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猫咪
编辑 | 猫咪
大众“舍近求远”,是理智的商业选择,还是“本土背叛”?话说最近,德国人是着急上火得不行。作为德国产业骄傲的大众,突然在家门口闹了个大动静:大规模关厂、裁员、降薪,规模还真不小。
这搁谁听了,都得心头一紧啊!连德国总理朔尔茨也急忙发声,希望大众能在本土保住岗位。可眼下,大众却一心扎根中国,“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看得德国人直呼“咱成了备胎”!
德国工业的“内卷”与全球市场的“外卷”不妨看看大众的选择背后,大众在德国本土市场挣扎,显然是因为人力成本、法规等因素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与之对比,中国市场不仅新能源发展迅速,还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这自然成了大众的理想选择。
问题是,这一趋势其实折射出整个德国制造业的“内卷”困境——过去依赖的优势,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失去光彩。而在中国、美国等地,企业可以在更低的成本下获得高效益,形成了“外卷”的新风向。
大众这一步,看似冷酷无情,但在商言商,这确实是个符合市场逻辑的选择。但这也给德国本土经济敲响了警钟:一旦德国产业环境继续恶化,大众的“舍近求远”会不会变成更多德国企业的“出走宣言”?
德国制造的未来:如何保住“摇钱树”?这件事还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德国能否在全球竞争中留住自己的产业“摇钱树”。过去,德国的制造业曾被认为是金字招牌,代表着品质和可靠性。
可如今,面对全球转型的压力,德国如果想要继续吸引并留住企业,光靠传统优势可能不够。更重要的,是给企业提供一个灵活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别让政策变成企业“走向他乡”的“催化剂”。
新能源转型中的德国:需要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再往深了看,这种“大众式出走”也揭露了德国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滞后。过去以燃油车称霸全球的德国汽车产业,显然没预料到电动车革命来得这么快。
如今,新兴市场和中国车企纷纷在新能源上发力,而德国车企却在“老本”上疲于应对。德国若不能加速在新能源上的布局,势必将让整个汽车工业都步履艰难。
企业选择全球化,但德国的责任在何处?最后,不得不问一句:在全球化的大势下,像大众这样的企业确实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出路”,但德国作为产业之国,是否该反思怎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业环境?只靠怀旧和骄傲,德国制造业可撑不了多久。
大众“舍近求远”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全球竞争中,不仅企业需要策略,国家也需要战略。德国未来能否重新“安抚”大众这样的巨头?这一切都在考验德国的决策智慧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