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辽宁一老农写信给叶剑英:我才是带队活捉蒋介石的人

文史江山 2024-07-11 23:17:07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的一天,叶剑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这封信来自辽宁抚顺,寄信人是一位名叫王玉瓒的淳朴老农。

经由辽宁省省委的传递,这封信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叶剑英的案头。

信中字字句句透着真挚,向叶剑英揭露了真相: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现有结论是错误的,王玉瓒才是带队活捉蒋介石的人!

西安事变的背后,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精心策划的兵谏行动。

张学良曾秘密指派王玉瓒,在临潼对蒋介石进行扣押。

然而这一细节在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知晓,知道王玉瓒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捉蒋英雄王玉瓒

1896年,王玉瓒出生在辽宁省黑山县一户普通农家。

1914年,他毅然弃文从武,参军入伍。

凭借着同乡的提携与自身的才干,他迅速从文书、排长、连长,一直升到了少校副官的位置。

1912年,他来到东北陆军讲武堂进修,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获得了指挥军刀的奖励。

张学良对王玉瓒十分赏识,直接将他选入麾下效力。

服役期满准备重返部队时,张学良还以一块瑞士名表相赠,勉励他尽忠报国。

张学良

1930年11月12日,张学良前往南京就任陆海空副司令,王玉瓒再次作为他的贴身随员同行。

随后他又被调至天津,担任东北军25旅中校副官、上校参事。

1935年,他肩负起平津卫戍司令部卫队营营长的重任,负责关键人物的警卫工作。

起初,张学良打算派遣自己的卫队营长孙铭九,来担任华清池的安保工作。

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剿总”参谋长晏道刚的坚决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蒋介石的重任就落到了王玉瓒领导的卫队一营肩上。

遵循指令,王玉瓒对华清池周边进行了精密部署。

一旦蒋介石出行,王玉瓒的卫队一营更是如影随形,保驾护航。

他们严格服从命令,对蒋介石的安全不敢有半点松懈。

可是在内心深处,包括王玉瓒在内的这些赤心报国的战士们,早就恨透了蒋介石。

这位下令东北军不抵抗、背叛国家利益的总司令,令他们十分不满。

10月27日清晨,蒋介石在张、杨两位将军的陪同下,前往王曲为军官训练团进行演讲。

演讲中,他大谈“攘外必先安内”及“彻底清除共产势力”等论调。

当时负责保卫工作的王玉瓒也在场,听到这样无耻的发言,他胸中怒火中烧。

蒋介石讲了一会儿,便匆匆结束了。

到了西安,蒋介石自然想要到华山去游览一番。

王玉瓒随之领命,率部随行,确保其安全。

行进途中,他们与蒋介石及其侍卫一直保持着距离,各自行进,互不干扰。

蒋介石一行人时而观赏山色,时而乘坐人力滑竿穿越崎岖路段,享受着尊崇待遇。

目睹此景,王玉瓒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

1936年12月10日,也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两天前。

张学良前往华清池面见蒋介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他向蒋介石表明,全国民众都渴望抵抗外侮,若继续固执己见,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然而,他的直言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断然拒绝和严厉斥责。

面对这样的局势,张、杨两位将军感到自己已无路可退,只能通过军事行动迫使蒋介石改变态度。

12月11日下午,张学良从华清池五间厅走出,行至头道门时,恰逢平津卫戍司令部卫队营营长王玉瓒在此站岗。

张学良便带着他,回到了金家巷的张氏公馆。

在公馆内,张学良吩咐王玉瓒,将委员长“请”过来,并特别强调必须确保其安然无恙。

瞬间,王玉瓒敏锐意识到,这是“兵谏”要开始了!

没有片刻犹豫,他向张学良承诺,一定会完成任务。

离开后,王玉瓒火速与谭海副官会合,了解了更详细的安排。

鉴于任务重大,他甚至根本没敢回家,当夜就在谭海的办公室休息。

时而在椅子上小憩,时而倚床冥想,王玉瓒彻夜未眠,心绪难平。

12月12日,凌晨两点的钟声敲响,王玉瓒便骑着摩托疾驰至十里铺。

与骑兵连连长邵兴基会合后,他传达了扣留蒋介石的命令,要求他们封锁华清池周边,防止任何人逃脱。

紧接着,他又赶往灞桥镇,指令手枪排在金万普的带领下了,火速前往华清池,加入扣蒋行列。

随后,王玉瓒亲自抵达华清池步兵第一连的驻地,召集少校连长王世民及众排长,紧急布置了捉蒋计划。

安排好一切后,王玉瓒便率领王世民、马华玉等,向华清池的第一道门逼近。

此时此刻,已是凌晨四点。

临潼城一片沉寂,只有刺骨的寒风在空旷的大地上肆虐。

王玉瓒穿过了北花园,悄无声息地向核心区域靠近。

二道门就在眼前,门前一名蒋介石的哨兵正来回踱步。

王玉瓒迅速掏出枪,连发三枪,作为攻击的信号,让在灞桥方向待命的卫队二营加快行动。

第一枪准确无误,哨兵应声倒下。

就这样,一场震动世界的西安事变,就此拉开了序幕。

正当王玉瓒的队伍涌入二门之际,还没反应过来的蒋介石卫士长冲出门外,呼喊询问。

王玉瓒没有片刻迟疑,直接举枪将其击毙。

一时间,枪声四起,子弹如雨,蒋介石身边的侍卫们躲在门窗后面,做最后的顽抗。

卫队营的士兵满腔义愤,勇猛冲锋。

很快,孙铭九带领的卫队二营以及金万普指挥的手枪排,也加入了战斗。

枪声与手榴弹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回荡在骊山之间。

王玉瓒等人借着亭廊的隐蔽,越过荷花阁,穿过贵妃池,最终登上了五间厅的平台。

这时,蒋介石所在的三号厅门半敞着。

众人箭步冲入卧室,却发现床上空无一人,被褥凌乱,床底也搜寻无果。

生活用品均在,被褥也还留有余温,可蒋介石却不知去向。

这时,城内又传来了张学良的紧急命令:若不能擒获蒋介石,将以叛逆罪论处。

王玉瓒虽然已将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但如果不能完成使命,那将是误国的大事啊!

