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4国争霸,三国演义却只有魏蜀吴?罗贯中漏掉了哪一国?

子明感感 2024-09-05 02:08:36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作为如今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娱乐行业兴起之后,《三国演义》凭借影视剧作为载体,早已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但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国演义》只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和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小说,如果真想了解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故事,还得看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三国志》属于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更被归纳进了评价最高的“前四史”,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便是从《三国志》衍生而来。

不过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东汉末年并存的其实是4个国家,而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却只剩下了魏蜀吴,直接抹去了一个国家。

那么被罗贯中抹去的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又为何要抹去它呢?

辽东燕国

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家都非常清楚,三国早期的故事是群雄割据,东汉衰败时,太师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董卓死于义子吕布之手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野心勃勃,人人都想成为新的开国之君,于是揭开了群雄割据、烽火狼烟的序幕。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再熟悉不过,群雄一个接着一个被吞并,最后只剩下魏蜀吴三国争霸,而这个时期的故事最为精彩,更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主体。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魏蜀吴三国逐鹿中原的时候,其实当时天下还存在第四个国家。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那个时代并非是三国争霸,而是四国并存的局面。

关于这个神秘的第四个国家,其实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过记载,可罗贯中在看了《三国志》之后,自己著书《三国演义》时,却将这第四个国家给抹去了。

这个存在于东汉末年后,三国争霸时的国家,就是当时位于辽东地区的“燕国”。

所谓的辽东地区,指的是如今辽宁省的东部、南部,再加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因为地处辽河以东,故而称作辽东。

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这三位逐鹿中原的霸主实在是耳熟能详,而燕国的君主公孙度却有些令人感到陌生。

公孙家

公孙度原本就是辽东人,东汉末年时期任职冀州刺史,后来遭到流言蜚语诽谤,说他图谋不轨、有反叛之心,于是被上级罢免了官职。

一直等到董卓进京独揽大权之后,公孙度才迎来了翻身的机会,靠着在董卓手下任职中郎将的同乡走门路,公孙度得到了辽东太守的官职。

因为公孙度本就是辽东人,更何况一方太守的官职,放在那个时候真的可以称作“土皇帝”了,所以公孙度这也算是因祸得福、衣锦还乡。

身为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工作还是做得很称职,至少口碑不差,反而还留下了东伐句丽、西征乌丸等故事。

因为辽东地区距离中原较远,所以当时没人管得到他,也懒得管他,因此公孙度很快便将一方军政牢牢掌握在手中。

等到中原大乱,十八路诸侯开始起兵讨董的时候,公孙度知道自己的时机来了,但他并没有勤王救驾,也没有参与到讨董的队伍当中,而是开始画地为国、自立为王。

其实在公孙度时期,还并没有正式建国,只是自称为“辽东王”,明面上也依旧是效忠于汉室的地方官员。

等到三国争霸时期到来,公孙度早已将辽东划分为两半,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孙康、公孙恭,这时候辽东地区效忠的对象,也从东汉变成了曹魏。

一直等到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接过大权,不满足自己家雄踞一方,却还要向曹魏称臣,于是自立为王,建立了燕国。

之所以将国家取名为“燕”,或许是因为辽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就是属于燕国的地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荆轲刺秦王”中的那个燕国。

建立了燕国,自号为燕王之后,公孙渊又有了主意,那就是向孙吴称臣,估计是想借助孙吴的势力,来帮自己抵挡曹魏的打击报复。

因为在曹魏手下,他永远只能当一方太守,只要建国称王,那就相当于反叛,但如果是先反叛曹魏,再投奔孙吴,那就相当于群雄割据时期的联盟,自己还可以保留国家和王位。

公孙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小心思,完全就是因为过得太顺风顺水,毕竟从东汉末年以来,公孙家就一直掌控着辽东地区,即便中原打得头破血流,辽东却从来不曾易主。

所以公孙渊其实对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在他看来就跟自己的燕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的国家。

但仅仅几个月之后,这个政权早于群雄割据,建国晚于三国争霸时期的燕国,便被当时的曹魏丞相司马懿带兵灭国,就像是轻而易举踩死了一只虫子。

被抹去的原因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迎来群雄割据年代的时候,公孙度选择了偏居一隅,等到群雄逐鹿的时候,公孙康选择了臣服,再等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公孙渊又选择了建国反叛。

可以说从始到终,无论是公孙家的故事,还是燕国的故事,都显得非常无聊,放在那个群雄并起、烽火狼烟的年代,实在是有些格格不入。

因此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就连陈寿也都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并且就算公孙渊真的建立了燕国,陈寿也依旧将自己的著书取名为《三国志》。

也就是说,在陈寿心中,压根就没将这个燕国当一回事。

既然连写历史的陈寿都不在意,写小说的罗贯中,为了情节的精彩连贯,自然也不会有意去描写这个所谓的燕国,甚至干脆直接抹去。

毕竟三国争霸的故事本来就是发生在中原地区,有没有公孙家,有没有燕国,对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而言,都没有任何影响。

结语

说到底,《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三国”,是因为它的重点始终在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上,公孙家的燕国即便存在过,也没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多少痕迹。

这个被抹去的燕国,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连当时的史学家陈寿都不认为它能和魏蜀吴相提并论。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自然更关注那些跌宕起伏、英雄辈出的中原故事,毕竟故事的精彩在于人物的对决与权谋的较量,而燕国的存在,对大局并无太大影响。

所以,《三国演义》选择专注于魏蜀吴的争霸,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故事性和文学性的需要。

0 阅读:11

子明感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