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星链”计划来了,此消息曝出狠狠打了宣称“中国造不出星链”外媒的脸。
据《中国经营报》1月20日报道,中国已着手构建自己的低轨卫星通信网,拟在近地轨道建立由2.6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覆盖整个地球。报道称,我国将花费约10年时间完成卫星发射,并构建一套完备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届时,我国将在基站难以覆盖的山间、岛屿、基础设施遭破坏的灾区等地区进行高速互联网通信。
报道还显示,2023年12月3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据悉,该款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将用于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的技术探索与验证。
身为卫星发射大国的中国,为什么星链现在才姗姗来迟?难道中国卫星通信技术还不如一家私人公司Space X?
美国星链计划是基站不行2015年,美国航天公司Space X首度公布“星链”计划,预计发射1.2万颗低轨通信卫星,建成后,地面用户可直接通过终端连接卫星,实现全球网络通信。这一计划的诞生,也间接拉开了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大幕。截至目前,包括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计划。
为什么美国先提出星链计划?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追根溯源美国的网络运营商。
美国的互联网基础结构和中国截然相反,美国的一级运营商相当于中国的移动、联通和电信,肩负搭建基础设施的责任,比如T-Mobile和AT&T,但是搭建好基础设施后,美国的一级运营商就当了甩手掌柜,只管收取网络服务费其他一概不管。接入用户家中的是次级运营商,也就是说美国网络服务有“二道贩子”。
次级运营商从一级运营商手上购买服务,再分发给个人用户。而大企业为了保障网络质量会自己和这些次级运营商联网,甚至自己建设网络,这使得个人用户的议价权和带来的利润都远小于商业公司。
于是美国的运营商骚操作来了,他们会给大公司非常大的折扣,而个人用户则没有,也就是说在美国越是大公司接入网络费用越便宜,而个人拉一根光纤入户费用会非常高昂,在美国的华人社区有一句调侃的话:“这么有钱家里有光纤啊。”就是这么来的,等于国内的“家里有矿啊”。
美国的电信运营商这种运营模式就是著名的“网络中立性争议”,即直接抛弃掉不怎么赚钱的个人用户,只为大公司和人群密集的地方提供网络服务,这样带来的利润更多,于是美国的网络开始稀烂了起来,比如全国只有11%的光纤接入,人少的地方直接放弃建设基站,仅保障基础的信号连接。这也导致了美国一些地区的工作人员不敢使用手机,比如牧民、森林看火人、海岸救援队只能依赖卫星电话。
星链就是美国网络环境恶劣而应运而生的产物,为了提高网络稀烂地区的网络质量,又能避免在全国建立基站这种成本高昂的基础设施建设,马斯克创立的Space X公司想出了一个点子,即让提供网络的基站移动起来(星链计划)。
但是要知道星链的费用并不低,星链的费用来自两个部分,首先是一次性付费的卫星接收器599美元(折合人民币4300元),一套移动版的星链设备,包含卫星接收器、自动支架、路由器、以及连接线,其次是流量费用每月大约在150美元-250美元(约合人民币1100元-1900元之间),网络质量和使用人数及星链位置、天气有关,平均网络速率能达到120Mbps/s下行,10Mbps/s上行,星链计划也并不是完美无瑕,星链飞到较远的位置时网络会不稳定,而且恶劣的天气也会导致网络问题。
其实类似的项目在美国并不少,谷歌也尝试过热气球网络计划,想实现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差的问题,谷歌试图在海拔18-25公里的平流层使用高空气球,创建速度高达1Mbit/s的空中无线网络,最终因无法抵御恶劣天气原因于2021年宣告计划失败。
中国不需要星链是基建太好作为对比,中国是一级运营商直接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没有中间商,因此导致的利润损失需要从商业服务上弥补,呈现出恰好与美国相反的“商宽贵”而“民宽便宜”的现象。
在偏远地区建设基站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力物力成本高昂等。中国的网络服务还有保障民生的考量在内,偏远山区、地区的基站建设并没有将盈利考量在内,只是为了向该区域的人民提供基础的网络保障服务。
在偏远地区,通信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需求,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基站建设,这些地区的居民可以更方便地与外界联系,享受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服务。同时,这也为当地的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
除了提供基本的通信服务外,这些基站还为当地的数字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将逐渐享受到更多的数字红利,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同时,这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所以在中国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无论是在城市的繁华地带,还是在乡村的偏远地区,都能找到高高耸立的通信基站。三大运营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大量的基站,不仅提升了网络覆盖率,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稳定、高速的通信服务。
为什么现在中国又开始将“星链计划”提上日程了呢?
《中国经营报》报道显示,Omdia电信战略高级首席分析师杨光指出:“低轨卫星系统的出现,将使网络通信更接近实现空天一体化,弥补地面通信网络的覆盖死角,随着近年来商业火箭发射成本和卫星研制成本的降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铺开和商业化也是大势所趋。”
据新华网报道,2023年甘肃地震期间,在紧急救援行动中,翼龙-2H无人机曾承担了中继通讯设备的功能。在灾区发生通信中断的情况下,翼龙-2H无人机充当中继通讯设备。通过临时搭建的中继通信网络,救援指挥部可以与地面救援人员保持联络,并实现兵力调动和物资调配,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这说明仅有强大的基站建设能力是不够的,在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仍需要一套能覆盖通信死角、比翼龙无人机航时还要长的通信解决方案;此外华为等国内手机厂商也将卫星通信功能进一步民用化普及,未来商业前景无限,这或是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初衷和使用场景。
中国的卫星通信技术也早有沉淀。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便已进入技术探索阶段。据报道,1972年1月至3月,我国邮电部门便建立了两座临时卫星通信地面站,开通了中美之间的卫星通信链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直在稳步推进卫星通信的部署。
近年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崛起,卫星研制及发射的成本大幅下降,尤其是在Space X出现并提出“星链”计划后,各国开始重视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建设,并鼓励市场化企业进入卫星通信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在“国家队”的基础上,鼓励商业公司进入航天市场,共同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2020年,我国首度向联合国提交了构建由1.3万颗卫星组成的高速互联网的计划。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组建成立,负责统筹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发展。而在商业航天领域,则有包括银河航天为代表的民营企业。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根据计划,银河航天将在2025年前发射1000颗低轨卫星,这是国内目前已知最大规模的卫星星座计划。该试验网络可以实现连续30分钟的宽带通信,已完成包括星间切换实现连续通信、5G体制验证、V频段卫星测控、端到端等我国首次低轨宽带试验星座多项关键技术的验证,不断推动卫星互联网技术到应用的转化。
2023年7月,上海也筹划了“G60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目标是在2027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全产业链,将超1.2万颗卫星送入轨道。目前,生产G60星链卫星的工厂已经开始运转,设计产能约300颗/年,单星成本将下降35%。
此外,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在2015年就开始将自己的卫星送入低轨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美国在星链计划上先行一步并不是因为其有技术优势,而只是为了弥补稀烂的通信网络,而中国原先对星链不感兴趣是因为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基建较好,通信技术较为先进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星链弥补,而随着卫星通信的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中国版的“星链计划”早已箭在弦上。
作 者 | 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