,尝试新事物,慢慢地,他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