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兽到邪物:揭秘中国狐灵黑化之谜

劉同学 2024-02-11 12:55:02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在中国古老传说中,狐狸往往被描绘成诡异、勾人魂魄的生物,其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象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渐形成的。

回顾古代文献,从最早的神秘神兽到后来人们口中的邪魅之物,狐狸的形象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蜕变过程。

在古代传说中,狐狸曾是神圣的生物。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神话故事里,青丘国就居住着拥有九条尾巴的神兽——九尾狐。

在青丘国的北边,朝阳谷的南面,有一个神秘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居住着一群九尾狐,它们外形像狐狸,却拥有九条尾巴,并能发出婴儿般的哭泣声。当人们被这哭声吸引而来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九尾狐的猎物。但是,如果你能吞食青丘的九尾狐,那么所有的诱惑都将对你失效。

九尾天狐,其强大的法力远超普通的狐狸精。在中国后世的传说中,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商纣王的宠妃妲己所出自的家族,都承袭了青丘狐族的血脉。在人类学的体系里,青丘狐被视为涂山、有苏、纯狐等氏族的图腾神。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狐狸不仅是灵性的动物,还常常扮演着守护和庇佑的角色,为世界带来繁荣和昌盛。

在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时代,一只涂山的九尾白狐出现了,它不仅守护了大禹的王朝,还保证了夏朝后代子孙的延续。

古籍《淮南子》中记载,大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为了开辟轩辕山,曾化身为熊。而在《吴越春秋》中,大禹的妻子、夏启的母亲涂山女娇与涂山的九尾白狐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的大禹已经三十岁,还没有结婚,他担心自己违反了适龄婚娶的规定,于是他来到涂山,向上天祈求:“吾娶也,必有应矣。”(如果上天让我娶妻,一定会有所回应。)话音刚落,一只身披九条尾巴的白狐缓缓出现,给他带来了答案。

大禹看到这一幕,心中明白:我家族崇尚白色,我身穿白衣,白狐的颜色与之一致;九是至高无上的数字,白狐九尾,显示我家族王者之气。(此外,根据汉人的阴阳五行理论,九是最大的阳数,尾巴是星宿之一,象征着多子多孙,九尾代表着生殖力的象征,预示着多子多孙的吉祥。)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成家成室,我造彼昌。”于是,大禹遵循上天的旨意,娶涂山女娇为妻。有说法认为,涂山女娇就是那只九尾白狐的化身。

在当时的中原各国中,涂山氏的力量不容小觑。《史记》中提到:“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氏和夏后氏的联姻,在大禹治水、战胜共工等关键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涂山白狐与夏朝君主的渊源,在《聊斋志异》等后世文学作品中,涂山一脉成为青丘狐族中特别尊贵的一支。

当然,狐狸的精怪属性也使其带有某种神秘的妖性,正如《说文解字》中将“狐”解释为“鬼所乘之”的“妖兽”。但是,从先秦到汉魏时期,狐灵在民众心中总体上仍然是吉祥的、能够保佑人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狐狸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神秘的妖性,也有吉祥的寓意。

在《史记》中,陈胜在煽动戍卒反秦时,曾模仿狐狸的叫声,高呼:“大楚兴,陈胜王!”这种做法在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得到了体现,九尾狐常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等吉祥物一起出现在西王母的座旁,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在四川新都的《汉西王母画像砖》拓片中,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右侧的灵狐翘着长长的九歧尾,肩部长有羽翼,形象生动。

《魏书》和《北史》中也有地方州郡献宝白狐、九尾狐的记载,以此来赞颂君王的政绩。“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狐狸的出现,象征着世界的和平。

到了唐宋时期,狐灵信仰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设立庙宇来供奉狐仙。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了初唐以来,百姓对狐仙的信仰,甚至出现了“无狐魅,不成村”的谚语。吕希哲的《吕氏杂记》中也有关于狐王庙的记载,狐王庙能施福降祸,深受百姓敬畏。直到今天,东北地区仍有“狐黄白柳灰”(狐、黄鼠狼、刺猬、蛇、鼠)五仙信仰,狐仙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狐狸的形象开始负面化。或许受到“物老成精”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狐灵的妖性逐渐显露。特别是九尾狐,成为文人攻击的对象,狐灵幻化人形的法术被用来与女色误国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狐狸的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吉祥的寓意,也有妖媚的危害。

北朝的李暹在注解《千字文》中的“周伐殷汤”一句时,首次提出了妲己是九尾狐的说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古冢狐》一诗中,写道“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

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将美色误国的妲己、褒姒都比作老狐妖。狐狸从辅助王业的瑞兽变成了危害社稷苍生的红颜祸水,狐狸神通越大的,妖化后危害也越大,狐媚祸国的基调由此奠定。

那些平凡的狐狸,也常常出现在晋唐的小说题材中,虽然不能祸国,但屡屡殃民。

到了北宋时期,“九尾狐”更是成为了一种骂人的俚语。被骂者善于媚惑,不分男女。如田况在《儒林公议》中吐槽奸臣陈彭年善于媚惑宋真宗,被时人看作九尾狐。赵令畴在《侯鲭录》中提到的一个“性善媚惑”的钱塘官妓,也有九尾野狐的称号。

到了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和明代的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问世,化身妲己的千年九尾金狐将商纣迷惑得丧失真性,原本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的稳固江山被推上改君易代的悬崖,狐媚祸国的观念被推向极致,狐狸的形象在通俗认知中被完全黑化。一句“狐狸精”,是将俗世女子咒为娼妓的最恶毒的斥责。