王玉瓒

正当王玉瓒焦虑无措、心急如焚之际,一名士兵前来报告,称在五间厅后墙根发现了一只遗落的鞋。

王玉瓒立刻反应过来,推测蒋介石可能翻墙逃向了后山。

于是立即指挥部队沿山左侧展开搜索,而孙铭九则领兵从右侧包抄。

王玉瓒跨过飞虹桥,穿出开阳门,亲自率队登山。

在一片乱草丛中,蒋介石正蜷缩在一块巨石后面,不时探头张望。

手枪排班长刘允政发现他后,便大声呼叫:“委员长在这里!”

蒋介石被带下山时狼狈不堪,穿着睡衣赤着脚,满身尘土,脸色苍白。

最终,在唐君尧、谭海等人的护送下,他被送回了西安新城大楼。

历经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搜捕,王玉瓒圆满完成了张学良交给他的“扣蒋”重任。

他得了五千大洋的奖励,并被晋升为六十七军十五旅四十三团团长。

拨云见日查明真相

早在1946年,周总理就说过:关于西安事变这段公案,人民会给予正当的裁判。

秉承着这一原则,值西安事变二十周年之际,周总理亲自主持了纪念会。

邀请事变中的有功之士赴京,逐一关怀,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做了妥善安排。

与会的东北军旧部,无不视此为殊荣,铭记终生。

然而,西安事变中负责“捉蒋”的王玉瓒,正在辽宁省黑山县进行劳动改造,未能参与这次纪念会。

这也导致外界对捉蒋细节的记述五花八门,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结论。

一日,王玉瓒在报纸上看到了叶剑英巡视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旧址驻足的照片。

回忆起往昔岁月,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距西安事变已有四十多年,可亲手打响兵谏第一声的他以及这段经过,却一直没有被世人知晓。

王玉瓒

这份历史使命感,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使他决心要还原历史真容,把真相留给后人。

1979年,王玉瓒已有八十五岁高龄了。

老人手脚已经不太利索,握笔写字都有些困难了。

有时候他手抖得厉害,只能用另一只手扶着才能写下去。

就这样,王玉瓒每天都坚持写300字,把过往的点滴细节都写在信中。

这一封封信件,全都寄给了叶剑英。

那封长达6000字的信件中,王玉瓒在结尾这样写道:

“关于西安事变到现在这43年中,我所作所为,尤其是捉蒋和云南起义两事需要调查核实的话,请向我提出的见证人征取书面证明,即可完全清楚了!总之,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已登载了孙铭九的两篇有关捉蒋文章的今天,不会有敢于冒充捉蒋先行官,而甘愿受法律制裁的蠢人。”

信件抵达叶剑英案头后,他迅速批示,更要求辽宁省尽快调查处理。

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黄欧东当即批示:请抚顺市委即刻着手解决此事。

并且派遣自己的亲信秘书,火速赶往抚顺,亲自监督,誓要在王玉瓒老人生前将此事调查清楚。

1979年11月16日,对王玉瓒而言是一个重获新生的日子。

抚顺市委统战部的两位调查人员,带着沉甸甸的《关于王玉瓒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敲响了他的家门。

王玉瓒手捧这份文件,一字一句地阅读着。

当看到“爱国、正义、有功”这几个掷地有声的词汇时,这位八旬老人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他激动得言语哽咽,一时无言。

这纸结论,是他从昆明返回辽宁后一直苦苦等待的。

这是党组织,对他一生磊落、忠诚奉献的最高认可与赞誉。

待心情稍稍平复后,他便用左手稳住右手,一笔一划地在文件上写下了八个工整的楷体大字:“符合事实,同意,感激。”

这之后不过两个月光景,荣誉与认可纷至沓来。

王玉瓒不仅被增补为辽宁省政协的成员,随后更被推选为常委。

查明临潼华清池捉蒋事件的历史真相,亦是周总理生前的遗愿。

1981年12月,正是西安事变45周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趁此机会,特邀王玉瓒、孙铭九等亲历者进京,举办了“华清池捉蒋纪实座谈会”。

会上,王玉瓒亲口讲述了捉蒋事件的完整始末。

从晨光熹微讨论至午后三时,真相方大白于天下。

座谈会闭幕后,全国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料编纂小组组长张魁堂,随即发表了题为《临潼捉蒋史实全貌已基本查清》的文章。

“经编纂组反复核查,临潼扣押蒋介石的核心情节及相关参与者已明确无误。历史的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此举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更向世人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真实图景。

让人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容,理解过往的选择与牺牲。

参考文献

王文宇《华清池捉蒋真相是怎样查清的——忆父亲王玉瓒》

王全有、王文琳《先父王玉瓒活捉蒋介石》

广艳辉《王玉瓒——从护蒋卫士到捉蒋先锋》

邵桂花、陈志新《张学良授命王玉瓒临潼扣蒋》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86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