狐狸的黑化一直延续到清代,《狐狸缘》、《九尾狐》等小说中的狐狸,不是被收服割掉尾巴,就是被拿来比拟坏透的娼妓。在一片贬斥声中,清代小说《聊斋志异》的出现,才勾勒出了狐狸亦正亦邪的丰富世界。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狐狸的形象丰富多样,既有神秘的妖性,也有修真的可能性。

自从狐狸被文人圈子打落仙界后,它们如果想要摆脱被人擒去剥皮做狐裘的厄运,就只能努力修真。

修真成功的结果有两种,走正道者成仙,走邪道者成妖。小说中的狐狸,往往选择后者。它们化为美人皮相,吸食人类精血采补精气。但因为祸害人间,稍有不慎,就会被有道之士降服,大多不得善终。

尽管妖的危险系数这么高,为什么有志的狐狸还对此趋之若鹜?那是因为修仙实在路漫漫,不如旁门左道见效快。

修仙有多难?

转狐狸身为人类是修真路上的一大关键,而狐狸灵的法力增强,离不开精气的采补。既然不能吸食人类精血,那就只能汲取天地日月星辰之精华:

可以顶礼北斗。如《酉阳杂俎》里的紫狐,想幻化人形时,必须顶着骷髅祈求主管生死的北斗星。如果骷髅不掉落,就可借此力量变为人形;

可以月下炼内丹。如《聊斋志异》记载,狐狸灵仰头站在月下凝望天际,以道家吐纳之术反复运作口中内丹,汲取月亮精华增强内丹功力。

但这两种方法的弊端都很明显:幻化人形的成败直接受到顶礼北斗成败的制约;千辛万苦炼取的内丹一旦丢失,就会功力全失,打回原形。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狐狸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它们通过修炼可以成为仙人。然而,狐狸修炼成仙的过程并非易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修炼方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方法,狐狸成仙的方法还有:

依天书修炼。

积功成仙。

存想精思之术。

这些方法不伤天害理,不会引起有道之士的围剿,但都需要狐狸具备极高的道德和智慧修为,因此很容易放弃。要想依循正道位列仙班,狐狸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步:报名修仙,先通过考试

并非所有的狐狸都有资格修仙。那些私自修炼的狐狸被称为野狐,不会得到仙班的承认。

狐狸的修炼受到地府的管理,想要修仙,必须通过泰山娘娘每年举行的资格考试。

第二步:学习外语,修炼人形

《子不语》中提到,狐狸需要经历“学鸟语→学人声→成人形”的学习过程,才能幻化成人类。外形上,幻化成完美人形并不容易,修为不足时常会出现半途而化的情形。例如,化人形时忘记隐藏尾巴,就会露出狐狸尾巴,有的狐狸为了成人形,甚至不惜断掉自己的尾巴。还有的狐狸炼成了狐头人身,只好平时披着狐皮,修炼时脱下,继续努力。

因此,在《子不语》中,一只走正道修炼的狐狸直接表达了对人类生来拥有人形的羡慕,出现了“狐生员劝人修仙”的条目。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狐狸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它们通过修炼可以成为仙人。然而,狐狸修炼成仙的过程并非易事,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修炼方法。

第三步:德智体全面发展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位书生在野外遇见狐灵教群狐阅读“四书五经”原典的故事。书中甚至还有老狐如人间私塾先生一般教授幼狐读书识字,拿鞭子训斥不爱学习的幼狐。“读圣贤之书,明三纲五常之理”,先从心灵上领会人类的圣贤之道和伦理纲常,然后由心而形,达到“心化则形亦化”。

除了学习儒家典籍外,勤修德行也可助力成仙之路。书中有两位狐女,感动于一位孝妇的善行,暗中帮她推磨二十年,于是得到了上天的嘉奖,位列仙班。

所以,经历以上种种考验成功晋级仙班的狐灵,其难度和荣耀不亚于人间的贫家子弟多年苦读、打拼官场、终至高位的付出和蜕变,正如经学大师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所说:“由狐而仙,譬如白屋中出公卿,方以为荣,何讳之有!”

从上古至清,中国狐灵由瑞兽逐渐分化为妖仙两派,受到妲己一派狐妖题材小说传播的影响,妖邪成为狐灵在人们心中的主流形象。

但在唐代传奇及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中,不乏许多善良坚贞的狐女,如持家有道的任氏、治病救人的娇娜、勇敢大义的秋玉、助人为乐的辛十四娘、天真烂漫的婴宁。

妖仙殊途,亦正亦邪的狐灵,同样的起点,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结果。

参考古籍:(先秦)楚国人或巴蜀人《山海经》(西汉)刘安等《淮南子》(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东晋)郭璞《玄中记》(北齐)魏收《魏书》(北朝)李暹注《千字文》(唐)李大师、李延寿 《北史》(唐)张鷟《朝野佥载》(唐)白居易《古冢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北宋)田况《儒林公议》(北宋)赵令畴《侯鲭录》(元)佚名《武王伐纣书》(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清)醉月山人《狐狸缘》(清)梦花馆主《九尾狐》(清)袁枚《子不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俞樾《幼台仙馆笔记》(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清)薛福成《述异物性通灵》(清)张焘《津门杂记》(清)乐钧《耳食录》(清)东轩主人辑《述异记》(清)宣鼎《夜雨秋灯录》(清)李庆辰《醉茶志怪》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

0 阅读:2

劉同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